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叫法慧。这个名词的义理,前面虽然讲了很多,可是,一个名词的义理,无穷无尽的。能问的人是正念天子,说法的人是法慧菩萨,这也是〈净行品〉。

  清净梵行的〈净行品〉,跟前头文殊师利菩萨说的〈净行品〉不一样。这是名住,十住成佛的,一入十住位就能成佛了,这叫住佛。这仅仅是所入之门而已,从那个门进入,究竟成佛了。

  前头讲的〈净行品〉,到了究竟,就无行了;无行才清净,有行都不清净。要从有行,达到无行,所以这一品叫〈梵行品〉,不叫〈净行品〉。

  “无住之住”,所以叫佛住。“无行之行”,就是利益无众生的众生,这两句话大家多思惟思惟,这是究竟的了义。这叫清净的梵行。大家以这个意思来学〈梵行品〉,不要执着。要多参,多观。参者就是思惟修,也就是观义了,大家要根据这个意思去想。

  对于这品经,大家要这样看,是无住之住的,是佛住的,佛住即无住。以清净的梵行利益众生,利益那个无众生的众生。如果你不从这里进入,后面的华严义,是很深的,就没办法进入,这仅仅是开始。这才是住位的菩萨,住位的菩萨修行、发心、成就,等到了行、向、地,到十地、十忍、十通,你更没办法进入了。以这个观念多去思惟,才能进入华严境界;如果不建立这么样一个智能心去观照,你诵《华严经》,只是诵文字而已。

  以下讲〈梵行品〉的经文,这品的文字很少。刚才跟大家说,念诵的时候,三、四分钟就可以念完了。但是要把它开阔解释起来,真正进入,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那就难了。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萨现在是会主,正念天子就向法慧菩萨说,一切菩萨依着如来的教导,染衣出家,怎么样才能够梵行清净?出了家了,先讲戒,如何能使他戒行清净,不犯戒?依如来教,直至成就无上大菩提。

  这个必须先知道天是什么义?天者,有几种解释了,在〈梵行品〉讲,就叫净,天者就是净;天者自然义,自然的清净。正念天子所问的,是事是理,是染相,是净相。他问的意思就是染相绝对没有了,梵天就是清净。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念和无念,作和无作,行和无行。正念之念就是无念之念,就叫正念了。

  答者呢?就是法慧菩萨。我们前面所讲的第五住,方便善巧,用巧慧,巧慧是从智能开出来的方便慧。依着梵天修的清净行,这清净行在《华严经》上讲,有两种义:四禅八定,也就是八禅。大梵天的净天,哪个净天呢?把它用到梵天,形容着第一义,就是刚才跟大家念的,文殊菩萨唱的“当观第一义”,第一义天,梵行就成就了。

  出家染衣之后,如何达到梵行清净?这是正念天子所问的境界。答呢?正念天子的答,那就多了。要想清净,行清净行,他的因是清净的因,没有因怎么能成果?因因而成果,这个果怎么成的?观,是观成就的。自己的心清净,离念清净,离相清净。出家染衣必须得戒律清净,什么样子才算戒律清净?过午不食了,过午没吃饭,这就清净了吗?不是的,这叫戒相。

  要离开这些相,知道这些相是无相的。我是人,人得吃饭,得穿衣服;离开人相,还得离开他相。自人他人,乃至不是人,都得要吃,凡是众生都得要吃。因此,面对这个问题,大家看看法慧菩萨怎么回答。

  法慧菩萨言。

  有问必有答。

  佛子。

  法慧菩萨称正念天子,能在这个法会上问这个问题,他的智能跟法慧菩萨也同等了。一唱一答,大家唱答度众生,没有问,法怎么生起?每个法会都有人请,无请不说,没人请不会说的。

  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

  作意就是观照,观照以智能观察;观察就是研究,推究十法。正念是无念,法慧就在这个正念,怎么达到正念?是因为无念,无念达到正念。

  出家了,如何能成就清净梵行?那就研究一下吧,就因着这个问题来答复的。得依着十种观察,念即无念,住亦无住,十住都是住亦无住;无念无住,还要依着十种境界相,这叫缘。

  要显示性空,必须依着缘起,没有缘起怎么能性空?要想成就性空,也要缘起,从缘起达到性空,因为性空才能成就缘起。

  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十个,圆满数。如是观,一个一个观吧!

