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計有十九種之多,如放逸、懈怠、不信、昏沈、掉舉、無慚、無愧、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睡眠、惡作等。隨惑于叁界之分配,以谄诳局于欲界及色界之初禅。以放逸、懈怠、不信、昏沈、掉舉貫通叁界;其他爲不善性,屬于欲界。所以,欲界擁有十九煩惱之全部,而色界僅具八種、無色界六種。
十八、聖谛--俱舍宗認爲善惡是其業因,煩惱是其業緣,而引起五蘊的彙合,發生心身世界,承受生死輪回諸苦;唯有修行「戒定慧」叁無漏學,才能滅除惑業而得解脫,證得般涅槃。所以,五蘊彙合而成「集谛」,心身世界是爲「苦谛」,叁學之道是爲「道谛」,證般涅槃是爲「滅谛」;所謂谛者即是真理,道出世間的苦果來自五蘊的彙合,唯有修學無漏叁學,才能證得般涅槃的究竟解脫。
十九、十二因緣--惑業引發生死,計有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支;是無名、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謂因緣即十二者的關系;首爲無明緣行,緣于宿世之惑,由于行是造作,因惑而起造作諸業,是爲無明緣行。次爲行緣識,緣于業力生起托胎之識。叁爲識緣名色,緣于托胎以後而具心身;所謂名色是指名爲受、想、行、識四蘊,色爲色蘊;名色是指六根未具以前的心身形態。四爲名色緣六入,緣于名色的成就,漸漸具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者又叫六入)。五爲六入緣觸,緣于出離母胎,六根感觸塵之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者爲六塵)。六爲觸緣受,緣于感觸塵境而領受苦樂。七爲受緣愛,緣于苦樂而生愛欲。八爲愛緣取,緣于愛欲而起執著貪求。九爲取緣有,緣于求取而種來世之因。十爲有緣生,緣于既種來世之因,遂成轉生之果。十一爲生緣老死,緣于生必變壞而成老死。依叁生四谛之分:無明與行,是前世造作之因,屬于集谛。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是現世所受之果,屬苦谛。愛、取、有叁支,是現世所造之因,屬集谛、生與老死,是來世當受之果,屬于苦谛。
二十、涅槃--漢譯意義甚廣,計有寂滅、解脫、無爲、滅度等;凡能滅除煩惱、出離生死、去系縛、得寂靜,皆可謂之解脫。涅槃有兩種,一是有余涅槃,爲煩惱已滅盡,生命尚存在,身心依然作用。二是無余涅槃,爲煩惱永遠斷盡,生命也結束,身心不再作用,無有余依者。
二十一、漏法----分有漏與無漏二種,所謂有漏即是有住,有流,有泄等;由于煩惱能使衆生流轉生死,常住叁界,像器物漏泄一般。所謂無漏即是道谛以外的有爲法(爲有漏),也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等有漏之法,余下的擇滅,非擇滅,虛空等叁無爲法(爲無漏),皆屬無漏法。
二十二、叁乘--聲聞、緣覺,菩薩是爲叁乘,各乘修證有別;聲聞乘觀四谛,修行叁世,可證阿羅漢,最慢經六十劫(生死);以階位分七方便(叁賢四善根)和四果(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緣覺乘觀十二因緣。修行四世,可證辟支佛,最慢經百劫;以階位分一向一果。菩薩乘修六度,經叁大阿僧祇劫,複于百劫中修植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最後身中斷結「見思」二惑,而入于佛果。
第二節 成實學派
一、緣起--成實論是本宗的依典,佛滅度後大約九百年,小乘佛子薩婆多部俱摩羅陀尊者,有高弟獅子铠(诃梨跋摩)取小乘各部的精義而著編爲「成實論」,標明我法二空的道理;所以叫做成實,是釋迦如來所說的叁藏十二部實義之所在,本論是姚秦鸠摩羅什大師譯出,共十六卷二百二品,在南北朝廣弘此論,盛行華夏,遂成此宗。
二、觀辨--立二觀以明二空,一爲空觀,喻瓶中無水是空,五蘊中無有人我,不見假名衆生。二爲無我觀,喻瓶體無實是空,五蘊諸法俱是假名,實無有體,不見有法,前者又名「人空」,後者又名「法空」。
叁、叁心--假名、法、空叁者以不同的因緣觀照,而分別成就功德。一爲假名心,由是人我的假名而生執著,以爲實有;如以因緣智滅除,即得人空觀。二爲法心,由是五蘊的生起諸法,執有實體之心,如以空智滅除,即得法空觀。叁爲空心,由是觀照人法俱空,生起空有之心,如滅斷此空的執著,即得我法皆空;到最後「空」亦不可得,是爲功德圓成。
四、第一義--器世界說有我,其實因緣和合而生;經雲:「五蘊和合,假名爲我,而非實有。」佛說諸行如幻如化,故雲第一義空;第一義的谛理,是五蘊之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是故若人觀色、受、想、行、識諸法皆空,是人見第一義空。因世俗隨順,故言有我有法,其實五蘊和合,假名爲人,因緣所成,故說有法;而此假有,緣散則滅,是以第一義,說因緣和合,緣聚緣散,諸法皆空。
