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剃一回,不剃它又长出来了;断烦恼,烦恼还会生的,我说这个是比方。出了家,还生什么烦恼
每位道友们观照观照,我不知道你们如何,我的烦恼还很多。
学佛法,讲佛法,这中间都是觉悟的方法,因为我们还没有觉悟。我讲课有烦恼,你们听课有烦恼,都在烦恼当中。说的是谁的呢
说的是佛的,大菩萨的,是人家的,不是自己的。自己是什么
自己具足跟佛无二无别,能说而不能行,不能行而不能证,不能证你没有得到,不能证你得到了吗
得不到。
这叫什么呢
这叫熏习修。我在讲〈大乘起信论〉的时候,跟大家讲了很多次,天天这么熏,能把它熏到没有了,也就是我刚才说的遁入空门。
不空,不空就是有了,有什么呢
这个有跟空门外头的有不一样了,有功德,没有业报。但是〈梵行品〉不行,只要有就不行。业报要空,功德也要空。有时候说功德什么也没有,有时候佛又说有,为什么
这就靠我们去参了。当佛遣有的时候,我们又执着空了,一执着空是断灭空。断灭空,不行,功德都没有了,那又回来说功德;说完功德,又没有了,又空了,那已经不是原来的这个空了。
到了十地菩萨所说的那个空,跟〈梵行品〉又不同了,那个空是在有上建立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佛法僧三宝,持戒,功德无量。在这个地方不能这样讲,这个地方是排遣,先把你的烦恼、业习给空掉。
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吧! 丹霞劈佛。有一位和尚他一天当中都在拜佛,对佛像执着得不得了,丹霞就去度他,把佛像劈了,用火烧了。那和尚气死了!“我天天拜的,你怎么给我烧了
”丹霞祖师说:“我没有烧,我烧的是木头。” “这是佛像!”“佛像
那我在这里找舍利!” “木头里哪有舍利
” “没有舍利,那你就别拜了,我再烧一个吧,没有舍利,供它干什么
”
讲这些道理,是让大家了解,佛所说的一切法,目的是让你成佛。你要是执着这个,就给你取消这个了,你又去执着那个,那个又给你取消了,就是要你达到无障无碍。说空说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只有一个目的,让你成佛。
有时候它是纯理上说,咱们现在这段经文是纯理上,所有一切事相都遣除完了,你心里干干净净的;完了,又跟你说有,你就不会执着了,后面再跟你说功德,那你就不会贪恋功德了。
刚才我说了两个名词,其中一个是“析空观”。“析空观”就是分析,让你来想、来观;不过这个观,并不究竟,还要“体空观”。有的根机很深,很有修行的功力,他当体即空,也不要修念佛了、拜忏了,都不立了。就说参禅吧! 直指明心见性,坐在这里就思惟了,想了,那就专门修空。心行处灭,心里的思惟,一念都不立,言语道断,不说了,言语道没有了。
所以学教的,是一点点的分析,让你达到空体,证得你的本体;习禅定的,当体即空,当体即空就没有这么多的言说了。
从十信位以来,一品一品,一类一类的告诉你,让你生起信心。能信自己的心,并不容易,大家一听到,哎!我自己还不相信自己吗
就是因为你自己不相信自己,佛才这样说。说了半天,你还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这句话大家信吗
问你是不是佛
不论你问谁,没一个人答复说:“我是佛!”没有一个道友是这样答复的,说我是什么佛,因为自己一天当中的烦恼多得很。
其实,你这个体是佛,并不是说你现在的这个用。你现在的这个烦恼,是你心上的用,是识用,并不是心。你学法相唯识,学〈三十唯识颂〉,就知道了。
你先把这个妄分析了,完了再去找真,真就在妄里头,知道吗
把妄一分析,真就显现了。有的人智能大,根机深厚,他一闻就悟得了,直接就找到了。超三贤越十地,三贤位十地位他都超越了,一下子就成佛,就像善财、龙女一样。这是有的,但是很少很少。
在佛的经卷里,不止善财龙女,还有好多开悟的。像禅宗开悟的,是不是佛
是。那是理上,理上能悟得了,事相上还不行,还得渐渐地除。你出家,受了戒,跟那出家几十年的,平等平等。可是在这过程当中,有好多的事,你还不明白,为什么呢
理虽顿悟,事须渐除;理上你明白了,但在事上,你得一件一件学,不学你不会。