  “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有身才能持戒,没身,佛给他说戒干什么?持戒是为了什么?戒行清净,戒是要达到梵行清净。如果你有个持戒的心,有这个念,如果再有那些戒条,那还能清净吗?那本身就是不清净了。如何能合乎梵行的体呢?梵行的体是什么?法身,法身清净。为什么会不清净呢?身口意造业就不清净了,那就违背佛法僧三宝,违背戒。

  这十个并不是在文字上讲,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身口意。身是体,身所做的事就叫业用。语是体,语业就是用。意是体,意业就是用。一个变成两个,就是六个。身口意的三业,加上它的业用就是六个了。六个再加上佛法僧戒四个,十圆满。

  那么,身口意所行的,就是你所依止处,是一切业性的因。要想成就清净行,还要假佛法僧三宝作助缘。佛法僧三宝所行的就是戒,戒就是体,就是行的体,所以佛法僧戒,要缘念这十种法,所缘的境,就是这十种法。

  观察什么呢?对境观心,对着境界相,观照你自己的心。问的是染衣出家了,受了净行了,学戒就是受净行了。怎么样观呢?答的时候,就依着这十种观。你要是不观察,跟权乘菩萨,跟小乘罗汉,不就是一样了吗?一切戒都是因缘而起的,没有因缘,佛不制戒的。如果起心,要起个念头去持戒,就叫迷,这叫颠倒。

  这样说,那还要怎么观呢?问题就在这儿,假一切为缘,显这些事情没有自性,观不是观他的相,而是观自性;相尽了,理就现了。咱们是相不尽,因为梵行生不起来,境界不现。

  观是思惟,把思惟当成寻伺。观这十法,分成十段,在这十段里头,若染若净,染不是净,净绝不是染;犯戒绝不是持戒,持戒也绝不是犯戒;犯戒就是染,持戒就是净。犯戒跟持戒这两个,是相互违背的。

  这个地方讲犯戒、持戒,都是法的自体。没有犯戒、持戒,如果还有个犯戒持戒,说持戒清净了,犯戒不清净了,不合乎清净梵行。你要是不细细的观察,这个道理你就会混淆颠倒了,弄不清楚了。

  只要说身,身本身就通善与不善,他所做的业也是。业有善业有恶业,善业是顺理的,持戒的;恶业是不顺理的,破戒的,非理的。梵行是善性,违戒是恶性,两个相违的,于理不顺,这两法是不相同的。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为非善。则为非法。则为浑浊。则为臭恶。则为不净。则为可厌。则为违逆。则为杂染。则为死尸。则为虫聚。

  身体究竟是梵行,还是非梵行?在身体上找梵行,什么是梵行?在他的运动当中什么是梵行?在他的行为当中,什么是梵行?什么不是梵行?这体究竟是善是恶?有个决定义吗?你必须得吃饭,穿衣服,你的生活,要以衣食住行来资助;那就这个身体的自相是善是恶?是清净?是染污?实际上这个身体,不论种子、住处都是不净的,是可厌恶的。怎么样把他变成清净?他是作业所依,作业都是身体做,口里做,意做。你要仔细观察,就说咱们这肉体,是有知?是无知?他死不死?他清净不清净?每个人都观察观察自己的身体吧,清净不清净?佛教导我们,这个身体有八万户的虫子,在我们身体聚集。换句话说,我们身体住了八万家的虫子。

  在讲到这段经文的时候,我考虑了很久,要不要讲?讲讲还是有好处的,不过大家听着可别生起烦恼!不讲呢?大家迷迷糊糊就这样过吧!为什么我这样说呢?佛在世的时候演说华严,可是华严这个法不在世间,《华严经》不在世间;佛不是在菩提场演吗?是,但是佛在菩提场演的时候,一个世间人也没有。那些大阿罗汉,舍利弗、目犍连,佛跟前的弟子一个都没有,他们根本不知道演华严这回事。大家看看吧,从开始演的时候,来的听众都是什么样的人?演《华严经》的时候,都是什么样的人?哪有人间?哪有凡夫?

  之后,佛再说法的时候,讲不净观,讲这个身的时候,也就是人间相、世间相。每个人身上有八万户虫子,九亿只虫子,就这个肉体,把它分析开来,是大虫聚,整个是虫子。这个身是善不善?本身善不善?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成身。

  行蕴,广说就有这么多,这都是不合理的,理上没有。顺着教义理而生心,这个心是指善说的。身体本身不善不恶,作善事是善,作不善的就是恶了,你说这个身体是善是恶呢?它的体是无记性的。

  在〈大智度论〉里讲,有五种不净。相不清净,种子不净,就是指咱们身体的种子,都是父母所生的。父精母血,业因识种,以成身分。这是说我们这个身体是父精母血,再加上你的业识。

  所以在《楞严经》上,阿难尊者问佛:“佛!您这个身体,是怎么形成的呢?”佛也是父精母血所生。他是佛的堂弟,他的父亲跟佛的父亲,净饭王跟白饭王是弟兄。他为什么问这么个问题?他说:“我看你的身体跟我的身体好像一样的,没什么差别,为什么你是佛?我是众生?”涵义是这样,我也是父精母血,你也是父精母血,为什么你成就那么样的一个身体,而我却成就这样一个身体。

  其实,在那个时代,阿难虽然没有三十二相,也是非常英俊漂亮了。他就说一个偈颂了,“我心里常时想,赤白二滴,父的精是白,母的精是红,赤白二滴,云何能生妙明紫金光聚?”我只举这么一句,这里不是讲《楞严经》,而是证实种子是不清净的,都是父精母血所成的,另外再加个识,没有识是不成的了,加上一个识,来成就我们这个身分。

  怎么成的呢?住处不净,当时住在母胎之中,住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当母亲…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