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计有十九种之多,如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无惭、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睡眠、恶作等。随惑于三界之分配,以谄诳局于欲界及色界之初禅。以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贯通三界;其他为不善性,属于欲界。所以,欲界拥有十九烦恼之全部,而色界仅具八种、无色界六种。
十八、圣谛--俱舍宗认为善恶是其业因,烦恼是其业缘,而引起五蕴的汇合,发生心身世界,承受生死轮回诸苦;唯有修行「戒定慧」三无漏学,才能灭除惑业而得解脱,证得般涅槃。所以,五蕴汇合而成「集谛」,心身世界是为「苦谛」,三学之道是为「道谛」,证般涅槃是为「灭谛」;所谓谛者即是真理,道出世间的苦果来自五蕴的汇合,唯有修学无漏三学,才能证得般涅槃的究竟解脱。
十九、十二因缘--惑业引发生死,计有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是无名、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谓因缘即十二者的关系;首为无明缘行,缘于宿世之惑,由于行是造作,因惑而起造作诸业,是为无明缘行。次为行缘识,缘于业力生起托胎之识。三为识缘名色,缘于托胎以后而具心身;所谓名色是指名为受、想、行、识四蕴,色为色蕴;名色是指六根未具以前的心身形态。四为名色缘六入,缘于名色的成就,渐渐具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者又叫六入)。五为六入缘触,缘于出离母胎,六根感触尘之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六尘)。六为触缘受,缘于感触尘境而领受苦乐。七为受缘爱,缘于苦乐而生爱欲。八为爱缘取,缘于爱欲而起执着贪求。九为取缘有,缘于求取而种来世之因。十为有缘生,缘于既种来世之因,遂成转生之果。十一为生缘老死,缘于生必变坏而成老死。依三生四谛之分:无明与行,是前世造作之因,属于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现世所受之果,属苦谛。爱、取、有三支,是现世所造之因,属集谛、生与老死,是来世当受之果,属于苦谛。
二十、涅槃--汉译意义甚广,计有寂灭、解脱、无为、灭度等;凡能灭除烦恼、出离生死、去系缚、得寂静,皆可谓之解脱。涅槃有两种,一是有余涅槃,为烦恼已灭尽,生命尚存在,身心依然作用。二是无余涅槃,为烦恼永远断尽,生命也结束,身心不再作用,无有余依者。
二十一、漏法----分有漏与无漏二种,所谓有漏即是有住,有流,有泄等;由于烦恼能使众生流转生死,常住三界,像器物漏泄一般。所谓无漏即是道谛以外的有为法(为有漏),也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等有漏之法,余下的择灭,非择灭,虚空等三无为法(为无漏),皆属无漏法。
二十二、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是为三乘,各乘修证有别;声闻乘观四谛,修行三世,可证阿罗汉,最慢经六十劫(生死);以阶位分七方便(三贤四善根)和四果(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缘觉乘观十二因缘。修行四世,可证辟支佛,最慢经百劫;以阶位分一向一果。菩萨乘修六度,经三大阿僧祇劫,复于百劫中修植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最后身中断结「见思」二惑,而入于佛果。
第二节 成实学派
一、缘起--成实论是本宗的依典,佛灭度后大约九百年,小乘佛子萨婆多部俱摩罗陀尊者,有高弟狮子铠(诃梨跋摩)取小乘各部的精义而着编为「成实论」,标明我法二空的道理;所以叫做成实,是释迦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实义之所在,本论是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译出,共十六卷二百二品,在南北朝广弘此论,盛行华夏,遂成此宗。
二、观辨--立二观以明二空,一为空观,喻瓶中无水是空,五蕴中无有人我,不见假名众生。二为无我观,喻瓶体无实是空,五蕴诸法俱是假名,实无有体,不见有法,前者又名「人空」,后者又名「法空」。
三、三心--假名、法、空三者以不同的因缘观照,而分别成就功德。一为假名心,由是人我的假名而生执着,以为实有;如以因缘智灭除,即得人空观。二为法心,由是五蕴的生起诸法,执有实体之心,如以空智灭除,即得法空观。三为空心,由是观照人法俱空,生起空有之心,如灭断此空的执着,即得我法皆空;到最后「空」亦不可得,是为功德圆成。
四、第一义--器世界说有我,其实因缘和合而生;经云:「五蕴和合,假名为我,而非实有。」佛说诸行如幻如化,故云第一义空;第一义的谛理,是五蕴之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是故若人观色、受、想、行、识诸法皆空,是人见第一义空。因世俗随顺,故言有我有法,其实五蕴和合,假名为人,因缘所成,故说有法;而此假有,缘散则灭,是以第一义,说因缘和合,缘聚缘散,诸法皆空。
