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助缘,相互和合而生万法。不过,因与缘和合的关系,具有能生和所生的分别条件;于因来说,种子的本身具有能生之因,种子完成之时,乃是所生之果;于缘来说,众缘乃所生之因,缘于完成之时,乃是能生之果;因与缘和合而生诸法,是一个阶段层次的迁流变化现象,不是无始或最后的肯定。
因此,佛陀说明物质与精神的迁流变化,重点是在一个阶段的层次现象;譬如说鸡与蛋的问题,佛法不说无始的最初或最后,而是于鸡与蛋现阶段关系的确定;当问题发生之时,若疑先鸡或蛋,抑是先蛋或鸡,首先得确定所疑问的是那一只鸡,或者是那一只蛋。众所周知,若说「此鸡生此蛋或孵此蛋」,必然底是一完整无缺的关系;如果说「此蛋变此鸡」,则蛋的本身已失去完整性,一个非完整的问题,其答案便不可能是肯定或否定。
说明至此,或许有人会问:「佛法不说最初?」佛法的回答是:「无始」!佛陀于胜鬘经及本业经中均有如此的说法,于起信,菩提心及摄论中阐释得最为详细,摄论中说:
「无始即是显因,若有始则无因,以有始则有初,有初则无因;以其无始则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显佛法是因缘义。」
可见世间,一切众生,若事若物,皆无有始;今生者从前世因缘而有,前世者复从前世,来世者从今生而有,这样展转推究,所有众生及事物等的最初不可得。不过,如果勉强底欲说最初,那就只有以「无明」而命名了;基于一切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有,这种道理的肯定,不仅是现在如此,即使是过去以至未来,都将不会改变的。
前面提到佛法中的精神与物质,于迁流变化是说明一个阶段的层次现象,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形?佛法中所谓的精神,可以说就是心法,物质就是色法,二者的迁流变化,有如下的差别相:
色法:色,于梵语的意义有「变坏,变碍,质碍」三者之说:变坏者转变破坏。变碍者变坏质碍。质碍者有形质相互障碍或变异。色法,就是完成于三种情形之任何一种,其迁流变化的现象是:
成--体用的完成。
住--体用的存在。
坏--体用的毁损。
空--体用的空亡。
心法:心,梵语的意义有「集要,虑知」等。集要,乃杂染清净,诸法种子所集起。虑知,乃对境量知,异乎草木顽石。心法,就是无有质碍,能思考的一种境界;其迁流变化的现象是:
生--现象的发生。
住--现象的存在。
异--现象的变化。
灭--现象的消灭。
佛陀的这种对物质与精神差别思想,是实质和形态的认识,不是那些对佛法极端陌生的所谓佛学者,误以为「剎那生灭」概念的知解,局限于自我意识的认定;即使,在哲学上有某些成就的拥有者,但于佛法的全貌总是欠缺的;因为,佛法的要求是「解与行」并进的,甚至于行的方面,有着强调的意识!
第四节 我意识的认定
众生在佛法中分别有二大类,一是有情的(生物),一是无情的(无生物);二者通称之为生命,这些生命的发生,是由于「业」的依归,以「因」为种子,以「缘」为助力;和合而有万般差别结果。
一、有情--有情感反应的众生,在梵语中叫做萨埵;唯识述记中说,有情识故。就是说有情感分别者,像痛苦会挣扎哭泣,快乐会欢笑雀跃,厌丑爱美等;尤其是人,于诸识含灵的有情众生中,最能分别,最会造作,最是敏感;就像是时代中所说的海洋气候,「晴,时多云,偶阵雨,有雷。」复杂得有不知所措和如何是好的感觉。
二、无情--无有情感反应的众生,如草木土石等不具情识作用;但是,不能否定不具情识作用,便否定了同样是众生的权利,也就是说,草木土石,同样都是生命。
基于这种事实,如果以他教的灵魂说:「于人有一永恒不变的灵魂,透过变化,征服身体;在生前死后,从一个身体迁移到另一身体中。」从此一立论中,使人直觉的感到,灵魂变化的力量来自何处?它凭借什么征服身体?生前死后是谁助使它迁移的?进而,灵魂究竟代表什么?如果是生命的话,有情(生物)和无情(非生物)都是具有生命的,无情众生或低等,或微生物等是否同样具有灵魂?当然,如果说是指别的,可能的问题,必然要远超过「灵魂即生命」的说法。
如果,依佛法不说灵魂,认定的生命,又以什么来取代灵魂?这个问题的基础,佛法是以「业」与「缘起」来说明,以「因果律」来作证,而处理此一问题的究竟。
佛陀说「情识作用」,如果肯定佛法中的一个名词,可以称之为「五蕴的变化」,五蕴变化的本质来自「业」,业的发动力量来自「缘境」,循着因果律的轨范而完成其作用。
现在,先将五蕴是什么做番介绍:所谓五蕴者又作五阴,梵语塞犍陀,其义有阴覆,和集、众聚、蕴积等;乃是显现众多聚集之有为法,于自我感性的分别作用,本身无有纯一之法,即使同或异类之数,亦必于众聚的小分而和集而生起作用。兹为进一步解说方便,分条述明于后:
