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二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剃一回,不剃它又長出來了;斷煩惱,煩惱還會生的,我說這個是比方。出了家,還生什麼煩惱

  每位道友們觀照觀照,我不知道你們如何,我的煩惱還很多。

  學佛法,講佛法,這中間都是覺悟的方法,因爲我們還沒有覺悟。我講課有煩惱,你們聽課有煩惱,都在煩惱當中。說的是誰的呢

   說的是佛的,大菩薩的,是人家的,不是自己的。自己是什麼

   自己具足跟佛無二無別,能說而不能行,不能行而不能證,不能證你沒有得到,不能證你得到了嗎

   得不到。

  這叫什麼呢

   這叫熏習修。我在講〈大乘起信論〉的時候,跟大家講了很多次,天天這麼熏,能把它熏到沒有了,也就是我剛才說的遁入空門。

  不空,不空就是有了,有什麼呢

   這個有跟空門外頭的有不一樣了,有功德,沒有業報。但是〈梵行品〉不行,只要有就不行。業報要空,功德也要空。有時候說功德什麼也沒有,有時候佛又說有,爲什麼

   這就靠我們去參了。當佛遣有的時候,我們又執著空了,一執著空是斷滅空。斷滅空,不行,功德都沒有了,那又回來說功德;說完功德,又沒有了,又空了,那已經不是原來的這個空了。

  到了十地菩薩所說的那個空,跟〈梵行品〉又不同了,那個空是在有上建立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佛法僧叁寶,持戒,功德無量。在這個地方不能這樣講,這個地方是排遣,先把你的煩惱、業習給空掉。

  大家知道這個故事吧! 丹霞劈佛。有一位和尚他一天當中都在拜佛,對佛像執著得不得了,丹霞就去度他,把佛像劈了,用火燒了。那和尚氣死了!“我天天拜的,你怎麼給我燒了

  ”丹霞祖師說:“我沒有燒,我燒的是木頭。” “這是佛像!”“佛像

  那我在這裏找舍利!” “木頭裏哪有舍利

  ” “沒有舍利,那你就別拜了,我再燒一個吧,沒有舍利,供它幹什麼

  ”

  講這些道理,是讓大家了解,佛所說的一切法,目的是讓你成佛。你要是執著這個,就給你取消這個了,你又去執著那個,那個又給你取消了,就是要你達到無障無礙。說空說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只有一個目的,讓你成佛。

  有時候它是純理上說,咱們現在這段經文是純理上,所有一切事相都遣除完了,你心裏幹幹淨淨的;完了,又跟你說有,你就不會執著了,後面再跟你說功德,那你就不會貪戀功德了。

  剛才我說了兩個名詞,其中一個是“析空觀”。“析空觀”就是分析,讓你來想、來觀;不過這個觀,並不究竟,還要“體空觀”。有的根機很深,很有修行的功力,他當體即空,也不要修念佛了、拜忏了,都不立了。就說參禅吧! 直指明心見性,坐在這裏就思惟了,想了,那就專門修空。心行處滅,心裏的思惟,一念都不立,言語道斷,不說了,言語道沒有了。

  所以學教的,是一點點的分析,讓你達到空體,證得你的本體;習禅定的,當體即空,當體即空就沒有這麼多的言說了。

  從十信位以來,一品一品,一類一類的告訴你,讓你生起信心。能信自己的心,並不容易,大家一聽到,哎!我自己還不相信自己嗎

   就是因爲你自己不相信自己,佛才這樣說。說了半天,你還是自己不相信自己,這句話大家信嗎

  問你是不是佛

   不論你問誰,沒一個人答複說:“我是佛!”沒有一個道友是這樣答複的,說我是什麼佛,因爲自己一天當中的煩惱多得很。

  其實,你這個體是佛,並不是說你現在的這個用。你現在的這個煩惱,是你心上的用,是識用,並不是心。你學法相唯識,學〈叁十唯識頌〉,就知道了。

  你先把這個妄分析了,完了再去找真,真就在妄裏頭,知道嗎

   把妄一分析,真就顯現了。有的人智能大,根機深厚,他一聞就悟得了,直接就找到了。超叁賢越十地,叁賢位十地位他都超越了,一下子就成佛,就像善財、龍女一樣。這是有的,但是很少很少。

