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界:謂諸衆生之色心等法,雖有差別,卻同一體性,依其平等之理性,爲一切事相之所依;如水與冰,相狀雖異,體性不別。
理事無礙法界:謂理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如水與波,波本是水。
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切分別事法,皆爲稱性融通,平等之理性所顯,大小相互相容,重重無盡;也就是理事既無礙,事事亦無礙;如水與波,此水此波,彼水彼波,以及一水一波,多水多波,相互融通。
四、四種緣起--本宗之教理,以緣起爲主,所謂法界一乘,具起至極,萬有之緣于萬有而起;也就是一切有爲之法,皆因緣而起,本宗立四種緣起,分述如後:
業感緣起:謂惑、業、苦叁道輪轉,而至因果相續;惑爲心之病,業爲身之惡,苦爲生死之果報;也就是說:心之病爲緣,因而造身之惡,身之惡爲因,由是感生死之果;例如心起瞋恚是惑,因而與人結怨(殺他)成業,由是此業而感未來之苦(報)果;依此可見衆生之身心世界,皆由業力而生起。
賴耶緣起:即阿賴耶,譯義爲藏,能含藏萬法無量之種子,乃有情之根本依識,而生有爲之萬法;也就是說衆生之身心世界,皆由此無量種子遇緣而生諸法。
真如緣起:即如來藏緣起,謂平等真如爲無始以來、不增不減之實體,由于染淨之緣所驅使而生種種之法;也就是說隨染緣而成六凡(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隨淨緣而成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所以,十法界皆由真如隨緣而生起。
法界緣起:謂法界爲一大緣起,無論是有爲法、無爲法、色心依正、過去未來,皆無單立者;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也就是說萬有緣于萬有而起!不是衆生之業力,不是差別生滅之心識,不是平等不生滅理性之真如;是爲萬法彼此融通,互爲緣起,重重無盡,所以,法界緣起又叫做無盡緣起。
五、六相圓融--出典于華嚴經,十地論中闡述之,賢首曾述其義,茲依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或謂五教章),僅述其概略于後:
總相: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根識而成一體;如房舍總合梁柱瓦石諸緣而成。
別相:多德各個而非,如身體雖爲一,但眼耳等諸根識各個不同,因身與根識相對之平等差別;如房舍中之梁柱瓦石諸緣,與總相實各有別,此諸別相,依止于總相而成就總相;換言之,也就是若不別則總義不成,因總由別成,無別便無總。
同相:多德不乖角,具各個成一總之義,如眼耳等諸根識,具各個成一身之義,並非是身外之物;如梁柱瓦石諸緣,和合而成房舍,不相違背,因此均爲總體之緣,非是余物。
異相:多義相望,各異形類,如眼耳等相貌各異,而諸根相望;如梁柱瓦石諸緣,彼此相望,形類各異。
成相:多義正緣起而成一總,如眼耳等諸根緣起而成一身;如梁柱瓦石諸緣,部份相依而成全體,各具特性,而和同成事;于是房舍乃成。
壞相:多義各住自法而不移動,如眼耳等住自位而各自爲用;如梁柱瓦石諸緣,梁柱自梁柱,瓦石自瓦石,各住自法,原本不是房舍。
附:六相叁對:六相如以金獅子喻,則獅爲總相。獅之五根差別爲別相。五根共從一緣起是同相。五根(眼耳等)互不混亂是異相。諸根聚合而成獅子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于是六相,實爲一物六別,六成一物;依總別乃能成與所成相對,所成是總相,能成是別相。依同異乃謂能成之法諸緣和合,和同成物是同相,形類各別爲異相。依成壞乃就緣起而言,緣起之用成就是成相,自性不動是壞相;歸納總別是體,同異是相,成壞是用,合爲叁對,是名六相叁對。
六、十玄門--乃十玄緣起無礙法門之簡稱,茲依華嚴疏鈔及探玄記略述要旨:
同時具足相應門:十方叁世之一切諸法,由于緣起所使,舉一法即具一切法,圓滿具足,相互照應而顯;緣起乃諸法之自性,故一切諸法于同一時,同一處,爲一大緣起存在。華嚴經妙嚴品雲:「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說明事事無礙,法界之總相。
廣狹自在無礙門:一法之力用無際限名廣,守一法之分限不壞本位名狹;然而,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小非定小,含太虛而有余,華嚴經雲:「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所謂事圓理融,自在無礙者是。
一多相容不同門:乃謂一佛土與十方一切佛土互相容納,卻不失一多之本位,華嚴經雲:「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所謂一月千光,潭潭印月,便是這個道理。
