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一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吃的飲食在生藏等到發酵了,到了熟藏裏頭去了,我們住在這麼個地方,自體不淨。佛說有叁十六物成就我們這個肉體。爪生脈長,脈轉筋搖,這是說指甲長,頭發再生,身上的筋脈在搖動,都是這些來成就的。

  自體就是不淨的。叁十六物,就是身體的叁十六個零件。現在不是造機器人嗎?他能造眼睛,也能造耳朵,這中間的識怎麼造?造不出來。

  他自體本來不清淨,叁十六物所成的,自相不淨,外相也不淨。外相所表現出來的是什麼呢?九孔常流不淨。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大小便溺,一個嘴巴,兩個耳朵;這九個孔,九個洞,九孔常流不淨。外相不淨,眼睛要長眼屎,鼻子要出鼻涕,嘴巴要吐痰了。比如說他是清淨的,誰吐的啖,誰也不肯再把它吃回來。它不淨了。大小便溺,可以排泄,但是你要他喝自己的尿,吃自己的糞,他幹嗎?往外排可以,往回再收,不幹了。

  所以佛說,自體不淨,這個大家都懂得了。這一個身體,畢竟不淨,要是氣絕以後,死了。天氣要是炎熱的時候,只要半天的時間身體就膨脹了,就馊了。包括他自己的子女,都不會去了,所以究竟不淨。

  〈大智度論〉有個偈子,“是身種不淨,非余妙寶物,不由白淨生,但從穢道出。” “是身爲臭穢,不從華間出,亦不從薝蔔,猶不出寶山。” “地水火風質,能變成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用大海水洗,怎麼洗也洗不幹淨的,沒有幹淨的。“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這個皮帶囊是漏的,每天九個孔都往外漏,漏出來都是不淨。“谛審觀此身”,說你好好審察,觀你這個身體,“必歸于死處”,一定要滅亡、消失的。

  佛在世的時候,比丘都修不淨觀,他觀一觀,非常厭惡他的這個身體,就自殺了。比丘都自殺,還得了!佛就製戒了,不許自殺,自殺要下地獄的。不自殺,他思想煩惱的很,怎麼辦呢?請外道來殺他。內道,誰也不肯殺人,就請外道殺,外道怎麼肯幹呢?說我給你財物,把我所有的都給你,你把我殺死。後來佛也製戒了,不許可外道殺。

  這是修不淨觀,沒有修成就會出現的障礙!怎麼會沒有修成就?觀身不淨,他好像是成就了,可是他一直嘔吐,不能吃。

  修不淨觀要是修成了,可以破除你對身見的執著,不要貪愛,不要執著;要是道沒修成,修修的,或者精神錯亂了,或者看著生起恐怖感。

  修不淨觀行,是破除你的顛倒見。顛倒見是什麼呢?每一個人自己的身體都是髒的,可是你到社會上問一問吧!都感覺自己很幹淨的,其實洗多少次澡都不行的。

  這是佛經上說的,用大海水洗,你一直洗,怎麼洗也洗不幹淨。要是把皮膚洗壞了,裏頭流出來的更髒了,沒辦法幹淨的。這個法是佛剛成道的時候說的。那時魔王有叁位美女,魔王就讓她們去破壞佛的戒行,她們就到佛跟前來供養。她們說,自己如何如何美,那時佛就說:“妳們自己觀一觀,觀一觀你們的身體。”佛的身心寂然不動,等到給她們說法時,佛就用神通了,讓這位叁魔女一觀,她那身體九孔常流,涕唾便溺,什麼都來了。好!她們不能魔佛了,自己吐了起來!她一觀,觀的受不了了,一直嘔吐,有的是從口而出,有的是從身上而出,都是蟲子。

  剛才我念的那數字,就是佛告訴這叁位魔女,說她們身上有八萬戶,有九億小蟲子在裏面遊戲,這是清涼國師從《觀佛叁昧海經》這部經上摘下來的。

  修梵行的,觀的是體,觀的是性,性能澄淨。一切聖賢是順法的這個體,體無雜染。這個體是什麼體呢?與智相應,跟智能相應,爲善所集成的。爲善所集成的是什麼體?法性體,清淨無爲的梵行。離開咱們上面所說的那些相,離開了八識心的性,得到真如法性爲體。

  讓你觀這十種法,哪個是梵行?

