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西元二○○四年十一月初七(农)
第二讲
若佛是梵行者。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
在《心经》上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一照见,五蕴都空了。现在我们在此处是分别来讲,这叫“析空观”。在《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梵行,那叫“体空观”,当体即空。现在这个“析空观”,就是分析的析,一个整体把它分析分析;一个一个的分析,至到无相、无作、无念,那就是清净梵行。
如果没有当体即空的观力,要经过分析才能理解。当体即空,你看一切诸法,不假分析,不假修证,不假观照,当体就是空。空,就是我们所修的定,止一切相,止一切言说,止一切形象。
“析空观”,是把色受想行识五蕴,一个一个分析,一个一个认识。完了,再说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是佛?好是佛?神通业行,佛度众生的业行,成佛的果报,如果解释的话,都不是佛。佛者,就是觉。梵行是不是觉?一切色法是不是觉?受想行识都如是,那是佛的神通妙用。佛利益众生的事业,或者证得的果报,让你认识哪个是佛?经上形容它是空的,这是问号。
观佛的三身,这是五蕴所成就的身。还有佛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哪个是佛?这些都不是。佛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咱们人的肉体也是五蕴和合而有的,那就是一合相。
但是这种观都不对,都不是。那要辨别什么呢?辨别你当体即是。五蕴法,一一推求,色受想行识,哪个是佛?乃至戒定慧三学,持戒受戒的时候是佛?修定的时候是佛?慧学是佛?都不是。一一推求,一一分析,让你进入禅定。禅是寂静的意思,修定的时候,寂静下来,心不向外求,直接观心,心无诸法。
色受想行识,这些是诸法。咱们经常说无漏的五蕴,有漏的五蕴也好,无漏的五蕴也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段经文说的都是有相,有相不是如来,不是佛,要这样观,观想。乃至佛经过三大阿僧祈劫所修行的一切法门,这些都是一一排遣的,都是属于心、心所有。
因为这都不是梵行。梵行离一切诸法,离一切诸法之相,凡所有念,皆是虚妄,何况相呢?于五蕴法这样去分析,佛不是梵行。法是梵行吗?先分析佛法僧三宝。
佛如是了,法呢?什么是法?若法是梵行者,那就很多了。法无量法,都是指净法说的,没说染法,这个法是梵行,能这样来定义吗?
前面是观佛,现在是观法。总的说,先观三宝。
若法是梵行者。为寂灭是法耶。涅磐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
这八种,要加以辨别,全部都不是。因为〈梵行品〉是遣一切的,一切都不立。凡所有相,凡所有法,皆是虚妄,要这样来推求法。
第一个法不是指世间相说的法,是指理法。理法是不可说的,但有言说,但有形象,都不是法。所以说法不是梵行。问的是,法是梵行耶?梵行建在什么上头?为寂灭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一有言说,涅槃是不生不灭的。寂灭还有什么可说呢?不可说的。不生,不生说不上,不生本身就是没有,没有说什么法。不生,不起,不可说,既然不可说了,还有什么立法呢?
有分别不是法,无分别也不是法;所行不是法,无所行也不是法。合集不是法,不合集也不是法;随顺不是法,不随顺也不是法。无所得是法耶?根本就无所得,还说什么法呢?