  在佛的經卷裏,不止善財龍女,還有好多開悟的。像禅宗開悟的,是不是佛

  是。那是理上,理上能悟得了,事相上還不行,還得漸漸地除。你出家,受了戒,跟那出家幾十年的,平等平等。可是在這過程當中,有好多的事,你還不明白,爲什麼呢

   理雖頓悟,事須漸除;理上你明白了,但在事上,你得一件一件學,不學你不會。

  你拿〈淨行品〉的淨行,跟〈梵行品〉的梵行相互對照,〈淨行品〉也是清淨了,可是要發願。吃飯要發願,行住坐臥都要發願。〈淨行品〉是在有上建立的;〈梵行品〉是什麼都不要了,在空上建立的。你把空達到就行了,懂了這個道理,你才知道“空寂無作意”,空寂了,沒有任何作意,“但有所作,即是虛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裏想的沒有了,過程都沒有了,就是斷了行爲,斷了思惟,什麼都斷了,等你斷幹淨了,再起作用。

  大菩薩行菩薩道,必須先達到這種境界,有了這種境界了,才能進入初住。這時候再發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才能示現百劫作佛。你要是不打掃幹淨了,還是有毒,毒還會發作的。你有這個肉體,身口意裏頭有毒素,你洗不幹淨的,必須得用梵行才能洗幹淨。

  要是沒有辦法修梵行,沒有這個善根,你還是從〈淨行品〉來做吧!發願吧!先把你的行爲清淨了,淨行做完了,能做得殊勝了,就能進入梵行了。這樣清淨之後,再發菩提心,功德無量。

  講到〈發心功德品〉,你就可以看到《華嚴經》的品位安排,先讓你有,有又空;空完了又有,有了又空。後面那空可不是這樣的空了,那空不是建立在你的心地上,而是建立你的功德上。要是能這樣子來學習,還不說是成就,起碼你的功德能建立得很好,在功德裏頭沒有貪瞋癡了。

  咱們現在無論做什麼,裏頭都夾雜貪瞋癡的成分,這樣的成分不純淨,還不夠清淨。必須經過梵行這樣清淨了,以後再發心,那個功德就清淨了。你的基礎不一樣,必須逐漸清淨你的心。

  講《華嚴經》之前,我之所以先講〈大乘起信論〉,就是爲了能夠行梵行,清淨行。如果這個器皿,藥罐子,裝過毒藥的,你要是不打整幹淨就去吃,會把有毒的成分也吃進去,那就麻煩了,你會中毒的。

  佛所說的教義也如是的,先給你講佛的果德,完了就講那些大菩薩,文殊、普賢,他們是怎麼修的

   大家可能學過,要是忘了,就不能連貫,你之所以不能連貫,因爲你不是證得的,只是靠耳根聽一聽,你的心還沒有沾邊,還沒有轉變過來。

  咱們拜佛也好,禮忏、念經也好,一天當中上殿過堂的,裏頭夾著毒素。所謂毒素,就是還有貪瞋癡,你起心動念,不清淨的地方太多了。我不知道你們如何,反正我是這樣子。吃飯的時候,今天很合你的口味,不知不覺就多吃兩口;那不好吃的,勉強哪,差不多就算了,這裏面都有愛憎。有時候發脾氣,你不敢跟人家發,在心裏頭發吧,變過來,不敢向外頭發,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這個事你明明不曉得,根本不會,在很多人面前,怕失掉面子,勉強裝會;不會的卻裝會,不懂裝懂。因爲你在沒得到清淨的梵行之前,你的叁業不會清淨的。雖然也接受法,接受佛,接受僧,也歸依叁寶,但這裏頭有毒素;毒素就是不純,裏頭夾雜著愛染、愛見。爲什麼經過很多劫數都不能成道

  成分不純,不是清淨行。

  如果你能夠放下,這樣觀察,“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過去已經過去了,不再思念。沒有一個人不留戀過去的,因爲做個夢,他會想起很多事,也許會想好幾天;做個壞夢,也會恐懼好幾天。爲什麼

  過去的不能消滅掉。過去就過去了,還是不能截斷;未來呢

  沒有一個人不會想未來的,將來我會怎麼樣等等,這也包括我們修道者在內。

  一下想住住茅蓬,一下又想清淨清淨,人多了,煩亂修不成。那你就去住茅蓬去修吧! 一個人去修又害怕,叁兩個人又打閑岔,那怎麼辦呢

   就這樣,反反複複,多生累劫都這樣。大家共住吧,嫌著約束,一個人靜住吧,又懈怠,又恐怖;一年又一年,一輩子又一輩子,無量劫就這麼過來了。如果你執著,于法樂住,喜歡的,就專持哪一法,不喜歡的就排遣。這些執著,每個修道者都有,還不用說到不修道者。

  〈梵行品〉是專門爲出家人說的。爲什麼

   去除你的執著,你執著的不得了,就不能夠隨緣,一隨緣就變了。達到隨緣不變,那你必須觀,觀身無所取,那身業就沒有了;觀修無所著是意業,意業也沒有了。對于一切法無所住,無所住就不執著,一切法都不執著。佛說一切法,就是要你不執著;可是我們學哪一法就執著在哪一法上,不能梵行。梵行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動,專門落于空寂,那成斷滅了,不是那樣的意思。

