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P10

  ..續本文上一頁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這四個果位阿羅漢乃至到須陀洹,都是這麼一個意思的含義,等他證無所得,得無所得,這就是證得斷了惑了;如果還有得有證的,惑沒斷。斷惑證真,上界的七十二品思惑、八十八品的見惑,就是以斷惑證真爲主,這四個果位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都如是。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世尊,拿我自己做例子,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了,我現在一切都放下了,一切無诤了。爲什麼?無我了,無我就無诤了。在人道當中、天道當中,六道中我是第一了。第一,證得阿羅漢的人,離開一切欲望,在人天中是第一了,沒有欲了,離開欲界了。但是我有沒有這個念頭呢?我從來沒起過這個念頭。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沒有這個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什麼原因?假使我要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我得阿羅漢道了,那世尊就不會承認我是證得的了,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現在時候無我就無诤,這叫無诤叁昧。無诤叁昧有時候翻正受,有時候翻正見,九十五種的外道邪見都沒有了,就叫正見。在這個空中明和暗、愚癡跟智慧兩個有差別的,沒有這種邪見了,信中沒有邪正的诤。爲什麼?他斷了見思惑了,他念念常是正的,沒有邪念了,沒有邪心了,一念邪心不起。因爲沒有我執了,有我執才有這些個,所以叫無诤叁昧。因此修這個叁昧的就是人中第一。假使要有得果的心,“我證得初果了,我證得二果了,我證得叁果了”,那不叫無诤叁昧了。一起心動念,斷這個念頭了,再沒有這個念了,他再沒有貪瞋癡念了,就是見思惑斷了。

  樂阿蘭那行者,阿蘭那是一個寂靜地點,形容法的時候,阿蘭那是無诤的意思。他無我了,證得阿羅漢果了,當然就無诤了,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這些個煩惱他不起了,因爲寂靜了。這個寂靜但是不是究竟的。須菩提問佛雲何住心、雲何降伏其心,在這個人我知見上、世間一切相上,他已經達到這個地步了;但是再往前進行菩薩道,那就不同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因爲他怕,怕就不敢利益衆生。爲什麼不敢?大心發不起來,因爲現在所證得的涅槃就感覺著不受生死流轉了,就滿足了。所以他只能證得阿羅漢,見思、無明、塵沙惑他還沒有斷。沒有斷,在修道的道路上頭,他只能空人,人我空,法我沒空;就是空的還不究竟,還沒進入般若的智慧。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佛又跟須菩提說你如何想的,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說你們沒有得,你看我在燃燈佛所那,燃燈佛給我授記,我是不是有法有得?須菩提說不是這樣子,不也,世尊,你在燃燈佛所授記,你實實在在的于法沒有什麼得。就是說燃燈佛是我老師,我在跟他學法的時候,因爲師父的開示,好像似有法可得,給我授記了嘛!實際上本性本來清淨的,愈深入愈沒有,一切法沒有。愈悟得深,愈悟得一切法,六塵境界連法塵都斷了,所以到寂然常照的時候,那就成佛了。常照就是智慧達到究竟了,于法實在無得、無可取。能取得到嗎?取不到的。這個例子咱們在太陽的光明,光明只是照耀而已,你能把這光明取到嗎?把這個日光明取到當成你所得,到晚上黑暗了你再把它放出來,有這個本事嗎?沒有,所以說無可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同時佛就問他說修成佛道的時候,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現在須菩提明白了,明白什麼呢?不也,沒有。爲什麼說沒有,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恐怕人疑惑,那些菩薩修行的時候,莊嚴佛國土有所取,好像莊嚴佛國土也是取到的。佛又跟他進一步說,佛所證得的莊嚴佛國土是所修行的報得的,看你修行的功行,你修的什麼功行,你所得的報就是什麼樣佛國土,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菩薩行無量無量的,就把它形容萬行吧!就是六度萬行,他在行的時候、莊嚴的時候,心裏頭一點念頭沒有,沒有執著。有執著還叫莊嚴?不叫莊嚴了。菩薩度衆生無生可度,度即無度。那菩薩修行呢?行無所行。莊嚴佛國土呢?莊嚴即非莊嚴,沒有個能嚴的還有個所嚴的佛國土;得不可得,莊嚴的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所教授我們的都有叁個:一個隨順世間的時候,莊嚴佛國土;不隨世間,隨順正覺世間的,莊嚴非莊嚴;這樣子才名是名莊嚴。莊嚴也是假名安立的,名字而已,假名。咱們所說的佛法、佛已證得的佛國土都是假名而已,別把它當成實有的,一當成實有的就叫執著,不著這實有就叫解脫,隨衆生緣假名安立,還叫莊嚴。每一法你都給它依這叁部曲,人、非人、是名爲人,哪一件事物,一個是隨順世間有,一個是不隨世間無。那佛利衆生呢?隨順世間而立有的。一個隨順,一個不隨順。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你問我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在六塵境界上頭不要去生心,這就清淨了,這就叫無所住心,心不住一切相,生無所住的心,不執著。菩薩行菩薩道,行無所行。假使菩薩發了菩提心了,說我要行菩薩道,那就執著了,那不叫行菩薩道。菩薩度衆生,經上有時候也說,隨順說,度衆生,如來,度衆生你很辛苦了,或者哪個大菩薩度衆生度得很辛苦了,這是隨順世間說的。實際上,諸佛菩薩度衆生,不見衆生相;若見衆生相,菩薩他也隨著煩惱轉了。他不是隨著煩惱轉的,他是隨著智慧行的,就是終日度衆生,不見衆生相,這個道理一定得懂。你沒證得,你學習時候不要執著。你要是執著了,我要學習,我要怎麼樣,你學不到,學即無學。但是你不從你開始的時候,你不從執著怎麼能達到無執著呢?所以佛法是圓融的,你得兩頭堵,單一頭可不行,方方得俱到。