五、二障--成就佛位,須斷二障,二障即煩惱,所知二障;見思二惑,合成煩惱,以執實我之見,擾亂身心,生諸煩惱,能障涅槃道果,是爲煩惱障。二爲所知障(智障),以執實法之見,蓋覆所知之境無有顛倒,能障菩提道果。
六、八十四法--計有色法十四:即五根,五塵,四大。心法五十:即心王一,心所法四十九,同俱舍之四十六心所,加欣、厭、睡眠。非色非心法十七:同俱舍之十四不相應行,合命根與同分爲一,複加老死,凡夫之無作(無表色)。無爲法叁,與俱舍宗同,合共八十四法。
七、二十七位--基于修因證果,故立二十七位,或爲二十七賢聖。茲分列于後:
有學者:
預流向:隨信行──聞思位。隨法行-四善根位。無相行∣見道。
預流果
一來向
一來果
不還向
不還果: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樂慧、樂定、轉世、現般、信解、見得、身證。
阿羅漢向:
無學者
阿羅漢果:退法相、守護相、死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慧解脫、俱解脫、不退相。
第叁節 律學派
一、緣起:本宗系以律藏爲依歸,故立名爲律宗。佛陀住世之時,因事製戒,隨緣散說。佛陀入滅後,優婆離尊者結集,升座誦出,經八十次,是爲八十誦,集成律藏。後來由于小乘分部,律亦漸次分部,計有二部,五部與二十部之分;所謂二部者,即上座與大衆。五部者即薩婆多(十誦律)昙無德(四分律)大衆(僧祇律)彌沙塞(五分律)迦葉遺(解脫律),在我國所譯者僅前四部,而迦葉遺部僅傳戒本,未廣傳律法。于唐代之智首律師曾著五部區分鈔,後爲其弟子道宣律師,以四分律最適于我土,故于四分律而明戒體立行相;除此之外,另有相部之法砺,東塔之懷素,與道宣鼎足對峙,合稱四分律之叁大宗匠;惟道宣所傳,盛行于後世,蓋以能融和大小叁乘,行解相應的原故。
二、止作二持:明理戒法,不離修持,本宗本止作二法而行「善惡」之修持,一者止惡,一者修善,故止作二持所攝,具足一切戒法;以四分律之前半,系僧尼二部戒法,僧部二百五十戒,尼部叁百四十一戒,加「七滅诤」合而爲叁百四十八戒;再加式叉摩那一百五十二戒,總成五百戒法。次爲律中之後半二十犍度,所謂犍度者可譯爲部份,或爲品,爲聚;計有受戒、說戒、安居、自恣、皮革、衣、藥、迦絺那衣、拘口彌、瞻波、呵責、人、覆、遮、破僧、滅诤、比丘尼(特殊之法)、法、房舍、雜等二十法。前二部是爲止持具足之戒法,二十部是爲作持諸法;但四分律的精神所在,是止中有作,作中有止,互相通用,不可偏廢;是以止作二持,有總有別,總則一切諸善不離止作二持,別則單就戒律而明修持。
叁、具足戒:戒量有叁重,以戒言廣至無量,僧則尚有叁千威儀,六萬細行,略言之則二百五十戒法,內分四波羅夷、十叁僧殘、二不定、叁十舍墮、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衆學、七滅诤。而尼戒廣同無量,具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略言之則叁百四十八戒,內分八波羅夷、十七僧殘、叁十舍墮、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提舍尼、百衆學、七滅诤。基于僧尼戒法之具足,其量猶若虛空,境遍法界,故立其數,約境明相,而別解脫之法;其余五戒、八戒、十戒、諸法等,無不從具足戒中出,擇其切要者,以應受持者之機,使其漸次入于具足戒法。
四、四科:戒分四科,是明戒律之精神所在,如戒律中的不殺、不盜等是爲戒法;次是戒體,爲受戒者心目中所取得「防非止惡」的功能,叁是戒行,爲隨順戒體,現于身口意如法動作。四是戒相、爲足以典範予持戒者之相也!資持記說:聖人製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爲行有儀名相。
五、化製二教:本宗判一代聖教爲化教與製教二者,如經論二藏,泛說因果之理以化道俗是爲化教;戒律一藏,說出家之戒法,獨製內衆是爲製教;因經論中所诠乃定慧法門,以教化衆生。律藏所诠乃戒學法門,以製止弟子之過犯;叁者又名叁學,以戒爲首,戒行清淨,定慧自立,是以持戒製止邪惡,定慧伏斷煩惱。
六、叁學行相:本宗主大乘圓教叁學,謂戒法即叁聚淨戒,戒體以藏識種子爲體,戒行即定慧妙行;其戒相以止觀並運,止乃禅定之相,觀爲智慧之用,故說戒即是定慧,無一法而非定慧;定慧即是戒,無一法而非戒,如是謂之圓融叁學之行相也!
七、戒別:五戒爲在家善信男女所持,八戒(八關齋戒)爲在家衆受出家戒一日夜,以種出世之正因。十戒爲沙彌、沙彌尼所持。六法爲式叉摩那所持。二百五十戒爲比丘所持。叁百四十八戒爲比丘尼所持。由此可知,戒分四位,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如加上六法,則計有五類。以持戒對象分: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出家五衆,而在家複有優婆塞、優婆夷等,合而爲佛子七衆。
八、叁聚淨戒:一爲攝律儀戒,受持一切戒律,可使一切諸惡悉皆斷除。二爲攝善法戒,是修行一切諸善法。叁爲攝衆生戒(饒益有…
《佛法哲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