  梵行清淨是指著什麼說的

   是把你那個心洗幹淨。相信你這個心跟佛無二無別,那就非得用梵行,一切無著。當你面對持戒犯戒,修與不修,會有另一種看法。

  以前有一位師父,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大徒弟,已經深入修行了,可是外表沒有顯現出來,外相就是睡大覺。另外一個小徒弟非常精明,師父愛哪一個呢

   這個聰明的徒弟,看不起他這個不聰明的師兄,“這個家夥,出家幹什麼

  一天懶惰得要死!”不過他師父是知道的,他師父非常重視他的大徒弟。這個小徒弟自以爲很聰明,對他師父就很不滿。

  有一次他的師父就試驗這個小徒弟,拿個夜壺,老年人夜間尿尿用品,那個夜壺是瓷的,他師父就讓他小徒弟洗。洗一遍,他師父說不幹淨,再洗,洗兩遍,還是不幹淨,再洗。洗了好多遍了,拿來總是不幹淨,他就沒辦法了,“師父,我洗不好了。”“你洗不好,找你師兄去洗。”

  嘿,他就煩惱了,“我洗這麼多遍都洗不好,他一天睡大覺,他會洗得好

   我看他怎麼洗

  ”他就拿那瓷的夜壺給他的師兄洗。他師兄在那膝蓋上一頂,把這瓷夜壺翻過來了,再去洗,一洗就幹淨了,翻過來還不幹淨嗎

   這時候他才知道他的師兄是真正有德行的,真人不現相,現相就不是真人了。

  你從現相看,你看不出來哪個好哪個壞的,得從他的本質上看。你看這位師兄對什麼事都糊裏胡塗的,因爲他什麼都不執著。你看這個小徒弟很精靈的,就是因爲他太執著了,他才精靈。懂得這個道理嗎

   你以爲他在睡大覺,其實是在觀心呢! 不要在相上執著。看看自己的念頭,一天都起什麼念;念頭要是什麼都不執著,就是清淨的。你要是看什麼執著什麼,一句話也放不下。看著一點事,牽涉你的放不下,那還可以,因爲涉及你的自利。不幹你的事,你也跟著攪亂,放不下,你說你不是糊裏胡塗,麻煩嗎

  

  這不只是說話,而是檢查你的行爲,身所做的,有時候都不是真切的,心所想的才是真切的。身口是被指揮者,它有個識,指揮它的是識,你把識降伏住了,雖然不行,還是得降伏這個心。識是被心所指揮的,心的層次太多了,共有四十二個。咱們現在從十住、十行開始,乃至于到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不是那麼容易成就的。

  你念〈梵行品〉,不用五分鍾就可以念完了,要是去做,你要從凡夫地證到成佛。咱們講的都是佛的境界、大菩薩的境界,一發心就成正覺了,這樣的菩薩境界,能示現百劫作佛;可是我們的心,還沒有完全梵行,唯佛與佛才能究竟梵行,不要把這個問題看簡單了。

  我們怎麼辦呢

   咱們從淨行達到梵行,先修持文殊菩薩所教授的一百四十一願,再達到法慧菩薩所說的,一切無所著,這個時候功德就大了。是什麼功德呢

   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成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讀讀〈梵行品〉就知道了。

  要是我們作任何事都不執著,那就像一個癡呆似的,像傻子似的,其實並不傻。中國有句話,大智若愚,智能越大的,你看他像傻子一樣。他就是傻,小事不注意,大事不胡塗;越大的事,清楚得很,小事他根本不在意,要這樣去修行。

  我們一天當中就執著穿衣、吃飯、人我關系,要是把心放在這個上頭,怎麼能修道呢

   怎麼能清淨呢

   貪瞋癡放下了,戒定慧才能生起;戒定慧能生起了,你才能夠一切無著。這並不是不持戒,而是他持戒達到這種程度了,不持而持,不再作意了,他不會犯戒的。

  咱們心裏天天嘀咕在不持銀錢戒上。遞個東西,你先擱到這兒,我再拿。不過,我們現在拿的是紙幣,並不是錢;“不執著金銀財寶!”這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人民幣。

  你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隨因緣把過去的業消了,就好了,就清淨了,別再犯新的錯誤。已經出了家了,心裏別再想男女感情,否則如何修道

   如何能清淨

   如何行梵行

   連淨行都沒有呢! 要放下! 看破!

  說的是深的,行的要淺的。說一丈,不如行一尺;你做一尺,比那說的一丈還好得多。

  第二講竟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二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