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僧人是不是梵行呢?凡夫當然不是了。證了果的聖人是不是?預流向是不是呢?四向四果,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四果向,四果是不是呢?
僧是和合義,梵行要是和合的,就不是梵行了。所以,這四向四果,全不是梵行。
〈梵行品〉是遣一切的,一法都不立的,這要怎麼解釋呢?在叁界之中的衆生,在度他的過程當中,說這些法,讓他生起羨慕心。生起羨慕心,就是離開凡夫地,證到聖人果,這個聖人果是小乘的四向四果,八位聖人。向就是向果,你得斷叁界的見惑十六心,你那個心就多了,一個一個斷吧。這是初步,從凡夫斷見惑,依小乘教義,知道苦,苦怎麼來的?集來的。知道苦,斷集的因,因斷了,果沒有了。
這是不是梵行?當然不是。佛不是,法不是,僧也不是,這是專指小乘說的,都是出家衆。菩薩不一定是出家衆,大家看菩薩都留著發,穿著璎珞,戴著珠寶,僧人就不行,要先把這個分清楚。光看僧,不是梵行;有分別,有取舍,有對待,所以都說僧不是梵行,都是和合義。從僧的本身就不是梵行,和合的,在梵行中是沒有這些名詞的。
僧的體是什麼?和合的,沒有自體。這樣離人離法,人法雙離,就是一切都不立。那所受的戒呢?修梵行的,他的對象是十法,別把這個忘了,十法是:身、身業、口、口業、意、意業,加上佛、法、僧、戒。
這十法都是你觀的對境,用你這個心去照這個境,就叫觀。觀佛、觀法、觀僧,完了觀戒,這是聖法了。
前面觀身,觀身的業用;觀口,觀口的業用;觀意,意的業用,六個,加上佛、法、僧、戒,共十個,這是〈梵行品〉的修法過程。
觀戒是什麼呢?就是佛所製的,這還是在說法之內的,這叫戒法了。本來在法裏,已經講了,單把這個戒法提出來,受戒是不是梵行?清淨戒,他追查什麼是清淨戒?什麼叫戒?登壇受戒,咱們後面的壇場還在呢!說那個是不是戒?那是戒嗎?但是你登壇要受戒,要有個壇場,要有個處。壇場是戒?不是的。持戒清淨了是戒嗎?老師教你威儀,威儀是戒嗎?叁說羯磨法羯磨師,羯磨和尚給你說叁時法,是不是戒?和尚是不是戒?阿阇黎是不是戒?一個一個發願是不是戒?乃至著袈裟衣是不是戒?持戒沒犯,沒犯就是沒犯,怎麼叫清淨戒?戒是真梵行嗎?這全是問號。
托缽乞食是不是戒?佛規定的,是戒。他所說這個戒的意思,觀戒的本體是什麼?你持戒的時候,有心?無心?起心動念持戒?還得假衆緣和合。有壇場,有戒師,有戒子,多緣方成,乃至于戒,每一個戒,怎麼樣達到清淨?怎麼樣是犯戒了?
犯戒有六緣的,有五緣的,最多有十緣的。這個戒,得有十個緣,具足了,犯了究竟了,這個戒犯了,少一緣,沒犯,只犯前方便。這麼多法和合而成,哪個是戒?觀戒,戒有個戒體,體是什麼?戒體跟你的心體是不是一個?這是觀照的意思。
這裏頭大概說的是,戒性如空,戒的性體就是空,乃至于說到一切布施有福德;能施所施,能施的人,所施的人,還有所施的物,叁事皆空。觀是這樣觀,究竟不可得。
一切持戒,無善,無威儀,爲什麼?戒性如虛空,持者爲迷倒。持便是迷了,顛倒了,本來什麼也沒有。這是說六度,施戒忍進禅。說到忍,什麼是瞋恚?什麼是忍辱?瞋恚是沒有的,當時一發作,找到瞋恚還有體?什麼是瞋恚的體?沒有體的,你找不到瞋恚的體。
什麼是忍?忍亦無所忍。這是說六度,不只是說戒,也說精進。精進是對懈怠說的,精進者,爲增上慢說的;無增上慢者,無散無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心沒有妄念了,心沒有妄想了,也說禅定。若學諸叁昧,是動非坐禅,不是定,說這個叁昧,那個叁昧,都不是定。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心隨境界流,雲何名爲定”,這不叫定。“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就是心印。“雲何一法中,而生種種見”,就是知,智能,知見。“淺智之所聞,以一以爲異”,說一,以爲這就是一了,一不是一。“若有聞斯法,常修寂滅行”,聞了這些法了,修寂滅行。“知行已寂滅”,行也是寂滅,“是則菩提道”。
清涼國師是這樣解釋這個觀戒的。那麼這十法都觀察了,在這裏頭找什麼呢?找什麼是梵行?咱們自己觀自己的意,觀你心想的,你觀吧。
以意識觀意識,是不可能的,要用智能來觀意識。觀意的業,就是咱們的心念,也就是意識。再觀察你的口業,口是一個形象,一個器官,它的作用是什麼?說話。或者觀你的身體,身體的作用,行住坐臥,行走,身體的一些動態,身體的靜態,你在這十法裏找梵行,什麼是梵行?了不可得。這就是〈梵行品〉,你反複如是觀,乃至依著佛所教授的法來觀。
你找得到嗎?它是真空,說到真空的一面,沒說妙有的一面。咱們說佛法僧戒,乃至身口意,這都屬于妙有的一方面;在凡夫是實有,在諸佛菩薩則是證得性空了,是妙有。
