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吃的饮食在生藏等到发酵了,到了熟藏里头去了,我们住在这么个地方,自体不净。佛说有三十六物成就我们这个肉体。爪生脉长,脉转筋摇,这是说指甲长,头发再生,身上的筋脉在摇动,都是这些来成就的。
自体就是不净的。三十六物,就是身体的三十六个零件。现在不是造机器人吗?他能造眼睛,也能造耳朵,这中间的识怎么造?造不出来。
他自体本来不清净,三十六物所成的,自相不净,外相也不净。外相所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呢?九孔常流不净。两个眼睛,两个鼻孔,大小便溺,一个嘴巴,两个耳朵;这九个孔,九个洞,九孔常流不净。外相不净,眼睛要长眼屎,鼻子要出鼻涕,嘴巴要吐痰了。比如说他是清净的,谁吐的啖,谁也不肯再把它吃回来。它不净了。大小便溺,可以排泄,但是你要他喝自己的尿,吃自己的粪,他干吗?往外排可以,往回再收,不干了。
所以佛说,自体不净,这个大家都懂得了。这一个身体,毕竟不净,要是气绝以后,死了。天气要是炎热的时候,只要半天的时间身体就膨胀了,就馊了。包括他自己的子女,都不会去了,所以究竟不净。
〈大智度论〉有个偈子,“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白净生,但从秽道出。” “是身为臭秽,不从华间出,亦不从薝卜,犹不出宝山。” “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用大海水洗,怎么洗也洗不干净的,没有干净的。“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这个皮带囊是漏的,每天九个孔都往外漏,漏出来都是不净。“谛审观此身”,说你好好审察,观你这个身体,“必归于死处”,一定要灭亡、消失的。
佛在世的时候,比丘都修不净观,他观一观,非常厌恶他的这个身体,就自杀了。比丘都自杀,还得了!佛就制戒了,不许自杀,自杀要下地狱的。不自杀,他思想烦恼的很,怎么办呢?请外道来杀他。内道,谁也不肯杀人,就请外道杀,外道怎么肯干呢?说我给你财物,把我所有的都给你,你把我杀死。后来佛也制戒了,不许可外道杀。
这是修不净观,没有修成就会出现的障碍!怎么会没有修成就?观身不净,他好像是成就了,可是他一直呕吐,不能吃。
修不净观要是修成了,可以破除你对身见的执着,不要贪爱,不要执着;要是道没修成,修修的,或者精神错乱了,或者看着生起恐怖感。
修不净观行,是破除你的颠倒见。颠倒见是什么呢?每一个人自己的身体都是脏的,可是你到社会上问一问吧!都感觉自己很干净的,其实洗多少次澡都不行的。
这是佛经上说的,用大海水洗,你一直洗,怎么洗也洗不干净。要是把皮肤洗坏了,里头流出来的更脏了,没办法干净的。这个法是佛刚成道的时候说的。那时魔王有三位美女,魔王就让她们去破坏佛的戒行,她们就到佛跟前来供养。她们说,自己如何如何美,那时佛就说:“妳们自己观一观,观一观你们的身体。”佛的身心寂然不动,等到给她们说法时,佛就用神通了,让这位三魔女一观,她那身体九孔常流,涕唾便溺,什么都来了。好!她们不能魔佛了,自己吐了起来!她一观,观的受不了了,一直呕吐,有的是从口而出,有的是从身上而出,都是虫子。
刚才我念的那数字,就是佛告诉这三位魔女,说她们身上有八万户,有九亿小虫子在里面游戏,这是清凉国师从《观佛三昧海经》这部经上摘下来的。
修梵行的,观的是体,观的是性,性能澄净。一切圣贤是顺法的这个体,体无杂染。这个体是什么体呢?与智相应,跟智能相应,为善所集成的。为善所集成的是什么体?法性体,清净无为的梵行。离开咱们上面所说的那些相,离开了八识心的性,得到真如法性为体。
让你观这十种法,哪个是梵行?