五、二障--成就佛位,须断二障,二障即烦恼,所知二障;见思二惑,合成烦恼,以执实我之见,扰乱身心,生诸烦恼,能障涅槃道果,是为烦恼障。二为所知障(智障),以执实法之见,盖覆所知之境无有颠倒,能障菩提道果。
六、八十四法--计有色法十四:即五根,五尘,四大。心法五十:即心王一,心所法四十九,同俱舍之四十六心所,加欣、厌、睡眠。非色非心法十七:同俱舍之十四不相应行,合命根与同分为一,复加老死,凡夫之无作(无表色)。无为法三,与俱舍宗同,合共八十四法。
七、二十七位--基于修因证果,故立二十七位,或为二十七贤圣。兹分列于后:
有学者:
预流向:随信行──闻思位。随法行-四善根位。无相行∣见道。
预流果
一来向
一来果
不还向
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乐慧、乐定、转世、现般、信解、见得、身证。
阿罗汉向:
无学者
阿罗汉果:退法相、守护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慧解脱、俱解脱、不退相。
第三节 律学派
一、缘起:本宗系以律藏为依归,故立名为律宗。佛陀住世之时,因事制戒,随缘散说。佛陀入灭后,优婆离尊者结集,升座诵出,经八十次,是为八十诵,集成律藏。后来由于小乘分部,律亦渐次分部,计有二部,五部与二十部之分;所谓二部者,即上座与大众。五部者即萨婆多(十诵律)昙无德(四分律)大众(僧祇律)弥沙塞(五分律)迦叶遗(解脱律),在我国所译者仅前四部,而迦叶遗部仅传戒本,未广传律法。于唐代之智首律师曾着五部区分钞,后为其弟子道宣律师,以四分律最适于我土,故于四分律而明戒体立行相;除此之外,另有相部之法砺,东塔之怀素,与道宣鼎足对峙,合称四分律之三大宗匠;惟道宣所传,盛行于后世,盖以能融和大小三乘,行解相应的原故。
二、止作二持:明理戒法,不离修持,本宗本止作二法而行「善恶」之修持,一者止恶,一者修善,故止作二持所摄,具足一切戒法;以四分律之前半,系僧尼二部戒法,僧部二百五十戒,尼部三百四十一戒,加「七灭诤」合而为三百四十八戒;再加式叉摩那一百五十二戒,总成五百戒法。次为律中之后半二十犍度,所谓犍度者可译为部份,或为品,为聚;计有受戒、说戒、安居、自恣、皮革、衣、药、迦絺那衣、拘口弥、瞻波、呵责、人、覆、遮、破僧、灭诤、比丘尼(特殊之法)、法、房舍、杂等二十法。前二部是为止持具足之戒法,二十部是为作持诸法;但四分律的精神所在,是止中有作,作中有止,互相通用,不可偏废;是以止作二持,有总有别,总则一切诸善不离止作二持,别则单就戒律而明修持。
三、具足戒:戒量有三重,以戒言广至无量,僧则尚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略言之则二百五十戒法,内分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而尼戒广同无量,具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言之则三百四十八戒,内分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基于僧尼戒法之具足,其量犹若虚空,境遍法界,故立其数,约境明相,而别解脱之法;其余五戒、八戒、十戒、诸法等,无不从具足戒中出,择其切要者,以应受持者之机,使其渐次入于具足戒法。
四、四科:戒分四科,是明戒律之精神所在,如戒律中的不杀、不盗等是为戒法;次是戒体,为受戒者心目中所取得「防非止恶」的功能,三是戒行,为随顺戒体,现于身口意如法动作。四是戒相、为足以典范予持戒者之相也!资持记说: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
五、化制二教:本宗判一代圣教为化教与制教二者,如经论二藏,泛说因果之理以化道俗是为化教;戒律一藏,说出家之戒法,独制内众是为制教;因经论中所诠乃定慧法门,以教化众生。律藏所诠乃戒学法门,以制止弟子之过犯;三者又名三学,以戒为首,戒行清净,定慧自立,是以持戒制止邪恶,定慧伏断烦恼。
六、三学行相:本宗主大乘圆教三学,谓戒法即三聚净戒,戒体以藏识种子为体,戒行即定慧妙行;其戒相以止观并运,止乃禅定之相,观为智慧之用,故说戒即是定慧,无一法而非定慧;定慧即是戒,无一法而非戒,如是谓之圆融三学之行相也!
七、戒别:五戒为在家善信男女所持,八戒(八关斋戒)为在家众受出家戒一日夜,以种出世之正因。十戒为沙弥、沙弥尼所持。六法为式叉摩那所持。二百五十戒为比丘所持。三百四十八戒为比丘尼所持。由此可知,戒分四位,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如加上六法,则计有五类。以持戒对象分: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出家五众,而在家复有优婆塞、优婆夷等,合而为佛子七众。
八、三聚净戒:一为摄律仪戒,受持一切戒律,可使一切诸恶悉皆断除。二为摄善法戒,是修行一切诸善法。三为摄众生戒(饶益有…
《佛法哲学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