  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

  身業,身所做的業,並不是什麼事業了,而是你的行住坐臥,或者頭部左右回旋。行住坐臥,屈伸俯仰,就像咱們做各種姿式運動,這是身之作用,這叫身業。不是說你做士農工商,而是說你身體所要動作的,所做的這個,就是身業。

  這是梵行嗎?包括你所得的神通,神通是妙用了,那是梵行嗎?諸大菩薩,諸阿羅漢都有神通妙用了,這個是梵行嗎?行住坐臥四威儀,左右顧視,屈伸俯仰,這是身所作業,這個是梵行嗎?

  咱們再講深入一點,持誦、禮拜乃至禅坐。我們一學打坐,你能坐著舒服,能修行就好了,什麼單盤膝、雙盤膝,這是梵行嗎?這都是形式。你說咱們打坐時,非得腿子雙盤上,這個形相是善?是惡?單盤的,就是惡嗎?乃至不會盤腿子,他就這麼坐著,站著也入定。行住坐臥都入定,行般舟叁昧的時候,他是站著,並沒有坐著,行住坐臥四威儀,究竟是善是惡?讓你自己來判斷。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

  說話,語言,音聲、風息,舌、牙、喉、吻、吐、納、抑、縱。聲音高,聲音低,這是梵行嗎?佛是這樣說了,咱們才知道;沒有佛說,咱們不懂這個。咱們的語音是怎麼發出來的?風息,風出七處而發音,口中有風,人要說話的時候,口裏頭的風,到達肚臍眼裏頭,這時候肚臍眼響出來音,觸到七處,才生出語言。

  這個咱們恐怕沒作過觀想。風叫“優陀那”,觸臍而上去,要想說話,那風觸到肚臍眼,肚臍眼往上走,這個風觸到了七處,完了經過牙床子,經過牙齒,經過嘴唇子;它上升的時候,還得經過咽喉,還得經過舌頭,那麼就發音了,得經過這麼七處才發出聲音。或者發脾氣,生氣了,也是這樣。觸動,唇舌齒牙喉,這樣才能出聲。

  鼻子塞了,鼻子堵了,聲音也變小了;所以,還得加上妄想習氣,來跟這個配合,才能發音。還要經過你心裏的動作,想說什麼,這只是說的語言。

  說言語,梵行則是音聲風息。有風得有氣息,得有胸,還得有舌,還有喉,還有吻,還有吐納抑縱、高低清濁,才能發出音來。要不是佛經上這麼說,咱們沒想過這些,沒做過這個觀,這是佛教導我們,從佛經上學到這麼個道理,這是語。

  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贊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語的業是什麼?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贊說、毀說、安立說、顯了說,這個是非善非惡。這都不是善,也不是惡。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

  這個是覺,也就是尋求。覺就是找,或者別人說話,你想他說話的意思,那也叫尋伺。這是觀,你觀這些境界相,屬于善、屬于惡。但是,這個善惡可就假你的意念了,假你的習氣了,這是總說的叁業了。這叁業就是你現在所有的作業,觀什麼呢?觀身、觀身業,觀語、觀語業,觀意,觀意業,這總共有六個。

  在你觀察之後,去找,就是尋伺;因爲觀的時候,有時想粗的,有時想細的,這都是不定的了,這都不是善、惡。分別去找原因,隨念的計度,這些是有相的?還是無相的?是清淨的?還是染汙的?這叫隨念分別,有的是自性分別,有的是思量、尋伺,計度的分別。

  你所緣的境,緣念的境界相上生起的分別念頭,但是這都是屬于有相的分別。無相的分別,緣念過去,緣念夢境,那沒有相;隨你所緣,自然的生起分別,有的是有相的,有的是無相的。

  或者自己尋伺,或者伺察,這是染汙的?這是清淨的?什麼叫染汙?什麼叫清淨?你得下了定義,完了去起分別。

  憶念呢?就是追憶過去,回憶過去所做過的事,所做的境界相,那是沒有境界相的了,只是你的憶念,憶念是沒相的。

  思惟呢?這不是智能,只是聰明;有的人因爲他的慧力輕的,他辨別不出來,那就不是智能,跟佛的智能不一樣。

  你的希望,你的理解,你的念,你的定,你的定慧,這都是屬于種種憶念。這裏頭有惡有善,有的是虛幻的,沒有實在的事,都是自己心想,思、念都是相通的,意識所緣念的。

  當我們睡覺的時候,睡的比較清醒,會作夢。作夢通不通善惡呢?通。夢中作惡,夢中殺人,夢中打架,夢中罵人,夢中害別人,法律不能製裁,他只是作夢;但是你的善惡、善性、惡性、無記性,在叁性裏頭就給你分別這些了。善、惡、無記,這些都是屬于唯識裏面的,《華嚴經》不分別這些,只是這麼介紹而已。