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行住坐卧。左右顾视。屈伸俯仰。
身业,身所做的业,并不是什么事业了,而是你的行住坐卧,或者头部左右回旋。行住坐卧,屈伸俯仰,就像咱们做各种姿式运动,这是身之作用,这叫身业。不是说你做士农工商,而是说你身体所要动作的,所做的这个,就是身业。
这是梵行吗?包括你所得的神通,神通是妙用了,那是梵行吗?诸大菩萨,诸阿罗汉都有神通妙用了,这个是梵行吗?行住坐卧四威仪,左右顾视,屈伸俯仰,这是身所作业,这个是梵行吗?
咱们再讲深入一点,持诵、礼拜乃至禅坐。我们一学打坐,你能坐着舒服,能修行就好了,什么单盘膝、双盘膝,这是梵行吗?这都是形式。你说咱们打坐时,非得腿子双盘上,这个形相是善?是恶?单盘的,就是恶吗?乃至不会盘腿子,他就这么坐着,站着也入定。行住坐卧都入定,行般舟三昧的时候,他是站着,并没有坐着,行住坐卧四威仪,究竟是善是恶?让你自己来判断。
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唇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
说话,语言,音声、风息,舌、牙、喉、吻、吐、纳、抑、纵。声音高,声音低,这是梵行吗?佛是这样说了,咱们才知道;没有佛说,咱们不懂这个。咱们的语音是怎么发出来的?风息,风出七处而发音,口中有风,人要说话的时候,口里头的风,到达肚脐眼里头,这时候肚脐眼响出来音,触到七处,才生出语言。
这个咱们恐怕没作过观想。风叫“优陀那”,触脐而上去,要想说话,那风触到肚脐眼,肚脐眼往上走,这个风触到了七处,完了经过牙床子,经过牙齿,经过嘴唇子;它上升的时候,还得经过咽喉,还得经过舌头,那么就发音了,得经过这么七处才发出声音。或者发脾气,生气了,也是这样。触动,唇舌齿牙喉,这样才能出声。
鼻子塞了,鼻子堵了,声音也变小了;所以,还得加上妄想习气,来跟这个配合,才能发音。还要经过你心里的动作,想说什么,这只是说的语言。
说言语,梵行则是音声风息。有风得有气息,得有胸,还得有舌,还有喉,还有吻,还有吐纳抑纵、高低清浊,才能发出音来。要不是佛经上这么说,咱们没想过这些,没做过这个观,这是佛教导我们,从佛经上学到这么个道理,这是语。
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喻说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
语的业是什么?起居、问讯、略说、广说、喻说、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显了说,这个是非善非恶。这都不是善,也不是恶。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
这个是觉,也就是寻求。觉就是找,或者别人说话,你想他说话的意思,那也叫寻伺。这是观,你观这些境界相,属于善、属于恶。但是,这个善恶可就假你的意念了,假你的习气了,这是总说的三业了。这三业就是你现在所有的作业,观什么呢?观身、观身业,观语、观语业,观意,观意业,这总共有六个。
在你观察之后,去找,就是寻伺;因为观的时候,有时想粗的,有时想细的,这都是不定的了,这都不是善、恶。分别去找原因,随念的计度,这些是有相的?还是无相的?是清净的?还是染污的?这叫随念分别,有的是自性分别,有的是思量、寻伺,计度的分别。
你所缘的境,缘念的境界相上生起的分别念头,但是这都是属于有相的分别。无相的分别,缘念过去,缘念梦境,那没有相;随你所缘,自然的生起分别,有的是有相的,有的是无相的。
或者自己寻伺,或者伺察,这是染污的?这是清净的?什么叫染污?什么叫清净?你得下了定义,完了去起分别。
忆念呢?就是追忆过去,回忆过去所做过的事,所做的境界相,那是没有境界相的了,只是你的忆念,忆念是没相的。
思惟呢?这不是智能,只是聪明;有的人因为他的慧力轻的,他辨别不出来,那就不是智能,跟佛的智能不一样。
你的希望,你的理解,你的念,你的定,你的定慧,这都是属于种种忆念。这里头有恶有善,有的是虚幻的,没有实在的事,都是自己心想,思、念都是相通的,意识所缘念的。
当我们睡觉的时候,睡的比较清醒,会作梦。作梦通不通善恶呢?通。梦中作恶,梦中杀人,梦中打架,梦中骂人,梦中害别人,法律不能制裁,他只是作梦;但是你的善恶、善性、恶性、无记性,在三性里头就给你分别这些了。善、恶、无记,这些都是属于唯识里面的,《华严经》不分别这些,只是这么介绍而已。
