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哲学概论▪P7

  ..续本文上一页中;当十地成就而至妙觉,才是究竟位,也就是无学的佛行果了。

  分别详述于后:

  十住--一发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此十位名为住者,是菩萨于此十住中安住其心;于六波罗密中行未达殊胜功德,但得住名,发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为十住的内容;但于此住中,应修十信,十信者: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集此十心,以信为主,所以名为十信。

  十行--一欢喜、二饶益、三无恚、四无尽、五离痴、六善现、七无着、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实;此十行,为行六波罗密令其行殊胜,所以名行。

  十回向--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诸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随顺一切坚固善根、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八如相、九无着无缚解脱心、十法界无量;由于菩萨凡所修行、通皆回向,回的意思是回转,向即是趣向、以此十位为回转趣向,是以叫做回向。谓回前十行向于三处,一者回事向理,以真如实际,是所证故。二者回因向果,以无上菩提,是所求故。三者回自向他,以一切众生、是所度故。

  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积为三贤,为趣向无上菩提,修集种种殊胜资粮故,所以名资粮位。第十回向满心之位,修四善根,谓暖、顶、忍、世第一法,以将入见道,加用功行故,名加行位,自初住以至回向,满一大阿僧祇劫。

  十地--一欢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此十位通名为地者,以总摄能证之智的有为功德,和所证之理的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其生长,所以叫做地。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入地未久是入心,久住时分是住心,久住以后,渐近后位是出心;三心各经俱胝百千大劫,初地入心,体会真如,以初照理故名见道;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证唯识性,二相见道,证唯识相;真相见道,名通达位,自初地住心至十地出心,合为修道,以修习无分别智,断惑证理故名修习位。自初地至七地属第二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属第三阿僧祇劫;十地满心,名等觉,与佛果位邻。

  妙觉--即佛果位,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所以叫做妙觉;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是为二转依果,属于究竟无漏界摄,名究竟位;所谓究竟,略述二义:一是对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四位,是名究竟,二是对二乘极果,是名究竟;因为诸漏断尽,无法可学,是以名为无学道。

  十五、三时教--立三时教的精神,为如来应机说法,机分三品,所以教立三时:初时名「有教」,二时名「空教」,三时名「中道教」。

  有教--为众生迷执有我,起惑造业,沉沦生死;佛于初成道时,在鹿野苑,为发趣声闻乘,转四谛法,说四阿含。破实我之执。令小根人渐登圣位。凡诸部小乘,皆摄此时教。

  空教--小根人闻四谛法。虽断我执。但于诸位,执为实有;佛为破彼法执,后于灵鹫山为发趣大乘,说诸法空相,如摩诃般若经等,令中根人舍小趣大,时诸佛子,闻世尊密义意趣,说无破有,便以二谛性相皆空,执为无上圣理。

  中道教--基于二乘偏有偏空,不契中道,佛以此时解深密等会,演了义,说一切法,唯心有识,心外无法,破初有执,非无内识,破次空执,非有非空,离有无二边,处其中道。

  十六、二智--根本智与后得智是为二智,所谓根本智又名正体智或无分别智;为直证二空所现真如之理,理智平等一体,正断惑障,是以为智;了知一切诸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故名分别智。后得智又名后得差别智,为证真如实性后所起;了知依他如幻,不生我法迷惑分别,种种境智有异,如人开目,诸色显现,基于根本智为得此智,故名后得智。

  十七、四智--四智摄尽一切有为无漏功德:大圆镜智,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庄严之境界。平等性智,凡夫第七识之我见,转而得此智者,以证自他平等之理,对初地以上之菩萨,现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悲之化益。妙观察智,转凡夫之第六识而至佛果,观察诸法而说法之智者。成所作智,转有漏之第五识,利乐诸有情而至十方界,示现神通变化,成本有之愿力而行应做者。

  十八、三身--有自性、受用、变化三者:自性身又为法身,为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受用身又为报身,具二种性,一为自受用,为诸如来三无数(阿僧祇)劫修集量福慧资粮,所起无量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为他受用,为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惘,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变化身又为应身,为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未登地菩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第五节 三论学派

  一、缘起--本宗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之论藏而立,加龙树所造之智度论(释大般若经)合称四论宗。中论的大意为申明大乘中实之理。十二门论立十二法门,尽破大乘之迷执,而申大乘之实理。百论乃龙树弟子提婆所造,为偈颂论句之数而立名,破障蔽大小乘之外道执,以申大小之两正。我国于姚秦时由鸠摩罗什译三论,唐嘉祥大师依三论疏,是三论宗之缘起。