你拿〈净行品〉的净行,跟〈梵行品〉的梵行相互对照,〈净行品〉也是清净了,可是要发愿。吃饭要发愿,行住坐卧都要发愿。〈净行品〉是在有上建立的;〈梵行品〉是什么都不要了,在空上建立的。你把空达到就行了,懂了这个道理,你才知道“空寂无作意”,空寂了,没有任何作意,“但有所作,即是虚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里想的没有了,过程都没有了,就是断了行为,断了思惟,什么都断了,等你断干净了,再起作用。
大菩萨行菩萨道,必须先达到这种境界,有了这种境界了,才能进入初住。这时候再发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才能示现百劫作佛。你要是不打扫干净了,还是有毒,毒还会发作的。你有这个肉体,身口意里头有毒素,你洗不干净的,必须得用梵行才能洗干净。
要是没有办法修梵行,没有这个善根,你还是从〈净行品〉来做吧!发愿吧!先把你的行为清净了,净行做完了,能做得殊胜了,就能进入梵行了。这样清净之后,再发菩提心,功德无量。
讲到〈发心功德品〉,你就可以看到《华严经》的品位安排,先让你有,有又空;空完了又有,有了又空。后面那空可不是这样的空了,那空不是建立在你的心地上,而是建立你的功德上。要是能这样子来学习,还不说是成就,起码你的功德能建立得很好,在功德里头没有贪瞋痴了。
咱们现在无论做什么,里头都夹杂贪瞋痴的成分,这样的成分不纯净,还不够清净。必须经过梵行这样清净了,以后再发心,那个功德就清净了。你的基础不一样,必须逐渐清净你的心。
讲《华严经》之前,我之所以先讲〈大乘起信论〉,就是为了能够行梵行,清净行。如果这个器皿,药罐子,装过毒药的,你要是不打整干净就去吃,会把有毒的成分也吃进去,那就麻烦了,你会中毒的。
佛所说的教义也如是的,先给你讲佛的果德,完了就讲那些大菩萨,文殊、普贤,他们是怎么修的
大家可能学过,要是忘了,就不能连贯,你之所以不能连贯,因为你不是证得的,只是靠耳根听一听,你的心还没有沾边,还没有转变过来。
咱们拜佛也好,礼忏、念经也好,一天当中上殿过堂的,里头夹着毒素。所谓毒素,就是还有贪瞋痴,你起心动念,不清净的地方太多了。我不知道你们如何,反正我是这样子。吃饭的时候,今天很合你的口味,不知不觉就多吃两口;那不好吃的,勉强哪,差不多就算了,这里面都有爱憎。有时候发脾气,你不敢跟人家发,在心里头发吧,变过来,不敢向外头发,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这个事你明明不晓得,根本不会,在很多人面前,怕失掉面子,勉强装会;不会的却装会,不懂装懂。因为你在没得到清净的梵行之前,你的三业不会清净的。虽然也接受法,接受佛,接受僧,也归依三宝,但这里头有毒素;毒素就是不纯,里头夹杂着爱染、爱见。为什么经过很多劫数都不能成道
成分不纯,不是清净行。
如果你能够放下,这样观察,“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经过去了,不再思念。没有一个人不留恋过去的,因为做个梦,他会想起很多事,也许会想好几天;做个坏梦,也会恐惧好几天。为什么
过去的不能消灭掉。过去就过去了,还是不能截断;未来呢
没有一个人不会想未来的,将来我会怎么样等等,这也包括我们修道者在内。
一下想住住茅蓬,一下又想清净清净,人多了,烦乱修不成。那你就去住茅蓬去修吧! 一个人去修又害怕,三两个人又打闲岔,那怎么办呢
就这样,反反复复,多生累劫都这样。大家共住吧,嫌着约束,一个人静住吧,又懈怠,又恐怖;一年又一年,一辈子又一辈子,无量劫就这么过来了。如果你执着,于法乐住,喜欢的,就专持哪一法,不喜欢的就排遣。这些执着,每个修道者都有,还不用说到不修道者。
〈梵行品〉是专门为出家人说的。为什么
去除你的执着,你执着的不得了,就不能够随缘,一随缘就变了。达到随缘不变,那你必须观,观身无所取,那身业就没有了;观修无所着是意业,意业也没有了。对于一切法无所住,无所住就不执着,一切法都不执着。佛说一切法,就是要你不执着;可是我们学哪一法就执着在哪一法上,不能梵行。梵行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动,专门落于空寂,那成断灭了,不是那样的意思。