  咱們舉個例子說,就剛才我上來跟大家講的,你出家了好多年了,從五年以後開始吧!你社會的習氣漸漸都斷了得五年,快點的得叁年。等你都出家七、八年了,十來年了,你自己是沒什麼感覺,還像一天就吃飯穿衣,打板就上殿過堂,好像無所謂似的;你知道你得到很多清淨福田了,你有感覺嗎?你得到福德了嗎?你問哪位道友,哪位都答覆你無所謂,沒有,沒這感覺,這就跟這個深義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沒把它科判化,把它科判化了分析,有時候是一年不如一年;另一方面,你在無形無相當中就進入佛所教導的當中了,你沒有執著了,就是去了這個執著。我們從初級班學律,乃至到中級班、到研究部,你有個感覺嗎?我現在升到研究部了,我不是初級班了。你過去了就沒有了,你沒這個分別了、沒這個辨別了,就是沒這個執著相了,自然的就把它消失了,功夫到了,功到自然成,有好多我們世間以前的那些習氣沒有了;那個習氣沒有了,你又生了一個新的習氣,當比丘、當比丘尼的習氣你又染了很多,這個習氣也不對的,你還是得放下。懂得我這個話含義沒有?你以前在家,在家的時候有在家的習氣,等你出了家又換了,換了什麼?清淨的習氣。但是這個習氣是隨順善法的,能夠達到空,能夠證得金剛智,這個習氣漸漸它生智慧。好多像我們的生活成了個執著的習氣了,大家可能有這個感覺吧!但是這個習氣是善,過去那個習氣是惡,等到你到一定要成就了,善也不要要了。善是對著惡的,已經你沒有惡了,你把這善保存它幹什麼?你保存,你就成不了佛。進一步,我前頭都對了;再進一步,又把前頭略了。

  等到須菩提這個時候了,菩薩若能生起清淨心來,這個清淨心什麼表現呢?不應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個心是無住的了。這個含義懂沒懂?是自然的形成的。這也是習氣,把過去那個習氣變成你在寺廟裏頭生活的習氣,這個也能把你拴住,拴住的意思你也跑不了;你把這個習氣也沒有了,那就拴不住你了。習,就是習染的意思、熏習的意思。咱們現在用善法熏習,熏習我們這個心,讓我們這個心無住。但是你心已經不住了,你還拿這個熏習來熏,那叫執著了,法執常在。須菩提問的時候,因爲他有法執,所有在會的大衆千二百五十人都有法執,佛說金剛經就是斷他的法執。

  已經有清淨心了,不住在六塵境界了,那你也不住在清淨上頭。還有個清淨可住,還有個六塵可斷,那叫心有所執。所以這叫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叫清淨心,再不住六塵境界,這就生起來了無住心。生個什麼心?無住之心,無住色聲香味觸法。特別是法難,六塵境界法塵境界最難。咱們作夢,乃至思惟,都是你那個六塵的法塵緣念回念。這時候我們這個不住六塵境界生起這個心,就叫無住心,生無所生,也沒個生,也無所住。生既無生,還有所住嗎?也無所住。行即無行,這就叫無功用道。大家如果行一件法門,做久了,到時候你一做,你心裏沒感覺我這是在修行,我非要做不可,心裏沒有分別念了,熟能生巧,就是不用心去做。

  這個世間相很多,他並知道他已經心無所住了。我經常愛舉這個例子,王羲之到街上散步去,看到賣百貨當中的賣吃的燒餅油條,有一個老太婆烙煎餅。大家知道煎餅嗎?我們北方知道,一個圓鍋,鐵鍋,鐵鏿子,鏿子那鍋當間是鼓的,用潑下流。但是她烙煎餅,煎餅是稀的,她一倒不就流下去了嗎?但是那個老婆婆這個瓢一倒,瓢後頭手上轉著一個杆子,這一瓢,完了這…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