  二、破立--本宗讲究破他立正,总谈绝待为旨趣,或谓破邪显正,但佛法深广,应无邪说,可谓破他显正;于他四,分述于后:

  破外道:凡佛教以外之道,不明我法二空之理,执着诸般邪见。

  斥毗昙:毗昙又为俱舍宗,说我空法有,知人空不知法亦空。

  排成实:成实宗主空,知人法俱空,却未除偏空情见,不解空亦不可得。

  遣妄执:系指大乘行者之妄执,大乘之本旨在破除小乘人法之迷,远离空、有、断、常二边之见,而显中道之理;但学教行者,辄有所得之妄执,往往闻有执有,闻空执空,闻中道执中道,故遣责之。

  其次是立正有三,亦分述之:

  偏正:与偏执相对,称之为正者。

  尽偏正:偏执尽除,称之为正者。

  绝对正:偏执既去,正亦不留,非偏非正,无以名之,强名为正,是于绝对。

  三、二谛--本宗二谛系依教而立,为使学教行者,对佛意不主迷见,确知佛于说破空见而举俗谛之有,说破有见而举真谛之空,故开四重二谛之法,以破迷执,兹分述于后:

  一重二谛:世间万众差别宛然而有,然皆因缘所成,别无自性,当下如空,故俗谛为有,真谛为空;然此「空有」乃一物之两面,故俗谛为即空之有,真谛为即有之空;他宗有执着实有实空为二谛者,谓空之外实有「有」,有之外实有「空」,而本宗破之;说即有之空为真谛,欲显不空之空以破执空,是为一重二谛也!

  二重二谛:他宗有执假空为二谛者,本宗谓假有假空分立尚是俗谛,因既为不有之有,同样是不空之空,有与空本来不二,故以一重之有空为俗谛,而以非有非空为真谛,是为二重二谛。

  三重二谛:为空有是二,非空有为不二,分别以二与不二观之,仍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是为三重二谛。

  四重二谛:为前三重二谛是言教,旨在破执着而立此三门,使行者令悟不三,须言忘虑绝,归无所得,始契合真谛之究竟,所以前三重是俗谛,非非不有与非非不空才是真谛,是为四重二谛。

  四、八不中道--他宗立破迷之外别有中道,本宗不然,谓破尽迷情即是中道,故立八不中道说;八不者,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句四对,反之则为八迷,或为八计;所谓中道乃指所作之理而言,而正观中观乃指能证之智而言;又为偏对是中,邪对是正,故本宗立为至极之宗旨。

  五、二藏三轮--佛陀所遗下的大小乘经籍,本宗以同明一道,无得正观为旨,是为针对无边众生的烦恼与苦厄,而应病施药而与药摄化众生,故立二藏三轮之说。所谓二藏者,即声闻藏与菩萨藏;或为小乘藏与大乘藏,前者是从人立名,后者是从法立名;小乘有声闻缘觉二者,仅以声闻立藏,是为缘觉不禀教故。大乘有佛菩萨二者,仅以菩萨立藏,是为佛不禀教故。所谓三轮者,即是三转*轮,一是根本*轮,谓佛初成道,于华严会上,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之法,是为根本之教,又称一乘教。二是枝末*轮,以薄福钝根之流,不堪闻一因一果之法,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为枝末之教,又称三乘教。三是摄末归本*轮,佛以四十九年说三乘接引众生,至法华会上,始得会彼三乘归于一道,是为摄末归本之教,又称摄三乘归于一乘教。

  六、三时--本宗之三时判教,是印度智光论师所立,依华严探玄记载:谓智光论师依般若经等,中观论等立三时教;谓佛初于鹿野苑为诸小根说小乘法,以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为中根说法相大乘,以明「境空心有」的唯识道理。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三时所显之理,初时为破外道自性,故说缘生之法,定是实有。二时为渐破二乘缘生实有之执,说此缘生,以为实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犹存假有,而接引之。三时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碍二谛。

  七、果位--本宗标成佛之义,立真俗二门:一为真谛门中生佛不二,染净一如,一切众生,元本是佛;六道含灵,元自寂灭,无迷无悟,无所谓成与不成。二为俗谛门中诸法缘起,迷悟染净,因果历然;由此义…

《佛法哲学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什么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