梵行清净是指着什么说的
是把你那个心洗干净。相信你这个心跟佛无二无别,那就非得用梵行,一切无着。当你面对持戒犯戒,修与不修,会有另一种看法。
以前有一位师父,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大徒弟,已经深入修行了,可是外表没有显现出来,外相就是睡大觉。另外一个小徒弟非常精明,师父爱哪一个呢
这个聪明的徒弟,看不起他这个不聪明的师兄,“这个家伙,出家干什么
一天懒惰得要死!”不过他师父是知道的,他师父非常重视他的大徒弟。这个小徒弟自以为很聪明,对他师父就很不满。
有一次他的师父就试验这个小徒弟,拿个夜壶,老年人夜间尿尿用品,那个夜壶是瓷的,他师父就让他小徒弟洗。洗一遍,他师父说不干净,再洗,洗两遍,还是不干净,再洗。洗了好多遍了,拿来总是不干净,他就没办法了,“师父,我洗不好了。”“你洗不好,找你师兄去洗。”
嘿,他就烦恼了,“我洗这么多遍都洗不好,他一天睡大觉,他会洗得好
我看他怎么洗
”他就拿那瓷的夜壶给他的师兄洗。他师兄在那膝盖上一顶,把这瓷夜壶翻过来了,再去洗,一洗就干净了,翻过来还不干净吗
这时候他才知道他的师兄是真正有德行的,真人不现相,现相就不是真人了。
你从现相看,你看不出来哪个好哪个坏的,得从他的本质上看。你看这位师兄对什么事都糊里胡涂的,因为他什么都不执着。你看这个小徒弟很精灵的,就是因为他太执着了,他才精灵。懂得这个道理吗
你以为他在睡大觉,其实是在观心呢! 不要在相上执着。看看自己的念头,一天都起什么念;念头要是什么都不执着,就是清净的。你要是看什么执着什么,一句话也放不下。看着一点事,牵涉你的放不下,那还可以,因为涉及你的自利。不干你的事,你也跟着搅乱,放不下,你说你不是糊里胡涂,麻烦吗
这不只是说话,而是检查你的行为,身所做的,有时候都不是真切的,心所想的才是真切的。身口是被指挥者,它有个识,指挥它的是识,你把识降伏住了,虽然不行,还是得降伏这个心。识是被心所指挥的,心的层次太多了,共有四十二个。咱们现在从十住、十行开始,乃至于到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不是那么容易成就的。
你念〈梵行品〉,不用五分钟就可以念完了,要是去做,你要从凡夫地证到成佛。咱们讲的都是佛的境界、大菩萨的境界,一发心就成正觉了,这样的菩萨境界,能示现百劫作佛;可是我们的心,还没有完全梵行,唯佛与佛才能究竟梵行,不要把这个问题看简单了。
我们怎么办呢
咱们从净行达到梵行,先修持文殊菩萨所教授的一百四十一愿,再达到法慧菩萨所说的,一切无所着,这个时候功德就大了。是什么功德呢
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成佛,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读读〈梵行品〉就知道了。
要是我们作任何事都不执着,那就像一个痴呆似的,像傻子似的,其实并不傻。中国有句话,大智若愚,智能越大的,你看他像傻子一样。他就是傻,小事不注意,大事不胡涂;越大的事,清楚得很,小事他根本不在意,要这样去修行。
我们一天当中就执着穿衣、吃饭、人我关系,要是把心放在这个上头,怎么能修道呢
怎么能清净呢
贪瞋痴放下了,戒定慧才能生起;戒定慧能生起了,你才能够一切无着。这并不是不持戒,而是他持戒达到这种程度了,不持而持,不再作意了,他不会犯戒的。
咱们心里天天嘀咕在不持银钱戒上。递个东西,你先搁到这儿,我再拿。不过,我们现在拿的是纸币,并不是钱;“不执着金银财宝!”这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人民币。
你要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随因缘把过去的业消了,就好了,就清净了,别再犯新的错误。已经出了家了,心里别再想男女感情,否则如何修道
如何能清净
如何行梵行
连净行都没有呢! 要放下! 看破!
说的是深的,行的要浅的。说一丈,不如行一尺;你做一尺,比那说的一丈还好得多。
第二讲竟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