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哲學概論▪P4

  ..續本文上一頁學在中國,由于曆代高僧的弘傳,經典的譯布,使得修學的人于精微的研討而各標勝義,配合應機施法的便利;把浩瀚的經藏,逐漸形成學派(宗教),直到幾經考驗以後的現在,可靠的有俱舍、成實、律、法相、叁論、法華、華嚴、密、禅、淨土十大學派;此十大學派以俱舍和成實是爲小乘學派,而律學通于大小之用,余下七派均爲大乘學派。

  第一節 俱舍學派

  一、開宗緣起--俱舍論是世親菩薩所造,我國于陳代有真谛叁藏翻譯,並曾作疏釋;至唐玄奘大師重譯,由門人普光作記,法寶作疏,至爲盛行;後于五代漸趨衰落。

  二、俱舍釋義--此論全名應爲「阿毗達磨俱舍論」,梵語「阿毗」其義是「對」,達磨是「法」,「俱舍」是「藏」;合而爲「對法藏論」。所謂對有二義,一是「對向涅槃」,一是「對觀四谛」。所謂法亦有二義,一爲勝義法(說涅槃)一爲「法相法」(說四谛);以無漏的智慧四谛而入涅槃,故稱之爲「對法」,是本書所藏之議論。

  叁、我空法有--此學派的我空法有之說,認衆生由五蘊和合而成,其實五蘊中實無有我,只是假名和合,故說我空;不過五蘊雖無我體,卻有法體存在,這種法體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皆爲實有,所以說法有。

  四、七十五法--在本學宗中是律定了的基本法則,共分有爲與無爲二大類:

  有爲法:

  色法--凡具質礙能破壞者叫做色法;色法中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由根塵互染而成爲意;意在色法中稱爲無表色,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的無質礙者,緣于善惡業力的感報,不表現于外的叫做無表色,但仍由色法而發生,是以屬色法之類。

  心法--凡無質礙有緣慮分別的叫做心法,又稱心王,是依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合而爲一;俱舍論中說:「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是爲心法之緣起。

  心所有法--是心王所有之法,大略有六類,細計四十六法:一是大地法:計有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叁摩地。二是大善地法:計有信、不放逸、輕安、舍、慚、愧、無貪、無瞋、不害、勤。叁是大煩惱地法:計有癡、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舉。四是大不善地法:計有無慚、無愧。五是小煩惱地法:計有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六是不定地法:計有尋、伺、睡眠、惡作、貪、瞋、慢、疑。

  不相應行法--是非心非色之生滅法,爲非質礙性故非色,爲無緣慮作用故非心,而蘊于行蘊中所攝取的諸法:計有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命根、生、住、異、滅、名身、句身、文身。

  無爲法:

  擇滅無爲--擇是簡擇,指智慧差別相,滅是寂滅,指諸相寂滅之理;依簡擇之能力而所得之滅法。

  非擇滅無爲--凡不是由擇力所得的滅法,叫做非擇滅;一切有爲法的生和滅,都有應俱備的生緣,而成爲未來當生的法,如果那生緣永受障礙,終究不得發生時,基于緣的不生,而不是擇的話,便可叫做非擇滅無爲。

  虛空無爲--凡既不礙他,也不爲他所礙,有這種無礙的性質叫做虛空;此種虛空不同于世俗所說,也就是說:俗眼所見的虛空是一種空界,是眼根與色塵所現的一種境界,仍不免爲礙所障。大毗婆沙論中說:「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見,空界有見。」又說:「虛空無爲,空界有爲。」由此可見,俱舍宗的思想是「既不礙他,也不爲他所礙」的才能稱之爲「虛空無爲」!這是一種超越的境界。

  五、五蘊--又名五陰,陰是覆蓋遮蔽,把真性陰蔽不見,蘊藏于深處;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梵語叫塞建陀,是「積聚」的意思,衆生身的成就,便是這五蘊積聚而成;像人類中所有的煩惱業障等、五蘊中的色蘊,便是七十五法中的色法,受和想二蘊,便是七十五法中的心所有法:因爲衆生的貪欲起于「受」,衆生的諸見起于「想」,由受與想二種主因,生起輪回生死苦樂等現象。次爲行蘊,行就是造作,除色法、心法及心所有法的有爲之法以外,其余皆爲行蘊所攝。末了是識蘊,識即是心王,是心的主題,能緣取總相;也就是能了別境相的功能。

  六、十二處--梵語阿耶恒那,譯義爲「處」,或者是「入」;處的意思可以指出生的地方,或者是相會的地方;依俱舍宗的說法,可以解釋爲「心法」和「心所法」生長的地方。十二處即是六根處和六境處。六根處爲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處爲色、聲、香、味、觸、法、此十二處依俱舍(主六識)宗分:意處爲心王,法處攝一切諸法,無論是有爲或無爲之法,皆爲意識所緣之境;其他十處,是爲五根與五境,屬于色法攝。