让你在这几种当中观察,观察什么呢?这十种当中,哪个是梵行?这只是说前面六个。佛法僧戒是净业吗?等讲到佛法僧戒,你一观察就知道了。身口意三业,这里头都有善有恶;让你观察这六种,前面身、身业,口,口业,完了讲意和意业。前面讲的是意,意就是意里头包含着观察、寻思等等。
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
意业呢?业就不同了,一说到意业,“当知梵行”,意业的梵行,意的作用,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这是意业的十种,观业的十种,这叫意的用。意的用就叫意业。想,想是想法,咱们经常说想法,想跟思,为什么要把他分开?思是想办法,想是回忆,这属于触受。接触的事物,领受的,回忆来想。观这个意业,意业就存在这么个东西,也就是观察的意思,这就是意的作用。
思,思是意的所有,就叫心所法。读过〈百法〉的人都知道,色法有十一种,心法有八种,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总共有百法。咱们上面讲的就是这一段。
意的心,意所起的作用,领受外边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有善有恶。你观察这六业,再加上佛法僧戒,就观察这十种,把这十种都想一想。想一想做什么呢?哪是净行?哪是不净行?这十种究竟哪个是梵行?
前面经文上讲,让你观察这十种,哪个属于梵行?在这十种里头,我们说身口意三业,乃至身、身业、口、口业,他说语业,意、意业,这六个。是善?是恶?是梵行?不是梵行?
我们的答案呢?这六个都不是梵行。但是你口里诵经的时候,是不是梵行?口里赞叹三宝的时候,是不是梵行?念佛的时候是不是梵行?身,礼拜,在那里静坐、参禅乃至诵经,是不是梵行?佛法僧三宝戒是梵行不是梵行?
但所有相,皆是虚妄。梵行是清净者,我们在前面就把定义给说了,无相、无作、无愿;〈十住品〉,无住,一切都无住,一切都不执着。不管善恶,都不执着。不但不住恶,善也不住,没有善,只有一个有相的,善恶一落了相上,就叫境。
我们修净行的,就要随善转,随着佛法僧戒转,这个是梵行吧?要是住在这个上头,执着佛法僧戒,那跟贪瞋痴一样的,有善有恶,有分别,这样就有挂碍了;心有所着,有所住。这个道理,需要多辨别辨别。
〈梵行品〉的经文虽然少,但想入到清净的梵行,咱们还须要一段时间,多少时间?必须一万大劫,才能具足那信心;一万大劫才能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成佛了。一万大劫时间也不长,十万大劫就是现前一念,无量亿劫就是现前一念,所以从正念天子的这个问答当中,就说明了这一品的定义。
什么叫正念?无念。你念地狱是念,念佛是不是念?有念就不净了,净行就达到无念。无念才能契合你那个本有的一真法界。
这个道理,咱们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都读过《金刚经》,佛问须菩提,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吗?须菩提说没有,佛就说答对了,给他一百分。要是说有,有就不对了,佛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有地狱吗?只是说作那个业,那业没有了,地狱也没有了。所作业不亡,就住到业上了,如果你观到无业可住,什么业没有,不住了,无住了,才能够回归你自己本来的面貌。
好多道友经常一开口,好像是忏悔,又好像表达自己业障很重,经常把业障很重,挂到口上,想到心上,做在身上。你天天如是作业。口里说的:“我业障很重!”心里想的:“我业障很重!”那就业障吧!
若你无念了,达到的是真正的正念。法慧这些大菩萨的名字,都是依他的义理而定的。“法慧”,是了知一切诸法的自性,无性、无住、无作,那就究竟了。
〈梵行品〉的文字不多,主要是靠思惟、观照。希望大家学《华严经》的时候,多用观照。我们从有相达到无相,必须得有相、有听闻,有听闻才能明白义理;如果连听闻都没有,我们怎么明白呢?要从无念达到正念,无念就是正念。
第一讲竟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