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P2

  ..续本文上一页义,僧人是不是梵行呢?凡夫当然不是了。证了果的圣人是不是?预流向是不是呢?四向四果,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是不是呢?

  僧是和合义,梵行要是和合的,就不是梵行了。所以,这四向四果,全不是梵行。

  〈梵行品〉是遣一切的,一法都不立的,这要怎么解释呢?在三界之中的众生,在度他的过程当中,说这些法,让他生起羡慕心。生起羡慕心,就是离开凡夫地,证到圣人果,这个圣人果是小乘的四向四果,八位圣人。向就是向果,你得断三界的见惑十六心,你那个心就多了,一个一个断吧。这是初步,从凡夫断见惑,依小乘教义,知道苦,苦怎么来的?集来的。知道苦,断集的因,因断了,果没有了。

  这是不是梵行?当然不是。佛不是,法不是,僧也不是,这是专指小乘说的,都是出家众。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众,大家看菩萨都留着发,穿著璎珞,戴着珠宝,僧人就不行,要先把这个分清楚。光看僧,不是梵行;有分别,有取舍,有对待,所以都说僧不是梵行,都是和合义。从僧的本身就不是梵行,和合的,在梵行中是没有这些名词的。

  僧的体是什么?和合的,没有自体。这样离人离法,人法双离,就是一切都不立。那所受的戒呢?修梵行的,他的对象是十法,别把这个忘了,十法是:身、身业、口、口业、意、意业,加上佛、法、僧、戒。

  这十法都是你观的对境,用你这个心去照这个境,就叫观。观佛、观法、观僧,完了观戒,这是圣法了。

  前面观身,观身的业用;观口,观口的业用;观意,意的业用,六个,加上佛、法、僧、戒,共十个,这是〈梵行品〉的修法过程。

  观戒是什么呢?就是佛所制的,这还是在说法之内的,这叫戒法了。本来在法里,已经讲了,单把这个戒法提出来,受戒是不是梵行?清净戒,他追查什么是清净戒?什么叫戒?登坛受戒,咱们后面的坛场还在呢!说那个是不是戒?那是戒吗?但是你登坛要受戒,要有个坛场,要有个处。坛场是戒?不是的。持戒清净了是戒吗?老师教你威仪,威仪是戒吗?三说羯磨法羯磨师,羯磨和尚给你说三时法,是不是戒?和尚是不是戒?阿阇黎是不是戒?一个一个发愿是不是戒?乃至着袈裟衣是不是戒?持戒没犯,没犯就是没犯,怎么叫清净戒?戒是真梵行吗?这全是问号。

  托钵乞食是不是戒?佛规定的,是戒。他所说这个戒的意思,观戒的本体是什么?你持戒的时候,有心?无心?起心动念持戒?还得假众缘和合。有坛场,有戒师,有戒子,多缘方成,乃至于戒,每一个戒,怎么样达到清净?怎么样是犯戒了?

  犯戒有六缘的,有五缘的,最多有十缘的。这个戒,得有十个缘,具足了,犯了究竟了,这个戒犯了,少一缘,没犯,只犯前方便。这么多法和合而成,哪个是戒?观戒,戒有个戒体,体是什么?戒体跟你的心体是不是一个?这是观照的意思。

  这里头大概说的是,戒性如空,戒的性体就是空,乃至于说到一切布施有福德;能施所施,能施的人,所施的人,还有所施的物,三事皆空。观是这样观,究竟不可得。

  一切持戒,无善,无威仪,为什么?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持便是迷了,颠倒了,本来什么也没有。这是说六度,施戒忍进禅。说到忍,什么是瞋恚?什么是忍辱?瞋恚是没有的,当时一发作,找到瞋恚还有体?什么是瞋恚的体?没有体的,你找不到瞋恚的体。

  什么是忍?忍亦无所忍。这是说六度,不只是说戒,也说精进。精进是对懈怠说的,精进者,为增上慢说的;无增上慢者,无散无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心没有妄念了,心没有妄想了,也说禅定。若学诸三昧,是动非坐禅,不是定,说这个三昧,那个三昧,都不是定。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这不叫定。“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就是心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就是知,智能,知见。“浅智之所闻,以一以为异”,说一,以为这就是一了,一不是一。“若有闻斯法,常修寂灭行”,闻了这些法了,修寂灭行。“知行已寂灭”,行也是寂灭,“是则菩提道”。

  清凉国师是这样解释这个观戒的。那么这十法都观察了,在这里头找什么呢?找什么是梵行?咱们自己观自己的意,观你心想的,你观吧。

  以意识观意识,是不可能的,要用智能来观意识。观意的业,就是咱们的心念,也就是意识。再观察你的口业,口是一个形象,一个器官,它的作用是什么?说话。或者观你的身体,身体的作用,行住坐卧,行走,身体的一些动态,身体的静态,你在这十法里找梵行,什么是梵行?了不可得。这就是〈梵行品〉,你反复如是观,乃至依着佛所教授的法来观。