  讓你在這幾種當中觀察,觀察什麼呢?這十種當中,哪個是梵行?這只是說前面六個。佛法僧戒是淨業嗎?等講到佛法僧戒,你一觀察就知道了。身口意叁業,這裏頭都有善有惡;讓你觀察這六種,前面身、身業,口,口業,完了講意和意業。前面講的是意,意就是意裏頭包含著觀察、尋思等等。

  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饑。渴。苦。樂。憂。喜。

  意業呢?業就不同了,一說到意業,“當知梵行”,意業的梵行,意的作用,思、想,寒、熱,饑、渴,苦、樂,憂、喜,這是意業的十種,觀業的十種,這叫意的用。意的用就叫意業。想,想是想法,咱們經常說想法,想跟思,爲什麼要把他分開?思是想辦法,想是回憶,這屬于觸受。接觸的事物,領受的,回憶來想。觀這個意業,意業就存在這麼個東西,也就是觀察的意思,這就是意的作用。

  思,思是意的所有,就叫心所法。讀過〈百法〉的人都知道,色法有十一種,心法有八種,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爲,總共有百法。咱們上面講的就是這一段。

  意的心,意所起的作用,領受外邊的境界,在這個時候,有善有惡。你觀察這六業,再加上佛法僧戒,就觀察這十種,把這十種都想一想。想一想做什麼呢?哪是淨行?哪是不淨行?這十種究竟哪個是梵行?

  前面經文上講,讓你觀察這十種,哪個屬于梵行?在這十種裏頭,我們說身口意叁業,乃至身、身業、口、口業,他說語業,意、意業,這六個。是善?是惡?是梵行?不是梵行?

  我們的答案呢?這六個都不是梵行。但是你口裏誦經的時候,是不是梵行?口裏贊歎叁寶的時候,是不是梵行?念佛的時候是不是梵行?身,禮拜,在那裏靜坐、參禅乃至誦經,是不是梵行?佛法僧叁寶戒是梵行不是梵行?

  但所有相,皆是虛妄。梵行是清淨者,我們在前面就把定義給說了,無相、無作、無願;〈十住品〉,無住,一切都無住,一切都不執著。不管善惡,都不執著。不但不住惡,善也不住,沒有善,只有一個有相的,善惡一落了相上,就叫境。

  我們修淨行的,就要隨善轉,隨著佛法僧戒轉,這個是梵行吧?要是住在這個上頭,執著佛法僧戒,那跟貪瞋癡一樣的,有善有惡,有分別,這樣就有挂礙了;心有所著,有所住。這個道理,需要多辨別辨別。

  〈梵行品〉的經文雖然少,但想入到清淨的梵行,咱們還須要一段時間,多少時間?必須一萬大劫,才能具足那信心;一萬大劫才能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成佛了。一萬大劫時間也不長,十萬大劫就是現前一念,無量億劫就是現前一念,所以從正念天子的這個問答當中,就說明了這一品的定義。

  什麼叫正念?無念。你念地獄是念,念佛是不是念?有念就不淨了,淨行就達到無念。無念才能契合你那個本有的一真法界。

  這個道理,咱們再舉個例子來說明。大家都讀過《金剛經》,佛問須菩提,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得嗎?須菩提說沒有,佛就說答對了,給他一百分。要是說有,有就不對了,佛沒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得,有地獄嗎?只是說作那個業,那業沒有了,地獄也沒有了。所作業不亡,就住到業上了,如果你觀到無業可住,什麼業沒有,不住了,無住了,才能夠回歸你自己本來的面貌。

  好多道友經常一開口,好像是忏悔,又好像表達自己業障很重,經常把業障很重,挂到口上,想到心上,做在身上。你天天如是作業。口裏說的:“我業障很重!”心裏想的:“我業障很重!”那就業障吧!

  若你無念了,達到的是真正的正念。法慧這些大菩薩的名字,都是依他的義理而定的。“法慧”,是了知一切諸法的自性,無性、無住、無作,那就究竟了。

  〈梵行品〉的文字不多,主要是靠思惟、觀照。希望大家學《華嚴經》的時候,多用觀照。我們從有相達到無相,必須得有相、有聽聞,有聽聞才能明白義理;如果連聽聞都沒有,我們怎麼明白呢?要從無念達到正念,無念就是正念。

  第一講竟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一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