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哲学概论▪P8

  ..续本文上一页故,根有利钝,成佛必有迟速;利根者,一念成就八不正观,即得道果。钝根者,经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方得成佛。然而,一念不碍三祇,三祇不妨一念,一念即三祇;念劫融通,犹若一夕之眠,梦百年事,如同一夕,若论三祇修行,须经五十一位,然后成就道果,所以本宗谓自菩萨至佛果,共立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是也!

  第六节 法华学派

  一、缘起--北齐之时,有慧文大师,依智论立一心三观,而授南岳之慧思,思传智顗(智者),智于天台山依法华经弘扬教观,遂成天台宗(以山立名);智者著述颇丰,大多为门人灌顶(章安)笔录;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为天台三大部。又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观经疏是为五小部。而后,灌顶传智威,智威传惠威,惠威传玄朗,玄朗传湛然;湛然着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等,广弘本宗要旨;湛然有称荆溪尊者,或谓妙乐大师,而后代有传人,法将辈出,至今不衰。

  二、五时--智者大师将世尊教法分为五时,五时有通有别;所谓「通五时」者,即应机说法,不拘时期次第,但随所应闻,即便得闻;又「别五时」者,须经五时陶冶,次第分别,如初时华严:佛成道之初,为大菩萨众及大乘根器者说华严经,唯化大乘者,在座小乘人却不见不闻,犹如聋瞽。二时阿含:(又为鹿苑时--因最初说法于鹿野苑)佛为小乘钝根,说四谛,演四阿含而诱导之。三时方等:众机普被叫方,四教并谈叫等;因二乘人闻小乘法,往往得少为足,以为究竟,所以说维摩诸经以弹诃,促使耻小向大。四时般若:小乘既被弹诃,但其执着之情犹未顿灭,所以广宣般若空慧之法,以与沙汰。五时法华涅槃:钝根既经前四时之陶冶,机渐纯熟,所以说法华经称性而谈,令会权责,了妄即真,使三根咸得成佛;然恐余习难尽,所以又说涅槃经。

  三、八教--顿,渐,秘密,不定是为化仪(教仪)四教;藏,通,别,圆是为化法(教法)四教,合而为八,是谓八教。化仪中:有顿、渐、不定、秘密四教;一为顿教:顿具二义:一是佛初成道时,为大根人所顿说,如华严经等。二是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及性修不二,生佛同等,如方等般若诸经。二为渐教:渐有二义:阿含是渐初,方等为渐中,般若是渐后;于小根者,则渐次诱导,引入大乘,是为一义。次是历劫修行,断惑识位,次第成就。三为秘密教:密有二义,一是密教,乃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四时中,有时说顿,有时说渐,互不相知,各自获益。二是密咒,凡一切陀罗尼章句,于五时教均有。四为不定教:不定有二义,一是不定教,于前四时中,有时说顿,有时说渐,彼此互知,分别获益。二是不定益,于前四时中,有时闻顿教得渐益,有时闻渐教得顿益。化法中:有藏、通、别、圆四教;一为藏教:指小乘三藏教,即阿含时所说之法,钝根者由此识小乘果。二为通教;是佛大小乘根者共通之说法,钝根者闻之可通达藏教,利根者可通达别、圆二教。三为别教:是专将菩萨之法,不同于藏、通、圆教。四为圆教:针对最上之利根菩萨所说的圆妙之法,具圆满、圆足、圆顿之教法;于此四教中,藏、通、别三教是权,圆教是实。

  五时八教可以说是智者大师承古的新说,其真实的关系与目的,除以上所述者: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阿含时但说三藏教。方等时对三藏法的生灭门,而说通、别、圆教的不生不灭门。般若时正说圆教实理,带说通、别二者的权理。法华涅槃时,法华开三藏通、别的权,显圆教的实;如果依化仪四教而言,应该是会渐归顿,或者是说非顿非渐;而涅槃偏重未入实理者广说常住,复为末法钝根而扶三权,故重说四教,追泯四教;如果依化仪四教而言,应该是非顿非渐。不过,于秘密与不定二化仪,应该是偏于前四时的,只有法华是显教,不是秘密,是决定,不是不定。

  四、性具法门--天台的性具,谓自性本具善恶,才造作六凡四圣的因果关系;其他宗派但说性善,而天台并说性恶,正是通于「一即一切」的大乘法门,其依据是为大般涅槃经中所说:「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的道理;是以,天台的性具,说:「善有性善而修善,恶有性恶而修恶」,当众生成佛,但断修恶,不断性恶。

