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哲學概論▪P7

  ..續本文上一頁中;當十地成就而至妙覺,才是究竟位,也就是無學的佛行果了。

  分別詳述于後:

  十住--一發心、二治地、叁修行、四生貴、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頂。此十位名爲住者,是菩薩于此十住中安住其心;于六波羅密中行未達殊勝功德,但得住名,發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爲十住的內容;但于此住中,應修十信,十信者: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回向心、集此十心,以信爲主,所以名爲十信。

  十行--一歡喜、二饒益、叁無恚、四無盡、五離癡、六善現、七無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實;此十行,爲行六波羅密令其行殊勝,所以名行。

  十回向--一救護衆生離衆生相、二不壞、叁等諸佛、四至一切處、五無盡功德藏、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七等心隨順一切衆生、八如相、九無著無縛解脫心、十法界無量;由于菩薩凡所修行、通皆回向,回的意思是回轉,向即是趣向、以此十位爲回轉趣向,是以叫做回向。謂回前十行向于叁處,一者回事向理,以真如實際,是所證故。二者回因向果,以無上菩提,是所求故。叁者回自向他,以一切衆生、是所度故。

  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積爲叁賢,爲趣向無上菩提,修集種種殊勝資糧故,所以名資糧位。第十回向滿心之位,修四善根,謂暖、頂、忍、世第一法,以將入見道,加用功行故,名加行位,自初住以至回向,滿一大阿僧祇劫。

  十地--一歡喜、二離垢、叁發光、四焰慧、五難勝、六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雲;此十位通名爲地者,以總攝能證之智的有爲功德,和所證之理的無爲功德以爲自性;與所修行,爲勝依持,令其生長,所以叫做地。十地各有入、住、出叁心,入地未久是入心,久住時分是住心,久住以後,漸近後位是出心;叁心各經俱胝百千大劫,初地入心,體會真如,以初照理故名見道;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證唯識性,二相見道,證唯識相;真相見道,名通達位,自初地住心至十地出心,合爲修道,以修習無分別智,斷惑證理故名修習位。自初地至七地屬第二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屬第叁阿僧祇劫;十地滿心,名等覺,與佛果位鄰。

  妙覺--即佛果位,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所以叫做妙覺;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是爲二轉依果,屬于究竟無漏界攝,名究竟位;所謂究竟,略述二義:一是對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四位,是名究竟,二是對二乘極果,是名究竟;因爲諸漏斷盡,無法可學,是以名爲無學道。

  十五、叁時教--立叁時教的精神,爲如來應機說法,機分叁品,所以教立叁時:初時名「有教」,二時名「空教」,叁時名「中道教」。

  有教--爲衆生迷執有我,起惑造業,沈淪生死;佛于初成道時,在鹿野苑,爲發趣聲聞乘,轉四谛法,說四阿含。破實我之執。令小根人漸登聖位。凡諸部小乘,皆攝此時教。

  空教--小根人聞四谛法。雖斷我執。但于諸位,執爲實有;佛爲破彼法執,後于靈鹫山爲發趣大乘,說諸法空相,如摩诃般若經等,令中根人舍小趣大,時諸佛子,聞世尊密義意趣,說無破有,便以二谛性相皆空,執爲無上聖理。

  中道教--基于二乘偏有偏空,不契中道,佛以此時解深密等會,演了義,說一切法,唯心有識,心外無法,破初有執,非無內識,破次空執,非有非空,離有無二邊,處其中道。

  十六、二智--根本智與後得智是爲二智,所謂根本智又名正體智或無分別智;爲直證二空所現真如之理,理智平等一體,正斷惑障,是以爲智;了知一切諸法皆即真如,境智無異,如人閉目,外無分別,由此無分別智,能生種種分別,故名分別智。後得智又名後得差別智,爲證真如實性後所起;了知依他如幻,不生我法迷惑分別,種種境智有異,如人開目,諸色顯現,基于根本智爲得此智,故名後得智。

  十七、四智--四智攝盡一切有爲無漏功德:大圓鏡智,其智體清淨,離有漏雜染之法,自衆生善惡之業報,顯現萬德莊嚴之境界。平等性智,凡夫第七識之我見,轉而得此智者,以證自他平等之理,對初地以上之菩薩,現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悲之化益。妙觀察智,轉凡夫之第六識而至佛果,觀察諸法而說法之智者。成所作智,轉有漏之第五識,利樂諸有情而至十方界,示現神通變化,成本有之願力而行應做者。

  十八、叁身--有自性、受用、變化叁者:自性身又爲法身,爲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淨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受用身又爲報身,具二種性,一爲自受用,爲諸如來叁無數(阿僧祇)劫修集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量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爲他受用,爲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惘,令彼受用大乘法樂。變化身又爲應身,爲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未登地菩薩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第五節 叁論學派

