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二講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西元二○○四年十一月初七(農)

  第二講

  若佛是梵行者。爲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爲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在《心經》上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一照見,五蘊都空了。現在我們在此處是分別來講,這叫“析空觀”。在《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那就是梵行,那叫“體空觀”,當體即空。現在這個“析空觀”,就是分析的析,一個整體把它分析分析;一個一個的分析,至到無相、無作、無念,那就是清淨梵行。

  如果沒有當體即空的觀力,要經過分析才能理解。當體即空,你看一切諸法,不假分析,不假修證,不假觀照,當體就是空。空,就是我們所修的定,止一切相,止一切言說,止一切形象。

  “析空觀”,是把色受想行識五蘊,一個一個分析,一個一個認識。完了,再說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相是佛?好是佛?神通業行,佛度衆生的業行,成佛的果報,如果解釋的話,都不是佛。佛者,就是覺。梵行是不是覺?一切色法是不是覺?受想行識都如是,那是佛的神通妙用。佛利益衆生的事業,或者證得的果報,讓你認識哪個是佛?經上形容它是空的,這是問號。

  觀佛的叁身,這是五蘊所成就的身。還有佛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身,哪個是佛?這些都不是。佛是五蘊和合而成的。咱們人的肉體也是五蘊和合而有的,那就是一合相。

  但是這種觀都不對,都不是。那要辨別什麼呢?辨別你當體即是。五蘊法,一一推求,色受想行識,哪個是佛?乃至戒定慧叁學,持戒受戒的時候是佛?修定的時候是佛?慧學是佛?都不是。一一推求,一一分析,讓你進入禅定。禅是寂靜的意思,修定的時候,寂靜下來,心不向外求,直接觀心,心無諸法。

  色受想行識,這些是諸法。咱們經常說無漏的五蘊,有漏的五蘊也好,無漏的五蘊也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段經文說的都是有相,有相不是如來,不是佛,要這樣觀,觀想。乃至佛經過叁大阿僧祈劫所修行的一切法門,這些都是一一排遣的,都是屬于心、心所有。

  因爲這都不是梵行。梵行離一切諸法,離一切諸法之相,凡所有念,皆是虛妄,何況相呢?于五蘊法這樣去分析,佛不是梵行。法是梵行嗎?先分析佛法僧叁寶。

  佛如是了,法呢?什麼是法?若法是梵行者,那就很多了。法無量法,都是指淨法說的,沒說染法,這個法是梵行,能這樣來定義嗎?

  前面是觀佛,現在是觀法。總的說,先觀叁寶。

  若法是梵行者。爲寂滅是法耶。涅磐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這八種,要加以辨別,全部都不是。因爲〈梵行品〉是遣一切的,一切都不立。凡所有相,凡所有法,皆是虛妄,要這樣來推求法。

  第一個法不是指世間相說的法,是指理法。理法是不可說的,但有言說,但有形象,都不是法。所以說法不是梵行。問的是,法是梵行耶?梵行建在什麼上頭?爲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一有言說,涅槃是不生不滅的。寂滅還有什麼可說呢?不可說的。不生,不生說不上,不生本身就是沒有,沒有說什麼法。不生,不起,不可說,既然不可說了,還有什麼立法呢?

  有分別不是法,無分別也不是法;所行不是法,無所行也不是法。合集不是法,不合集也不是法;隨順不是法,不隨順也不是法。無所得是法耶?根本就無所得,還說什麼法呢?

  這都是遣除的意思。你要觀諸法不生不滅,乃至根本觀法的時候,法即是心,心是一切不立;一切不立,就是觀一切法,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說這是遣除法。修淨行的,佛法僧叁寶,都不立。不立,就是不把它執著爲本相,一說就落于言語,落于言語就表達形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有言說,無有形象。梵行究竟是什麼呢?不可說。

  爲什麼?他如果不是這樣修,就是住色生心,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它則是一切無住。不論淨法染法,一切無住;無住就無作,這叫什麼?無相法門。

  這得從根本著手,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妙明真心,信自己的心是佛,與佛無二無別的,這就是信心。在修行過程中,你必須有佛法僧叁寶作緣,這個時候是不講因緣的。離開佛法僧叁寶,又去哪裏求梵行呢?這不是究竟,而是引發你達到究竟,在究竟上,才說一切諸法不立。

  這是指心法說的。心法由什麼顯呢?那就假佛法僧叁寶一切萬法來顯。信這個心,隨緣了,隨著淨的因緣,那就立佛法僧叁寶;當你修禅定的時候,這些都不立。

  有這些,禅定就修不成了,心法就不能顯現了。現在我們的心,隨的是染緣,我們要破除染緣、一切染法;我們就說淨法,用淨法對治染法,染法沒有了,淨法也不立了。也就是心不起一念,不著一切相,不著一切境,唯心法門,所以這個就是觀佛,觀自己覺悟的心,咱們覺悟的心也沒有什麼叫梵行,也沒有什麼叫做佛,也沒有什麼叫法。佛是對著衆生界說的。