  五、一念三千--摩诃止观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这便是天台宗以三千世间于一念中本来具足的思想;与地论的法性心,摄论的梨耶识。可以说是同为「唯心」思想,各有千秋的理论。

  六、一心三观--或谓三谛三观。天台立「空、假、中」三观,是依中论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的理论,以及法华文句中的「空观闻于真谛,假观闻于俗谛,中观普闻中道第一义谛。」的思想;智者大师于维摩经文疏(口述)中为「三谛三观」分别解释「别相、通相、一心」三种意义。别相三观: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从空假入中道。通相三观: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一心三观:一念心中,三观具足。

  七、三谛圆融--谛即是审实不虚,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真理;天台立三谛圆融,乃以观「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所谓即空即是真谛,因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实为妄;若以空观,则忘情离相,是为泯一切法而显真谛之空理。所谓即假即是俗谛,因诸法虽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观,则了性具诸法,历历宛然,是为立一切法而显俗谛之假理。所谓即中即是中谛,因诸法本来不离二边;若以中观,则了非真非俗,即真即俗,圆融无碍,不可思议,是以统一切法而显中谛之中道义。

  八、三智圆明--摩诃止观中说:「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天台立三智之说,有次第与不次第之别;所谓次第者,空观若成,即知一切法之名相,无我无所,能知能解,是为一切智;不过,此空观之智,只能总达诸法无生,不能别知诸法缘起,故有待假观;是以假观所成之智为道种智。若中观中道,依一种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则成一切种智。所谓不次第者,即一心三观所成之三智;摩诃止观说:「一心三观所成三智,知不思议三境,此智由观得,故受智名法。」可见不次第三智,惟佛一智;于一心圆观,成就三智,故说圆明正智。

  九、六即佛--天台立六即佛之思想,是依华严经与菩萨璎珞本业经为典藉;智者大师为使修证与理体圆融,了知果位之成就,设「六即」而显凡圣之本末,深解「不二」之旨趣。所谓六即佛者:理即佛: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与诸如来,无二无别,本具理性,当体即佛。名字即佛:从知识处闻,从经卷中闻,知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达了解,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已知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必须证悟心观,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是为观行即佛。相似即佛:于观行中明静止观,得六根清净;断见思,除尘沙等惑,于止寂中虽未证其理,但相似真证,是为相似即佛。分证即佛: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能显自性,即现真如,是为分证即佛。究竟即佛:永泯无明烦恼,道穷妙觉,种智具圆;显清净法身,常住寂光净土是为究竟即佛。此六即佛,依初位而圣位,随所断无明,分四十二品;亦依别教的妙觉,十行中的第二行,以圆教妙觉之极果,而远置四十二位;乃是智者大师所倡导的论法,为圆融修证与理体的不二之义。

  第七节 华严学派

  一、缘起--本宗依华严经而立,创宗者为唐之帝心杜顺和尚,着法界观言简意达,是为本宗之初祖;云华智严法师作搜玄记而释华严,并作十玄门,五十问答以申其义,是为二代祖;贤首法藏大师作探玄记及章疏多种,广弘法界妙义,是为三代祖;清凉澄观法师作华严疏钞,及新译华严经,皆依法藏大师之作以为典范,是为四代祖;而后圭峰宗密禅师是五代祖。

  二、五教--即本宗立五教以摄佛教诸法,其教判之举,始于杜顺,成于贤首,兹分别详述之:

  小乘教:但明我空,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如四部阿含经、发智、俱舍,婆娑论等。

  大乘始教:也就是大乘初门之教,计分相始教与空始教二种:所谓相始教,即分别五性,依他之万法唯识而融合心境,如解深密经,唯识、瑜伽等论;所谓空始教,即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而破法执,如般若经、三论等。

  大乘终教:也就是大乘终极之教,说真如缘起,事理互融,认一切众生悉当成佛;如楞伽、胜鬘等经,以及宝性、起信等论。

  顿教:也就是顿彻理性之教,不依言句,不设阶位,一念不生,即见佛性;如楞伽经之「镜像顿现」,宝积经之「顿教修多罗」,维摩诘经之「默而显不二」,达摩之「以心印心」等而立旨趣。

  圆教:也就是融和圆满之教,明事事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华严经开启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三乘共法,以及法华经开会二乘,说相同于三乘共法。

  三、四法界--法界,乃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法就是轨则;界有二义,约事分界为分义,谓随事分别故;约理说界为性义,谓诸法不能变易故。法界有四种,分别条述于后:

  事法界:谓诸众生之色心等法,一一事相,各有差别;其界限十分分明,如水与冰,不相混乱。

  理…

《佛法哲学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什么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