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七梵行品第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唐 于阗国 三藏沙门 实叉难陀 译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为非善。则为非法。则为浑浊。则为臭恶。则为不净。则为可厌。则为违逆。则为杂染。则为死尸。则为虫聚。

  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行住坐卧。左右顾视。屈伸俯仰。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唇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

  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喻说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

  若佛是梵行者。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

  若法是梵行者。为寂灭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

  若僧是梵行者。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若戒是梵行者。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阇黎是戒耶。剃发是戒耶。着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

  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

  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于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

  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竟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梦参老和尚讲于五台山普寿寺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公元二○○四月十一月初六(农)

  第一讲

  我们前面讲的是〈十住品〉,讲如何证得十住,讲如何修行来进入十住的位子,而且是一住一住的说。〈梵行品〉呢?是通说十住菩萨修行的方法。在〈十住品〉中,不论出家的、在家的,是通修的;在〈梵行品〉就不是了,〈梵行品〉专指出家人所修的清净梵行。

  因此,第一步你得出家,梵行才能清净,你的行为才能清净。前面的〈十住品〉,是随你所修的事相而有差别,那都是缘,缘归于实。怎么入住的?这就要讲入住之因,入住之因有自行、他行这两种清净的行为,那就叫清净的梵行。

  在品会的次第上,虽然〈十住品〉在前,但是只要讲到“行”,就是〈梵行品〉在前。若是说修行,是清净梵行的意思,也叫“行”;若是说法门,那叫“梵行”,是指行门的涵义,两者有所不同。

  前面的〈十住品〉是入了住,入了位了,那是怎么来的呢?如何入的位呢?也就是入住之因,这就要修持两种清净梵行。前面的〈十住品〉是一位一位的讲,〈梵行品〉就不是了。在《华严经》里头,〈梵行品〉的量最少,意义最深;这品的意思说到了空了,到了绝相了,言说不多,略示而已。

  前面的〈十住品〉,从初住开始就成佛了,一住一住,位位都成佛。这是怎么修的呢?不由他悟,也不由他教,自悟成佛。他的观、思惟修,跟他的行为成了一个了,也就是一切法,“即心自性”。一切法就是自己的心,每位都是这样。“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自己成就了,不是由他人开悟的。

  现在这一品叫〈梵行品〉,梵是印度的原话,简略说叫“勃嚂摩”,中文就翻为“净”,清净的净。在杂染当中,达到清净了,所以叫“梵”。

  梵就是行,真实的境界,无境界的境界。我们的智能,跟我们的行为是一个了,以智能来指导你的行为;你的行为都是智能,这叫梵行。依着这种道理,解释〈梵行品〉,跟《大般涅槃经》的〈圣行品〉是相通的。《涅槃经》讲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这里是总说,就叫梵行。

  依着梵行,第一个是随相,随一切相而离相。随什么相呢?随着一切世间诸法之相,随相者就是无相,〈梵行品〉就是要达到无相。

  随相是什么意思?像我们染衣出家、乞食,这都是随相的意思。但是随相的时候、修的时候,不要生起任何执着。谈到戒律,在你修的时候无所着,在你修持戒律法门,学戒相的时候,先懂得戒相如虚空。戒相如虚空就是离相,不要着相;随相而无所着,随相而离相,懂得了一切诸相,像空一样的。

  这也得依缘,一种是有缘,一种是无缘;一种是生缘,一种是法缘。现在是缘起法,缘起无缘,我们所要讲的一切戒相,有生缘有法缘,现在讲的是缘即无缘,缘没有缘。

  咱们前头讲了,十住菩萨大悲心很切了,而不舍离众生。知一切法的空义而随缘,就是性空缘起;但是随缘而不执着,不执着就是性空义。因此,才能入到住位不退,初发心时就成正觉,一发菩提心了,成就信心了,就成佛了。

  无缘义在〈梵行品〉上讲,是知道一切境界相,如幻如梦。至于观察众生而不舍离众生,这是有缘义。随缘的时候,是有分别的,这要依照你的智能。缘有大有小,有远有近,知道这些境界如梦幻泡影,都是虚幻不实的,这又是无缘义。

  无缘义,就是无分别的智能;有缘,就是有分别的智能。慧有两种,同时达到分别就是无分别,无分别而随缘,就起了分别了。在有相当中,观察诸法无相,了知诸法平等。

  “离念契玄”,离开你的思惟、念头,这是玄义,又叫密义。我们讲一部经的义理,这个义理跟凡夫也是一样的;不起分别心,知道是平等平等。因为这样,才能究竟入到大乘义,也就是华严义。这两个不是两个,是一;一即非一,就是二。要是只说缘,那就是一,有缘无缘,就是二。

  梵行是纯粹指实教说的,没有权,没有善巧方便,完全就它的实义说。这个梵行的行,一行就具足一切佛法了,这是华严的〈梵行品〉。

  当你念经文的时候,〈梵行品〉不用五分钟就可以把它念完了,可是讲起来,应该要两个月吧!要是展开来讲,就没完没了;收摄来讲,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说一句话就完了,乃至一句话都不说,就完了,就没有了。

  所以有一次佛升座的时候,佛没有说法,就把花拿起来,佛这么一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就不说了;一言没发,下座了,这就是清净的梵行。

  又有一次讲经,佛升座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当维那师,只唱一个偈颂,佛就下座了,一句话也没说。“法筵龙相众,当观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就下座了,法王法就是这样;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没有言说的。可是,那样的境界,无法接引一般众生,所以才又立了各种经论。

  本来〈梵行品〉跟〈净行品〉是不同的。这个“梵”也当“净”讲,不过〈梵行品〉并不是〈净行品〉,两者不同的;〈净行品〉是有作,〈梵行品〉是无作。〈净行品〉,一举一动都要依着文殊菩萨教授去做,身口意三行,心里要观,口里也要念,身体还要去做。有时候是大悲跟大智,又修事,又修理,事理双修;又修观又说行,观行双运,达到成佛。

  至于〈梵行品〉这品呢?我们要解释解释,为什么叫〈梵行品〉?为什么〈十住品〉完了,接着就说〈梵行品〉?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告诉你十住是如何修成的,那是修梵行而成的;以清净的梵行,利益众生。

  修行一切法的目的是化度众生,本来是没有行可得,也没有梵可说,也没有什么是净,也没有什么是不净;可是为什么必须如是说?为了接引众生。

  〈梵行品〉中,问的人是正念天子,在家的居士问出家人的事。修清净梵行是出家人才能修的,他要想达到清净梵行,正念天子得出家,他不出家,是达不到的。

  什么叫正念呢?正念天子的名字是以德称的,不是像咱们起个名字就算了。正念是什么念?无念,无念而念才称正念。随做任何事情,无念,这是正念。

  有念,有着,有缚,有挂碍;无念了,没着,没念,没挂碍,什么都没挂碍。但是念即无念,行念的时候达到无念,以无念为主,以这个来利益众生,这叫什么行为呢?第一义天,自在行。这里头的解释很多了,我们略微说一说就是了。

  这一品的法会之主,是法慧菩萨。能说的人叫“法慧”,问的人叫“正念”,“正念”是无念之念;“法慧”又怎么解释呢?随你做任何事,无念,这叫法;以法简别,不是情,是法。懂得这个义理了,就叫智能的慧。要是一动了情感,超了理了,理性就失掉了,要单用理性,情亡了,这才…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