性空,隨著緣起而生的諸法,這些諸法不是實有的。這樣來觀,觀什麼呢?觀〈梵行品〉,你所觀的這十個境界相,身口意,加上身口意的作用,以及佛法僧戒,總共十種。你要如實觀,稱著實相理即,前頭看看諸佛怎麼行的,看看普賢菩薩入叁昧怎麼入的
法慧菩薩所答的十法,要從這裏來觀察,這叫如實觀。
如是觀已。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
觀完了之後,你才知道梵行清淨之相是什麼。“如是觀已,于身無所取”,身上想取個什麼東西,沒有所取的。
“于修無所著”,你所修行的,千萬莫起執著,修的時候不要起執著。這個著是執著的著,心裏凡是起個念,說我要修行了,要是有這麼個念頭,完了,就這麼一句話,清淨性沒有了,要修行卻修不成,是這樣的意思。修的時候不要執著,任何都不要執著,一執著,就錯了。
任何法,“于法無所住”,不是無所住,你住不住,不可能住。無住才叫梵行,一住,不是清淨梵行了。爲什麼這樣說呢
“過去已滅”,過去就沒有了,滅了。未來,未來還未到,未來還沒來;那現在該現實吧,現實是空寂的。
“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叁輪體空,這叫清淨觀。
我們重新研究戒定慧,從頭說佛法僧叁寶,還加上叁寶所持的清淨戒,這都不是梵行,連佛法僧叁寶戒都不是梵行,那究竟還有梵行嗎
要這樣來觀察叁世,觀察一切諸法。知道念無所念,無念的念,才是正念,你起個念頭已經入了邪思了,不是正的,要達到無念的念,才是真念。
你所修行的任何事,不起執著,不起知見,這叫正修。這樣理解了,再回頭觀梵行,這才叫梵行。所行的是無染的,這就叫什麼呢
觀心法,直接觀心,一切相不取。佛法僧叁寶戒是淨,身口意的作用是染,染淨平等平等。觀佛、觀法、觀僧的時候,持戒的時候,是不是身口意的業用呢
當然是了。你以身口意的業用,觀佛法僧叁寶的時候,我們叫清淨行了,能修成了。可是學〈梵行品〉的時候,這就不對了,入不了梵行,不是清淨行。
修清淨行必須證到什麼呢
無心道人。做就是沒做,以沒做來觀心,就是做了。心隨一切法,成就一切緣。
我們說《華嚴經》是圓教,如果在圓裏頭,找哪個是頭
在什麼地方起頭
圓的,你怎麼找得到嗎
無頭無尾,你找不到。圓的,要找個頭,從哪個地方起始
哪個地方結束了
沒有,這叫圓教。
能達到這種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因爲這樣,才能達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剛一發菩提心,十法界就能示現成佛,示現度衆生,示現菩薩。我們才知道初發菩提心,能夠示現成佛,就因爲這個道理才能成就清淨的梵行。
我們要是起執著心,那跟佛距離太遠了,叁大阿僧祗劫還沒修呢! 怎麼成佛
只有《華嚴經》這樣講,其它的經並沒有這樣講。
你必須根據最初開始所說的信心,信這個心,跟佛無二無別;所以一發心了,一成就了,信心圓滿了就能作佛。正因爲無二無別,你才能成就,不然你發心了,怎麼能示現成佛。這個是講前頭的,看著是講〈梵行品〉,實際上是講十住菩薩,初發心住。
講完〈梵行品〉,好像什麼都沒有證得了,空了。因爲你還沒有完全契證這個心。拿我們來說,不講你還明白,一講反倒糊塗了。我受了戒對不對
我信了佛對不對
信了佛法僧叁寶了,這個信心對不對
我告訴你,成就這個信心的時候,讓你達到另一種高深的境界,不起執著;之所以說空,是怕你又執著回去了,那就住不成了。
講空之前,先講有。〈淨行品〉裏,文殊菩薩教我們,吃飯穿衣,無論一切動作,都要發願,發成佛的願。這是發願,相信了,把這心修成了,信心即是佛,這一個信心,一發心就成佛了,信心就成佛了。你這個心成佛的時候,正因爲你把所有都空掉,空了之後才能建立,不空建立不起來。空了之後,什麼都不執著,全部放下。
觀自在菩薩修觀的時候,看破、放下、自在,照見五蘊皆空。用深般若波羅蜜,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這些又都有了;空就是色,色就是空,這個時候還沒有講到那麼深。
這只是讓你先空掉。空的是什麼呢
空的是你的知見。知見怎麼空呢
什麼也不起執著,什麼也不貪戀。爲了怕你落到斷滅,下一品,就講發菩提心的功德,看看發心的功德有好大,這又回到有上了,因爲功德都是有的。
爲什麼這樣反複說
這是什麼意思
目的只有一個,讓我們放下。凡有言語,凡有形象,凡是有思惟的,你都沒放下。我們經常說,因爲在社會上煩惱,出家了,遁入空門。你在空門外面,不知道空門是怎麼回事,一進到空門裏頭,還是不空。
明白嗎
不空,你的頭發是剃了,但是你不能把腦殼也割掉,你只能剃個頭發,你的腦殼還在呢! 腦殼在,頭發還要長,所以你半月…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