諸法相即自在門:乃謂一切諸法,互融互即,不相妨礙;也就是說:一法即爲一切法中之一法,彼既爲一切法中之物,故廢己而同他,一法之體,全爲彼之一切法;即一切法之外,更無一法爲虛體,所同之一切法爲有體;華嚴經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之與波,不相舍離。
隱密顯了俱成門:乃謂一切諸法,互攝無礙;也就是說:一切法顯而一法隱,一法顯而一切法隱,顯隱互易。華嚴經雲:「或東方見入正受,或西方見叁昧起,于眼根中入正受,于色法中叁昧起。」此說顯隱,體無前後,故不妨礙。
微細相容安立門:乃謂一能含多,一多不雜,任何微細中亦含容一切諸法;華嚴經雲:「一毛孔中,無量佛剎,莊嚴清淨,曠然安立。」有若玻璃瓶中,盛滿芥子,或如明鏡中顯映萬像。
因陀羅網法界門:梵語因陀羅即帝釋天,其宮殿前懸有珠網,珠珠各顯一切珠影,相互交輝,重重無盡;華嚴經雲:「諸佛知一切世界,如因陀羅網世界。」此法門,正是經中有名之帝釋天珠網喻。
托事顯法生解門:乃謂寄托一事,即顯無盡法門,令人深生信解;如揚眉瞬目,無不是道。
十世隔法異成門:乃謂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各叁世爲別,形成九世互入,一念爲總世,總別合共十世;十世隔曆,同時具顯;華嚴經雲;「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所謂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如夜夢百年,成之一念。
主伴圓明具德門:乃謂如來說法,理無孤起,由于萬法成一大緣起,法法皆交徹;任舉一法,他法伴之,速帶緣生;華嚴經雲:「法界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以爲眷屬。」誠然,猶一佛主而說法,則一切他佛爲之伴;如此緣起之法,互爲主伴。
七、十宗說--賢首教義,分大小乘爲十宗,茲分述如後:(依五教章)
我法俱有宗:夫佛法以無我爲通理,而于佛教中立有我;也就是人我與法俱有;故謂之附佛法之外道。
有法無我宗:乃立法體實有無人我,也就是法有我空的說法。
法無去來宗:乃謂人我固空,但現在法有,過去及未來則無。
現通假實宗:乃謂不但過去及未來無體,即現在之法,也有假有實。
俗妄真實宗:乃謂俗爲假,真谛爲實,也就是世法轉倒,出世法非倒。
諸法但名宗:乃謂一切有漏無漏之法,但有假名,均無實體。
一切皆空宗:乃謂大乘始教,正指空始教,立有爲、無爲、畢竟一切諸法皆空。
真德不空宗:乃謂大乘終教,真如不改實德;說明如來藏具無量德,隨緣而起,真如之義不空。
相想俱絕宗:乃謂大乘頓教,能緣之心與所緣之境俱絕,此爲泯諸法相,絕心識之想,直入真性本體而論證。
圓明俱德宗:乃謂大乘圓教,圓滿明朗,法性妙德具足,無一法欠滅,一真法界,無盡無極;稱性圓明,衆德具足,事事無礙,主伴無盡。
八、法界叁觀--法界者,所觀之境;叁觀者,能觀之心。本宗法界叁觀,乃初祖杜順大師依華嚴經而立,茲分別條述于後:
真空觀:真是非虛妄的念慮,空是無質礙的色相;窮盡法界諸事相,無有一自爾的別性,皆歸于平等空性;但不是頑無的空,而是真如之理性,超然而離諸相;基于肉眼所見之森羅萬象,皆是妄情偏計,猶若空中之花,其性無實。如是,廓然無相,空色無礙,泯滅知解,心境俱融;即是真空妙有,妄情之觀,屬于四法界中之理法界。
理事無礙觀:理是性靜明體,事是形相分限,爲顯實空,泯情所見之事相,以立真如之空性;但此真如,不是凝固無爲之頑體,乃具不變隨緣兩種意義,雖以不變,常往無作,然爲隨緣,變造一切諸法。是以,肉眼所見之森羅萬象,皆是真如之隨緣;因此,隨緣之萬象即是真如;猶若水與波,波即水,或謂色與空,空即色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觀廣大之理,鹹歸一塵,也就是了塵之色,通達法界,融萬象之虛,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徹,圓融無礙,是爲理事無礙觀,乃四法界之理事無礙法界。
周遍含容觀:周遍是爲無所不在,含容是爲無法不攝;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是爲真如之隨緣性起,而所起,不是分取真如之性,性是一昧平等者,不可分取,縱任一微塵,悉真如之全體,完備了理之一一事相;像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諸法界而重重無盡;也就是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隨理一一可融;所以,一多無礙,大小含容,互攝互融,隱現自在,是爲周遍含容觀,乃四法界之事事無礙法界。
第八節 密學派
一、緣起--本宗以秘密真言爲宗,又稱作密教,即所謂秘密之教法;以大日(毗盧遮那)如來爲教主,由金剛薩埵親受灌頂(四皈依法)與開頂(傳授曼陀羅法),而承受大日如來之秘密(…
《佛法哲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