这都是遣除的意思。你要观诸法不生不灭,乃至根本观法的时候,法即是心,心是一切不立;一切不立,就是观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的,说这是遣除法。修净行的,佛法僧三宝,都不立。不立,就是不把它执着为本相,一说就落于言语,落于言语就表达形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有言说,无有形象。梵行究竟是什么呢?不可说。
为什么?他如果不是这样修,就是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它则是一切无住。不论净法染法,一切无住;无住就无作,这叫什么?无相法门。
这得从根本着手,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妙明真心,信自己的心是佛,与佛无二无别的,这就是信心。在修行过程中,你必须有佛法僧三宝作缘,这个时候是不讲因缘的。离开佛法僧三宝,又去哪里求梵行呢?这不是究竟,而是引发你达到究竟,在究竟上,才说一切诸法不立。
这是指心法说的。心法由什么显呢?那就假佛法僧三宝一切万法来显。信这个心,随缘了,随着净的因缘,那就立佛法僧三宝;当你修禅定的时候,这些都不立。
有这些,禅定就修不成了,心法就不能显现了。现在我们的心,随的是染缘,我们要破除染缘、一切染法;我们就说净法,用净法对治染法,染法没有了,净法也不立了。也就是心不起一念,不着一切相,不着一切境,唯心法门,所以这个就是观佛,观自己觉悟的心,咱们觉悟的心也没有什么叫梵行,也没有什么叫做佛,也没有什么叫法。佛是对着众生界说的。
当你推证的时候,如是观。如果这些都合成起来才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又说法,又度众生,那佛就不是一个,是和合而成的,凡是和合而成的东西,没有自性。
〈梵行品〉,如果从三观来讲,讲的是中观,中观就是一切不立,离二边,独显中道,这是究竟的心法。
观佛法僧三宝,乃至观佛的色相,这是五分法身。无漏戒体,这是依着小乘教义解的,《华严经》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这是用小乘来比喻修净行。究竟了,达到无住了,无住就是梵行;净行、梵行清净了,才能住到无住;住即无住,这就与佛的法身、众生心,加上我们学者的心,三心无差别。
信了这个心体,没有佛,也没有众生,也没有自己这个肉体,这样才能修持清净的梵行。这就是直观般若,用般若来照。咱们用《心经》来解释就很好解释,观自在菩萨修观的时候,一切无着,以般若智能照见这五蕴,全是空的。佛的五蕴也好,众生的五蕴也好,只是五蕴,都是空的。
色受想行识,佛是空的,众生也是空的,一样的。佛如是,法也如是。法是不是梵行?先把法的位置定了,什么是法?寂灭是法吗?涅槃呢?涅槃不是寂灭,涅槃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理,纯理性的。理、事,用这个事理来辨别的,是纯理性的。
因此说,法若是梵行,寂灭是法不是法?涅槃是法不是法?不生是法不是法?不起是法不是法?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这些都不是法,离开这些,又去哪里找教理行果的法呢?离二边,这两个就叫二边,离二边独显中道。
一是法?多是法?一也不是法,多也不是法。约圆融义来讲,一切都是法。这里面都显示一个和合,一个不和合,这些和合了才是法,那就杂乱了。有为是有为,无为是无为,无为跟有为和合了,既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圣人跟凡夫都是一样,那是约理上讲,那是一心上讲,在事上个个不一样。
我们昨天也讲这个问题,说人,这是总相;别相,人可就复杂了。总相是梵行,别相是梵行,偏于总,别又怎么说;偏于别,总又怎么说。总也不是,别也不是,总别和合都不是。要离开这些,那就是梵行。这是从开阔现象上讲,但是对咱们来说,越学越胡涂,要究竟了义才不糊涂,要怎么样呢?直观心。
禅宗人,说教下人,入海算沙徒自困,去算吧!算海里有多少沙子?你不是自己在找困扰吗?那就像直观心体,遣一切相,一切相都不立。直观心体,顿超直入,立证菩提。
但是学教下就不行,特别是学华严,华严让你把一切相,一切事物,一一的都分析清楚。分析清楚了,才达到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就是法性。咱们跟佛无二无别的,咱们先掌握住“总”,“总”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心。自己这个心,迷了,迷了又来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成就了究竟菩提果;等你成就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就如是。原来就如是说,我们这个心跟佛无二无别,你修也如是,不修也如是。
在迷的时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对任何事都有苦恼,有烦恼,那就不是了。你没烦恼,当下即是,烦恼即菩提。菩提、烦恼是两边,都是不立的,也没烦恼,也没菩提,也没什么叫法,也没什么叫梵行。
修到住,咱们又回到发菩提心,发了成就菩提果。这品讲完了,空,空好像什么都没有。哎!下品接着就讲发菩提心的功德,那就立了,这个是破;不破不立,破了之后,还要立,直至成佛。这品经文单从文字上没有什么可讲的,因为这是梵行,清净行。这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达到菩提果,初发心时就成正觉,因为什么都不立才能成正觉,一立,就成不了了,立什么着什么,这就要修观,观要好好想!
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是防非止恶的,本来就不非,立这么多,又止什么呢?圣边,凡边,在圣人边说,那都是相合的;在凡夫说,那就麻烦了,麻烦就越来越多。为什么要说八万四千法门呢?连一法都不立,又说了八万四千,多不多?其实岂止八万四千,佛对什么根机说什么法,对每个人说的法不一样的。咱们没有遇见佛,只好把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拿来说,看哪个对你的机,这个说的是华严机;《华严经》讲的是华严机,这是说法,僧也如是。
若僧是梵行者。
这个僧,是指小乘说的。
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若戒是梵行者。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阇黎是戒耶。剃发是戒耶。着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从凡夫地入了圣人了,僧本来是和合…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