  七、十八界--梵語馱都,譯義爲「界」,集十八法種類之自性,因別異而立爲界,計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爲根界、六境「色、聲、香、味、觸、法」爲境界。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爲六識界。此十八界中的「眼耳鼻舌身」及「色聲香味觸」十界是屬于色界,也就是色法中的五根和五境;意界及六識界屬于心界,分攝心王,同于十二處的意處;俱舍宗認心王有過去與現在的差別,過去的心王是爲意之根,其六識之過去心王作用無別,所以統攝于意根界。而現在的心王緣于六境,作用也各異,所依的六根也不是同一境界;所以一心王分爲六識界。

  八、業--梵語羯磨,譯義爲「業」,含有造作的意思;俱舍宗認業爲思及思之所作,思就是意業,凡所有造作爲身與語,二者合而成爲「身語意」叁業,但身語二業中另具「表業與無表業」二種,總成五種業別。所謂表業者是見于身語而向他所表示之業。所謂無表業者,是身語強力的表現所引發,雖然未向他表示,卻有防善惡和防是非的力量存在,其次是業的分類,業分:善、惡、無記(或雲非善非惡)叁種性質,凡能招致未來果報的是「善惡」二業,無記的業是不能感報的。

  九、十業道--有善惡的分別,善業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妄言、無貪、無嗔、無癡」等十業。惡業者:「殺生、偷盜、邪淫、兩舌、惡口、绮語、妄言、貪、嗔、癡」等十業;二者以身語意而分,殺盜淫是爲身,兩舌惡口绮語妄言是爲語業,貪嗔癡是爲意業。

  十、定不定業--業力的感報無分善惡都會于「遲速」中獲得,或此生,或來生具不一定;凡于此生造業于此生中受報者,叫做順現法受;而此生造業于來生受報者,叫做順次生受,如此生造業于第叁生再受報者,叫做順後次受,綜上述叁者于一定時期受報的統稱爲定業,而不定期受報的則叫做不定業。其次是不定業複有分別:計分報定時不定,報時俱不定二種。

  十一、世界--或者稱爲世間,分有情與器世界二種,所謂有情者指衆生之身而言,基于業因所感而得的正果叫做正報。所謂器者即衣食家宅用物及山河大地等之總稱,基于有情所依之果報叫做依報。世界的計量,系以一千世界爲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統稱爲叁千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約數爲十萬萬個世界,是爲佛所有的化境;廣集無量之大千世界,合而爲十方微塵世界,我們現居的世界(一銀河系)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之義是「能忍」,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能忍受衆苦煎逼的世界!

  十二、劫--成、住、壞、空是世界循環的現象,此現象稱之爲劫,梵語爲劫波,譯義有「時分、大時、長時」的各種說法;每一大劫分爲「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中劫分爲二十小劫(一小劫約一千六百萬年)。四中劫的現象的區分是:成劫爲世界成立之時。住劫爲世界成立以後,一切有情衆生安住之時。壞劫爲世界破壞之時。空劫爲世界滅盡,空無所有之時。

  十叁、叁界--分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淫食二欲的有情衆生所居住,上自六欲天,中自四大部洲,下至無間地獄。色界是已離淫食二欲的有情衆生所居住,其形色殊勝,依禅定深淺而別,稱之爲四禅天,或者叫四靜慮天。無色界是無形色的有情衆生所居住,包括有四無色天,或者叫四空處;叁界又名叁有,依因果不亡,生死相續的意義而定名。

  十四、九地--叁界複分九地(九有),一是五趣雜居地,即欲界,自天人以及畜生餓鬼地獄,合爲一地。二是離生喜樂地,即色界初禅,已離欲界之苦而生喜樂。叁是定生喜樂地,即色界二禅,已無尋伺,從定而生喜樂。四是離喜妙樂地,即色界叁禅,離喜貪,心悅安靜,有勝妙之樂。五是舍念清淨地,即色界四禅,離喜樂,清淨平等,住于舍受正念。六是空無邊處地,即無色界第一天,厭色而住于空無邊處定之有情所居地。七是識無邊處地,即無色界第二天,住于識無邊處定之有情所居地。八是無所有處地,即無色界第叁天,住于無所有處定之有情所居地。九是非想非非想處地,即無色界第四天,住于非想非非想處定之有情所居地。

  十五、五趣與六道--所謂五趣,即天、人、鬼、畜生、地獄,又名五道;加阿修羅共爲六趣,又名六道。所謂阿修羅,似天非天,有天修羅與鬼修羅之分,可歸納于他趣,所以小乘經典多說五趣;趣的意思是未出叁界之衆生,因感果而趣向者,道的意思是展轉相通于輪回生死中。

  十六、本惑--亦名根本煩惱,計分貪、瞋、癡、慢、疑、我見等六類;我見又分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合稱十惑,又名十隨眠。根本煩惱中的貪、瞋、癡、慢、疑五者其性遲鈍難啓,又名五鈍使;我見中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者銳利易止,又名五利使。所謂使者,爲仿徨迷惘中之衆生爲其役使。此鈍與利又有「事迷理迷」的差異;所謂事迷即是昧于正理而生起煩惱。而二者的發生,則不離于「見與思」二者所迷惑;同樣,欲遏止此一現象,仍不離于「見與思」二者的覺醒。

  十七、隨惑--隨于根本煩惱所生起之枝末煩惱,約…

《佛法哲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