  當你推證的時候,如是觀。如果這些都合成起來才是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佛又說法,又度衆生,那佛就不是一個,是和合而成的,凡是和合而成的東西,沒有自性。

  〈梵行品〉,如果從叁觀來講,講的是中觀,中觀就是一切不立,離二邊,獨顯中道,這是究竟的心法。

  觀佛法僧叁寶,乃至觀佛的色相,這是五分法身。無漏戒體,這是依著小乘教義解的,《華嚴經》就沒有這個意思了。

  這是用小乘來比喻修淨行。究竟了,達到無住了,無住就是梵行;淨行、梵行清淨了,才能住到無住;住即無住,這就與佛的法身、衆生心,加上我們學者的心,叁心無差別。

  信了這個心體,沒有佛,也沒有衆生,也沒有自己這個肉體,這樣才能修持清淨的梵行。這就是直觀般若,用般若來照。咱們用《心經》來解釋就很好解釋,觀自在菩薩修觀的時候,一切無著,以般若智能照見這五蘊,全是空的。佛的五蘊也好,衆生的五蘊也好,只是五蘊,都是空的。

  色受想行識,佛是空的,衆生也是空的,一樣的。佛如是,法也如是。法是不是梵行?先把法的位置定了,什麼是法?寂滅是法嗎?涅槃呢?涅槃不是寂滅,涅槃是不生不滅的,這是理,純理性的。理、事,用這個事理來辨別的,是純理性的。

  因此說,法若是梵行,寂滅是法不是法?涅槃是法不是法?不生是法不是法?不起是法不是法?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這些都不是法,離開這些,又去哪裏找教理行果的法呢?離二邊,這兩個就叫二邊,離二邊獨顯中道。

  一是法?多是法?一也不是法,多也不是法。約圓融義來講,一切都是法。這裏面都顯示一個和合,一個不和合,這些和合了才是法,那就雜亂了。有爲是有爲,無爲是無爲,無爲跟有爲和合了,既不是有爲,也不是無爲。聖人跟凡夫都是一樣,那是約理上講,那是一心上講,在事上個個不一樣。

  我們昨天也講這個問題,說人,這是總相;別相,人可就複雜了。總相是梵行,別相是梵行,偏于總,別又怎麼說;偏于別,總又怎麼說。總也不是,別也不是,總別和合都不是。要離開這些,那就是梵行。這是從開闊現象上講,但是對咱們來說,越學越胡塗,要究竟了義才不糊塗,要怎麼樣呢?直觀心。

  禅宗人,說教下人,入海算沙徒自困,去算吧!算海裏有多少沙子?你不是自己在找困擾嗎?那就像直觀心體,遣一切相,一切相都不立。直觀心體,頓超直入,立證菩提。

  但是學教下就不行,特別是學華嚴,華嚴讓你把一切相,一切事物,一一的都分析清楚。分析清楚了,才達到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就是法性。咱們跟佛無二無別的,咱們先掌握住“總”,“總”是什麼呢?就是自己的心。自己這個心,迷了,迷了又來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成就了究竟菩提果;等你成就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就如是。原來就如是說,我們這個心跟佛無二無別,你修也如是,不修也如是。

  在迷的時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對任何事都有苦惱,有煩惱,那就不是了。你沒煩惱,當下即是,煩惱即菩提。菩提、煩惱是兩邊,都是不立的,也沒煩惱,也沒菩提,也沒什麼叫法,也沒什麼叫梵行。

  修到住,咱們又回到發菩提心,發了成就菩提果。這品講完了,空,空好像什麼都沒有。哎!下品接著就講發菩提心的功德,那就立了,這個是破;不破不立,破了之後,還要立,直至成佛。這品經文單從文字上沒有什麼可講的,因爲這是梵行,清淨行。這要達到什麼目的呢?達到菩提果,初發心時就成正覺,因爲什麼都不立才能成正覺,一立,就成不了了,立什麼著什麼,這就要修觀,觀要好好想!

  二百五十戒,叁百四十八戒,是防非止惡的,本來就不非,立這麼多,又止什麼呢?聖邊,凡邊,在聖人邊說,那都是相合的;在凡夫說,那就麻煩了,麻煩就越來越多。爲什麼要說八萬四千法門呢?連一法都不立,又說了八萬四千,多不多?其實豈止八萬四千,佛對什麼根機說什麼法,對每個人說的法不一樣的。咱們沒有遇見佛,只好把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拿來說,看哪個對你的機,這個說的是華嚴機;《華嚴經》講的是華嚴機,這是說法,僧也如是。

  若僧是梵行者。

  這個僧,是指小乘說的。

  爲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叁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若戒是梵行者。爲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叁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阇黎是戒耶。剃發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從凡夫地入了聖人了,僧本來是和合…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