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在中国,由于历代高僧的弘传,经典的译布,使得修学的人于精微的研讨而各标胜义,配合应机施法的便利;把浩瀚的经藏,逐渐形成学派(宗教),直到几经考验以后的现在,可靠的有俱舍、成实、律、法相、三论、法华、华严、密、禅、净土十大学派;此十大学派以俱舍和成实是为小乘学派,而律学通于大小之用,余下七派均为大乘学派。
第一节 俱舍学派
一、开宗缘起--俱舍论是世亲菩萨所造,我国于陈代有真谛三藏翻译,并曾作疏释;至唐玄奘大师重译,由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至为盛行;后于五代渐趋衰落。
二、俱舍释义--此论全名应为「阿毗达磨俱舍论」,梵语「阿毗」其义是「对」,达磨是「法」,「俱舍」是「藏」;合而为「对法藏论」。所谓对有二义,一是「对向涅槃」,一是「对观四谛」。所谓法亦有二义,一为胜义法(说涅槃)一为「法相法」(说四谛);以无漏的智慧四谛而入涅槃,故称之为「对法」,是本书所藏之议论。
三、我空法有--此学派的我空法有之说,认众生由五蕴和合而成,其实五蕴中实无有我,只是假名和合,故说我空;不过五蕴虽无我体,却有法体存在,这种法体无论过去,现在,未来皆为实有,所以说法有。
四、七十五法--在本学宗中是律定了的基本法则,共分有为与无为二大类:
有为法:
色法--凡具质碍能破坏者叫做色法;色法中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由根尘互染而成为意;意在色法中称为无表色,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无质碍者,缘于善恶业力的感报,不表现于外的叫做无表色,但仍由色法而发生,是以属色法之类。
心法--凡无质碍有缘虑分别的叫做心法,又称心王,是依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合而为一;俱舍论中说:「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是为心法之缘起。
心所有法--是心王所有之法,大略有六类,细计四十六法:一是大地法:计有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二是大善地法:计有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三是大烦恼地法:计有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沉、掉举。四是大不善地法:计有无惭、无愧。五是小烦恼地法:计有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六是不定地法:计有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
不相应行法--是非心非色之生灭法,为非质碍性故非色,为无缘虑作用故非心,而蕴于行蕴中所摄取的诸法:计有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
无为法:
择灭无为--择是简择,指智慧差别相,灭是寂灭,指诸相寂灭之理;依简择之能力而所得之灭法。
非择灭无为--凡不是由择力所得的灭法,叫做非择灭;一切有为法的生和灭,都有应俱备的生缘,而成为未来当生的法,如果那生缘永受障碍,终究不得发生时,基于缘的不生,而不是择的话,便可叫做非择灭无为。
虚空无为--凡既不碍他,也不为他所碍,有这种无碍的性质叫做虚空;此种虚空不同于世俗所说,也就是说:俗眼所见的虚空是一种空界,是眼根与色尘所现的一种境界,仍不免为碍所障。大毗婆沙论中说:「虚空非色,空界是色。虚空无见,空界有见。」又说:「虚空无为,空界有为。」由此可见,俱舍宗的思想是「既不碍他,也不为他所碍」的才能称之为「虚空无为」!这是一种超越的境界。
五、五蕴--又名五阴,阴是覆盖遮蔽,把真性阴蔽不见,蕴藏于深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梵语叫塞建陀,是「积聚」的意思,众生身的成就,便是这五蕴积聚而成;像人类中所有的烦恼业障等、五蕴中的色蕴,便是七十五法中的色法,受和想二蕴,便是七十五法中的心所有法:因为众生的贪欲起于「受」,众生的诸见起于「想」,由受与想二种主因,生起轮回生死苦乐等现象。次为行蕴,行就是造作,除色法、心法及心所有法的有为之法以外,其余皆为行蕴所摄。末了是识蕴,识即是心王,是心的主题,能缘取总相;也就是能了别境相的功能。
六、十二处--梵语阿耶恒那,译义为「处」,或者是「入」;处的意思可以指出生的地方,或者是相会的地方;依俱舍宗的说法,可以解释为「心法」和「心所法」生长的地方。十二处即是六根处和六境处。六根处为眼、耳、鼻、舌、身、意。六境处为色、声、香、味、触、法、此十二处依俱舍(主六识)宗分:意处为心王,法处摄一切诸法,无论是有为或无为之法,皆为意识所缘之境;其他十处,是为五根与五境,属于色法摄。
七、十八界--梵语驮都,译义为「界」,集十八法种类之自性,因别异而立为界,计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根界、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为境界。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识界。此十八界中的「眼耳鼻舌身」及「色声香味触」十界是属于色界,也就是色法中的五根和五境;意界及六识界属于心界,分摄心王,同于十二处的意处;俱舍宗认心王有过去与现在的差别,过去的心王是为意之根,其六识之过去心王作用无别,所以统摄于意根界。而现在的心王缘于六境,作用也各异,所依的六根也不是同一境界;所以一心王分为六识界。
