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一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七梵行品第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唐 于阗國 叁藏沙門 實叉難陀 譯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衆。依如來教。染衣出家。雲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于無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爲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爲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爲非善。則爲非法。則爲渾濁。則爲臭惡。則爲不淨。則爲可厭。則爲違逆。則爲雜染。則爲死屍。則爲蟲聚。

  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

  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贊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饑。渴。苦。樂。憂。喜。

  若佛是梵行者。爲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爲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若法是梵行者。爲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若僧是梵行者。爲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叁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若戒是梵行者。爲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叁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阇黎是戒耶。剃發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如是觀已。于身無所取。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

  此中何法名爲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爲是誰。由誰而作。爲是有。爲是無。爲是色。爲非色。爲是受。爲非受。爲是想。爲非想。爲是行。爲非行。爲是識。爲非識。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叁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爲清淨梵行。

  複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爲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禅解脫叁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于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咨問。

  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衆生。而不舍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竟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夢參老和尚講于五臺山普壽寺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公元二○○四月十一月初六(農)

  第一講

  我們前面講的是〈十住品〉,講如何證得十住,講如何修行來進入十住的位子,而且是一住一住的說。〈梵行品〉呢?是通說十住菩薩修行的方法。在〈十住品〉中,不論出家的、在家的,是通修的;在〈梵行品〉就不是了,〈梵行品〉專指出家人所修的清淨梵行。

  因此,第一步你得出家,梵行才能清淨,你的行爲才能清淨。前面的〈十住品〉,是隨你所修的事相而有差別,那都是緣,緣歸于實。怎麼入住的?這就要講入住之因,入住之因有自行、他行這兩種清淨的行爲,那就叫清淨的梵行。

  在品會的次第上,雖然〈十住品〉在前,但是只要講到“行”,就是〈梵行品〉在前。若是說修行,是清淨梵行的意思,也叫“行”;若是說法門,那叫“梵行”,是指行門的涵義,兩者有所不同。

  前面的〈十住品〉是入了住,入了位了,那是怎麼來的呢?如何入的位呢?也就是入住之因,這就要修持兩種清淨梵行。前面的〈十住品〉是一位一位的講,〈梵行品〉就不是了。在《華嚴經》裏頭,〈梵行品〉的量最少,意義最深;這品的意思說到了空了,到了絕相了,言說不多,略示而已。

  前面的〈十住品〉,從初住開始就成佛了,一住一住,位位都成佛。這是怎麼修的呢?不由他悟,也不由他教,自悟成佛。他的觀、思惟修,跟他的行爲成了一個了,也就是一切法,“即心自性”。一切法就是自己的心,每位都是這樣。“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自己成就了,不是由他人開悟的。

  現在這一品叫〈梵行品〉,梵是印度的原話,簡略說叫“勃嚂摩”,中文就翻爲“淨”,清淨的淨。在雜染當中,達到清淨了,所以叫“梵”。

  梵就是行,真實的境界,無境界的境界。我們的智能,跟我們的行爲是一個了,以智能來指導你的行爲;你的行爲都是智能,這叫梵行。依著這種道理,解釋〈梵行品〉,跟《大般涅槃經》的〈聖行品〉是相通的。《涅槃經》講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這裏是總說,就叫梵行。

  依著梵行,第一個是隨相,隨一切相而離相。隨什麼相呢?隨著一切世間諸法之相,隨相者就是無相,〈梵行品〉就是要達到無相。

  隨相是什麼意思?像我們染衣出家、乞食,這都是隨相的意思。但是隨相的時候、修的時候,不要生起任何執著。談到戒律,在你修的時候無所著,在你修持戒律法門,學戒相的時候,先懂得戒相如虛空。戒相如虛空就是離相,不要著相;隨相而無所著,隨相而離相,懂得了一切諸相,像空一樣的。

  這也得依緣,一種是有緣,一種是無緣;一種是生緣,一種是法緣。現在是緣起法,緣起無緣,我們所要講的一切戒相,有生緣有法緣,現在講的是緣即無緣,緣沒有緣。

  咱們前頭講了,十住菩薩大悲心很切了,而不舍離衆生。知一切法的空義而隨緣,就是性空緣起;但是隨緣而不執著,不執著就是性空義。因此,才能入到住位不退,初發心時就成正覺,一發菩提心了,成就信心了,就成佛了。