一、色蕴--色如聚沫,依五根五境由形色作用而成为色法,也就是有形的物质(尘)与根相应,发动情感作用的一种外在力量,便叫做色蕴;它的力量就像是汽油等能源,而我的本身就像是机械中的马达。
二、受蕴--受如浮泡,当五根五境接触之后,我的意根,剎那之间转根为识,因识而引发我的意识(末那),于宿业的习气生起感受;以至引导情感,生起分别,而成为物感反应的潜在力量,就像是马达获得能源之力而转动,因而产生某种(任何的一种)作用。
三、想蕴--想如野马,当有了感受之后,思想急转,如脱缰的野马;因而情感由作用而生起分别,就像是马达产生了作用而发出某种力量一般。
四、行蕴--行如芭蕉,当情感生起了分别之后,必然地有所行为,这种行为如同开花结果(非成熟之果),像善恶,喜乐,悲欢等;此刻就像是马达发出力量后所显现出的功效,例如照明,启动,运转等。
五、识蕴--识为幻法,于佛法中说识,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又称之为了别;也就是情感反应的结果,像是照明能驱走黑暗,启动能代替劳力,运转能帮助制造。
如果,把这五蕴分别为精神和物质现象的话,色蕴便是从外界的色尘,由根转识的物感,是一种物质影响所及而完成的。受蕴是由物感以后的情识;想蕴是情识的变化现象;行蕴是现在与过去的造作行为;识蕴是内在形成的结果;前一者可以说是色法(根尘成境),后四者则是由色法发生作用后,转变成的心法,也就是五蕴之体用契合后的精神表现。
第五节 六道轮回说
六道以类别而说趣向,有地狱、鬼、畜生、人、阿修罗、天等六种世界;乃是众生各乘业因而趣向的轮回道路;亦如涅槃经中所说「以心因缘故,轮回六道,具受生死。」所谓趣者,乃是对因而说果,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所谓道者,从因而名,善恶诸业,通人至果故;例如地狱等报,为道所诣,业由己造,无异是道由自开。
六道轮回,原是众生业报的去处,属于业感的因果律则,兹分别例述于后:
一、地狱--梵语那落迦或泥犁,其义为不乐,无有,可厌等,于心的感受来说,乃是不快乐或非常讨厌;于环境中的面目而言,则是一无所有,如果一定要说还有什么的话,便是一些受苦的器具了。为何称之为地狱?亦如世法中不公开不明朗的事物,常谓之「地下」,有一定的范围,而令其不可逾越的地方,常谓之「监狱」,或者说集中营,劳工营,谓之「牢狱」;所以,翻译成地狱,或注释为「地下之狱」、是其故也。
二、饿鬼--饿,即是饥渴,恒从他人,希求饮食者;鬼,梵语薜荔多,谓虚怯多畏者。饿鬼道,乃恒常为饥饿而痛苦,希求饮食之满足;但是鬼道众生,所受果报亦有差别,也就是有胜劣之分;例如有福德因缘者,如山林村落坟冢处所设之庙堂中的神。下劣者,居住不净处,饮食难求,常受刀杖之苦。
三、畜生--梵语底利拘,其义有:傍生,畜生、横生等,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人畜养者;即使野生禽兽,亦不离仰他之食。
四、阿修罗--本是梵语,其义谓无端庄的容貌或极端的丑陋;果报似天,性嗔妒,好与帝释天战斗;相传男丑女端庄,此界无有酒,故有说无酒神者。
五、人间--人类生存之所,梵语摩拿舍那,义谓我意生,于有情众生中思虑最多;遍布阎浮提等四大洲,四洲彼此隔离,不易交通。
六、天上--自然受快乐之众生,梵语提婆或素罗,前者光明义,后者自然或清净义;二者合义,是谓最胜自在,不拘住处者。
舍此为业所转之六道轮回的有情众生,尚有共业繁复之众生,属于有情之外,名为非情众生,或谓无情众生,如山河大地,草木土石等。不过,尽管情与无情,都不离娑婆世界,所谓住三界,六道趣向,轮回不息;便是娑界众生,头出头没的现象。
第四章 哲学分派
佛陀哲学思想的表现,不同于非理性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说,他不忌讳现世的种种,既不否认,也不逃避;而且是面对着,冷静的,理性的去观察,去究竟,直达确定的认识了方称圆满;因为,他的理想是对生的了解,过程发展的认识,以及最后彻底的处理。他强调生的重要性,远超过死的结束性;如果于生的种种不能得到明确的知解,那末,死了之后又如何能够结束?恒久地,只是在不断地生与死,死与生循环的流转中,怎么也不能得到究竟或圆满的结果。
佛陀住世四十九年,漫长的岁月中,他一直为人类的利益而忙碌;完全奉献,不分官位的高下,不分种族的差别,不分职业的贵贱,不分生活的贫富。平等一如,没有主奴关系,没有优越歧视,没有权势仗恃,没有计较得失。慈悲喜舍,以饶益一切众生为大前提;一人如此,十人如此,百千万人,亦复如此。
佛陀一生的忙碌,结果留下了一些甚么?也就是说,于人或世间的一切,究竟表现了一些甚么?其思想的内容又如何?以下做个概略性的说明:
佛…
《佛法哲学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