八、业--梵语羯磨,译义为「业」,含有造作的意思;俱舍宗认业为思及思之所作,思就是意业,凡所有造作为身与语,二者合而成为「身语意」三业,但身语二业中另具「表业与无表业」二种,总成五种业别。所谓表业者是见于身语而向他所表示之业。所谓无表业者,是身语强力的表现所引发,虽然未向他表示,却有防善恶和防是非的力量存在,其次是业的分类,业分:善、恶、无记(或云非善非恶)三种性质,凡能招致未来果报的是「善恶」二业,无记的业是不能感报的。
九、十业道--有善恶的分别,善业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言、无贪、无嗔、无痴」等十业。恶业者:「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绮语、妄言、贪、嗔、痴」等十业;二者以身语意而分,杀盗淫是为身,两舌恶口绮语妄言是为语业,贪嗔痴是为意业。
十、定不定业--业力的感报无分善恶都会于「迟速」中获得,或此生,或来生具不一定;凡于此生造业于此生中受报者,叫做顺现法受;而此生造业于来生受报者,叫做顺次生受,如此生造业于第三生再受报者,叫做顺后次受,综上述三者于一定时期受报的统称为定业,而不定期受报的则叫做不定业。其次是不定业复有分别:计分报定时不定,报时俱不定二种。
十一、世界--或者称为世间,分有情与器世界二种,所谓有情者指众生之身而言,基于业因所感而得的正果叫做正报。所谓器者即衣食家宅用物及山河大地等之总称,基于有情所依之果报叫做依报。世界的计量,系以一千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统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约数为十万万个世界,是为佛所有的化境;广集无量之大千世界,合而为十方微尘世界,我们现居的世界(一银河系)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之义是「能忍」,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能忍受众苦煎逼的世界!
十二、劫--成、住、坏、空是世界循环的现象,此现象称之为劫,梵语为劫波,译义有「时分、大时、长时」的各种说法;每一大劫分为「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一中劫分为二十小劫(一小劫约一千六百万年)。四中劫的现象的区分是:成劫为世界成立之时。住劫为世界成立以后,一切有情众生安住之时。坏劫为世界破坏之时。空劫为世界灭尽,空无所有之时。
十三、三界--分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淫食二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上自六欲天,中自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色界是已离淫食二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其形色殊胜,依禅定深浅而别,称之为四禅天,或者叫四静虑天。无色界是无形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包括有四无色天,或者叫四空处;三界又名三有,依因果不亡,生死相续的意义而定名。
十四、九地--三界复分九地(九有),一是五趣杂居地,即欲界,自天人以及畜生饿鬼地狱,合为一地。二是离生喜乐地,即色界初禅,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三是定生喜乐地,即色界二禅,已无寻伺,从定而生喜乐。四是离喜妙乐地,即色界三禅,离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五是舍念清净地,即色界四禅,离喜乐,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六是空无边处地,即无色界第一天,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之有情所居地。七是识无边处地,即无色界第二天,住于识无边处定之有情所居地。八是无所有处地,即无色界第三天,住于无所有处定之有情所居地。九是非想非非想处地,即无色界第四天,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之有情所居地。
十五、五趣与六道--所谓五趣,即天、人、鬼、畜生、地狱,又名五道;加阿修罗共为六趣,又名六道。所谓阿修罗,似天非天,有天修罗与鬼修罗之分,可归纳于他趣,所以小乘经典多说五趣;趣的意思是未出三界之众生,因感果而趣向者,道的意思是展转相通于轮回生死中。
十六、本惑--亦名根本烦恼,计分贪、瞋、痴、慢、疑、我见等六类;我见又分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合称十惑,又名十随眠。根本烦恼中的贪、瞋、痴、慢、疑五者其性迟钝难启,又名五钝使;我见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者锐利易止,又名五利使。所谓使者,为仿徨迷惘中之众生为其役使。此钝与利又有「事迷理迷」的差异;所谓事迷即是昧于正理而生起烦恼。而二者的发生,则不离于「见与思」二者所迷惑;同样,欲遏止此一现象,仍不离于「见与思」二者的觉醒。
十七、随惑--随于根本烦恼所生起之枝末烦恼,约…
《佛法哲学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