  你找得到吗?它是真空,说到真空的一面,没说妙有的一面。咱们说佛法僧戒,乃至身口意,这都属于妙有的一方面;在凡夫是实有,在诸佛菩萨则是证得性空了,是妙有。

  性空,随着缘起而生的诸法,这些诸法不是实有的。这样来观,观什么呢?观〈梵行品〉,你所观的这十个境界相,身口意,加上身口意的作用,以及佛法僧戒,总共十种。你要如实观,称着实相理即,前头看看诸佛怎么行的,看看普贤菩萨入三昧怎么入的

  

  法慧菩萨所答的十法,要从这里来观察,这叫如实观。

  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

  观完了之后,你才知道梵行清净之相是什么。“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身上想取个什么东西,没有所取的。

  “于修无所着”,你所修行的,千万莫起执着,修的时候不要起执着。这个着是执着的着,心里凡是起个念,说我要修行了,要是有这么个念头,完了,就这么一句话,清净性没有了,要修行却修不成,是这样的意思。修的时候不要执着,任何都不要执着,一执着,就错了。

  任何法,“于法无所住”,不是无所住,你住不住,不可能住。无住才叫梵行,一住,不是清净梵行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过去已灭”,过去就没有了,灭了。未来,未来还未到,未来还没来;那现在该现实吧,现实是空寂的。

  “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三轮体空,这叫清净观。

  我们重新研究戒定慧,从头说佛法僧三宝,还加上三宝所持的清净戒,这都不是梵行,连佛法僧三宝戒都不是梵行,那究竟还有梵行吗

  要这样来观察三世,观察一切诸法。知道念无所念,无念的念,才是正念,你起个念头已经入了邪思了,不是正的,要达到无念的念,才是真念。

  你所修行的任何事,不起执着,不起知见,这叫正修。这样理解了,再回头观梵行,这才叫梵行。所行的是无染的,这就叫什么呢

  观心法,直接观心,一切相不取。佛法僧三宝戒是净,身口意的作用是染,染净平等平等。观佛、观法、观僧的时候,持戒的时候,是不是身口意的业用呢

   当然是了。你以身口意的业用,观佛法僧三宝的时候,我们叫清净行了,能修成了。可是学〈梵行品〉的时候,这就不对了,入不了梵行,不是清净行。

  修清净行必须证到什么呢

   无心道人。做就是没做,以没做来观心,就是做了。心随一切法,成就一切缘。

  我们说《华严经》是圆教,如果在圆里头,找哪个是头

   在什么地方起头

   圆的,你怎么找得到吗

   无头无尾,你找不到。圆的,要找个头,从哪个地方起始

   哪个地方结束了

   没有,这叫圆教。

  能达到这种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因为这样,才能达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刚一发菩提心,十法界就能示现成佛,示现度众生,示现菩萨。我们才知道初发菩提心,能够示现成佛,就因为这个道理才能成就清净的梵行。

  我们要是起执着心,那跟佛距离太远了,三大阿僧祗劫还没修呢! 怎么成佛

   只有《华严经》这样讲,其它的经并没有这样讲。

  你必须根据最初开始所说的信心,信这个心,跟佛无二无别;所以一发心了,一成就了,信心圆满了就能作佛。正因为无二无别,你才能成就,不然你发心了,怎么能示现成佛。这个是讲前头的,看着是讲〈梵行品〉,实际上是讲十住菩萨,初发心住。

  讲完〈梵行品〉,好像什么都没有证得了,空了。因为你还没有完全契证这个心。拿我们来说,不讲你还明白,一讲反倒糊涂了。我受了戒对不对

   我信了佛对不对

   信了佛法僧三宝了,这个信心对不对

  

  我告诉你,成就这个信心的时候,让你达到另一种高深的境界,不起执着;之所以说空,是怕你又执着回去了,那就住不成了。

  讲空之前,先讲有。〈净行品〉里,文殊菩萨教我们,吃饭穿衣,无论一切动作,都要发愿,发成佛的愿。这是发愿,相信了,把这心修成了,信心即是佛,这一个信心,一发心就成佛了,信心就成佛了。你这个心成佛的时候,正因为你把所有都空掉,空了之后才能建立,不空建立不起来。空了之后,什么都不执着,全部放下。

  观自在菩萨修观的时候,看破、放下、自在,照见五蕴皆空。用深般若波罗蜜,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这些又都有了;空就是色,色就是空,这个时候还没有讲到那么深。

  这只是让你先空掉。空的是什么呢

   空的是你的知见。知见怎么空呢

   什么也不起执着,什么也不贪恋。为了怕你落到断灭,下一品,就讲发菩提心的功德,看看发心的功德有好大,这又回到有上了,因为功德都是有的。

  为什么这样反复说

   这是什么意思

   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放下。凡有言语,凡有形象,凡是有思惟的,你都没放下。我们经常说,因为在社会上烦恼,出家了,遁入空门。你在空门外面,不知道空门是怎么回事,一进到空门里头,还是不空。

  明白吗

   不空,你的头发是剃了,但是你不能把脑壳也割掉,你只能剃个头发,你的脑壳还在呢! 脑壳在,头发还要长,所以你半月…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