  一、緣起--本宗依中論、十二門論、百論之論藏而立,加龍樹所造之智度論(釋大般若經)合稱四論宗。中論的大意爲申明大乘中實之理。十二門論立十二法門,盡破大乘之迷執,而申大乘之實理。百論乃龍樹弟子提婆所造,爲偈頌論句之數而立名,破障蔽大小乘之外道執,以申大小之兩正。我國于姚秦時由鸠摩羅什譯叁論,唐嘉祥大師依叁論疏,是叁論宗之緣起。

  二、破立--本宗講究破他立正,總談絕待爲旨趣,或謂破邪顯正,但佛法深廣,應無邪說,可謂破他顯正;于他四,分述于後:

  破外道:凡佛教以外之道,不明我法二空之理,執著諸般邪見。

  斥毗昙:毗昙又爲俱舍宗,說我空法有,知人空不知法亦空。

  排成實:成實宗主空,知人法俱空,卻未除偏空情見,不解空亦不可得。

  遣妄執:系指大乘行者之妄執,大乘之本旨在破除小乘人法之迷,遠離空、有、斷、常二邊之見,而顯中道之理;但學教行者,辄有所得之妄執,往往聞有執有,聞空執空,聞中道執中道,故遣責之。

  其次是立正有叁,亦分述之:

  偏正:與偏執相對,稱之爲正者。

  盡偏正:偏執盡除,稱之爲正者。

  絕對正:偏執既去,正亦不留,非偏非正,無以名之,強名爲正,是于絕對。

  叁、二谛--本宗二谛系依教而立,爲使學教行者,對佛意不主迷見,確知佛于說破空見而舉俗谛之有,說破有見而舉真谛之空,故開四重二谛之法,以破迷執,茲分述于後:

  一重二谛:世間萬衆差別宛然而有,然皆因緣所成,別無自性,當下如空,故俗谛爲有,真谛爲空;然此「空有」乃一物之兩面,故俗谛爲即空之有,真谛爲即有之空;他宗有執著實有實空爲二谛者,謂空之外實有「有」,有之外實有「空」,而本宗破之;說即有之空爲真谛,欲顯不空之空以破執空,是爲一重二谛也!

  二重二谛:他宗有執假空爲二谛者,本宗謂假有假空分立尚是俗谛,因既爲不有之有,同樣是不空之空,有與空本來不二,故以一重之有空爲俗谛,而以非有非空爲真谛,是爲二重二谛。

  叁重二谛:爲空有是二,非空有爲不二,分別以二與不二觀之,仍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是爲叁重二谛。

  四重二谛:爲前叁重二谛是言教,旨在破執著而立此叁門,使行者令悟不叁,須言忘慮絕,歸無所得,始契合真谛之究竟,所以前叁重是俗谛,非非不有與非非不空才是真谛,是爲四重二谛。

  四、八不中道--他宗立破迷之外別有中道,本宗不然,謂破盡迷情即是中道,故立八不中道說;八不者,即「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八句四對,反之則爲八迷,或爲八計;所謂中道乃指所作之理而言,而正觀中觀乃指能證之智而言;又爲偏對是中,邪對是正,故本宗立爲至極之宗旨。

  五、二藏叁輪--佛陀所遺下的大小乘經籍,本宗以同明一道,無得正觀爲旨,是爲針對無邊衆生的煩惱與苦厄,而應病施藥而與藥攝化衆生,故立二藏叁輪之說。所謂二藏者,即聲聞藏與菩薩藏;或爲小乘藏與大乘藏,前者是從人立名,後者是從法立名;小乘有聲聞緣覺二者,僅以聲聞立藏,是爲緣覺不禀教故。大乘有佛菩薩二者,僅以菩薩立藏,是爲佛不禀教故。所謂叁輪者,即是叁轉*輪,一是根本*輪,謂佛初成道,于華嚴會上,純爲菩薩開一因一果之法,是爲根本之教,又稱一乘教。二是枝末*輪,以薄福鈍根之流,不堪聞一因一果之法,故于一佛乘分別說叁,是爲枝末之教,又稱叁乘教。叁是攝末歸本*輪,佛以四十九年說叁乘接引衆生,至法華會上,始得會彼叁乘歸于一道,是爲攝末歸本之教,又稱攝叁乘歸于一乘教。

  六、叁時--本宗之叁時判教,是印度智光論師所立,依華嚴探玄記載:謂智光論師依般若經等,中觀論等立叁時教;謂佛初于鹿野苑爲諸小根說小乘法,以明「心境俱有」。第二時爲中根說法相大乘,以明「境空心有」的唯識道理。第叁時爲上根說無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爲真了義。叁時所顯之理,初時爲破外道自性,故說緣生之法,定是實有。二時爲漸破二乘緣生實有之執,說此緣生,以爲實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猶存假有,而接引之。叁時方就究竟大乘,說此緣生,即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礙二谛。

  七、果位--本宗標成佛之義,立真俗二門:一爲真谛門中生佛不二,染淨一如,一切衆生,元本是佛;六道含靈,元自寂滅,無迷無悟,無所謂成與不成。二爲俗谛門中諸法緣起,迷悟染淨,因果曆然;由此義…

《佛法哲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