  無緣義在〈梵行品〉上講,是知道一切境界相,如幻如夢。至于觀察衆生而不舍離衆生,這是有緣義。隨緣的時候,是有分別的,這要依照你的智能。緣有大有小,有遠有近,知道這些境界如夢幻泡影,都是虛幻不實的,這又是無緣義。

  無緣義,就是無分別的智能;有緣,就是有分別的智能。慧有兩種,同時達到分別就是無分別,無分別而隨緣,就起了分別了。在有相當中,觀察諸法無相,了知諸法平等。

  “離念契玄”,離開你的思惟、念頭,這是玄義,又叫密義。我們講一部經的義理,這個義理跟凡夫也是一樣的;不起分別心,知道是平等平等。因爲這樣,才能究竟入到大乘義,也就是華嚴義。這兩個不是兩個,是一;一即非一,就是二。要是只說緣,那就是一,有緣無緣,就是二。

  梵行是純粹指實教說的,沒有權,沒有善巧方便,完全就它的實義說。這個梵行的行,一行就具足一切佛法了,這是華嚴的〈梵行品〉。

  當你念經文的時候,〈梵行品〉不用五分鍾就可以把它念完了,可是講起來,應該要兩個月吧!要是展開來講,就沒完沒了;收攝來講,一念不生,什麼都沒有,說一句話就完了,乃至一句話都不說,就完了,就沒有了。

  所以有一次佛升座的時候,佛沒有說法,就把花拿起來,佛這麼一拈花,迦葉尊者微笑,佛就不說了;一言沒發,下座了,這就是清淨的梵行。

  又有一次講經,佛升座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當維那師,只唱一個偈頌,佛就下座了,一句話也沒說。“法筵龍相衆,當觀第一義,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就下座了,法王法就是這樣;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沒有言說的。可是,那樣的境界,無法接引一般衆生,所以才又立了各種經論。

  本來〈梵行品〉跟〈淨行品〉是不同的。這個“梵”也當“淨”講,不過〈梵行品〉並不是〈淨行品〉,兩者不同的;〈淨行品〉是有作,〈梵行品〉是無作。〈淨行品〉,一舉一動都要依著文殊菩薩教授去做,身口意叁行,心裏要觀,口裏也要念,身體還要去做。有時候是大悲跟大智,又修事,又修理,事理雙修;又修觀又說行,觀行雙運,達到成佛。

  至于〈梵行品〉這品呢?我們要解釋解釋,爲什麼叫〈梵行品〉?爲什麼〈十住品〉完了,接著就說〈梵行品〉?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告訴你十住是如何修成的,那是修梵行而成的;以清淨的梵行,利益衆生。

  修行一切法的目的是化度衆生,本來是沒有行可得,也沒有梵可說,也沒有什麼是淨,也沒有什麼是不淨;可是爲什麼必須如是說?爲了接引衆生。

  〈梵行品〉中,問的人是正念天子,在家的居士問出家人的事。修清淨梵行是出家人才能修的,他要想達到清淨梵行,正念天子得出家,他不出家,是達不到的。

  什麼叫正念呢?正念天子的名字是以德稱的,不是像咱們起個名字就算了。正念是什麼念?無念,無念而念才稱正念。隨做任何事情,無念,這是正念。

  有念,有著,有縛,有挂礙;無念了,沒著,沒念,沒挂礙,什麼都沒挂礙。但是念即無念,行念的時候達到無念,以無念爲主,以這個來利益衆生,這叫什麼行爲呢?第一義天,自在行。這裏頭的解釋很多了,我們略微說一說就是了。

  這一品的法會之主,是法慧菩薩。能說的人叫“法慧”,問的人叫“正念”,“正念”是無念之念;“法慧”又怎麼解釋呢?隨你做任何事,無念,這叫法;以法簡別,不是情,是法。懂得這個義理了,就叫智能的慧。要是一動了情感,超了理了,理性就失掉了,要單用理性,情亡了,這才…

《華嚴經梵行品新講 第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