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行教授 第六節 金剛乘心意練習——本尊莊嚴密咒敬授之最勝心意練習

  第六節金剛乘心意練習——本尊莊嚴密咒敬授之最勝心意練習

  南無咕汝爹哇打堅尼吽

  (敬禮上師本尊空行圓滿)

  蓮華生大師已于生圓次第成就,得本覺顯現之灌頂。得住于大手印身契之成就。于顯現界中,遊戲于整個諸有及現相中。爲現國王、王子及未來世有情利樂故,乃授與卡珍公主·磋嘉媽,如下教法,名爲密咒教授之最勝心意練習。

  磋嘉媽白言:嗳媽呵(奇異哉),大師!吾欲請求本尊與莊嚴修習之口授。以無有不依本尊得成就者故,乃應修如何本尊?

  師雲:修本尊與其莊嚴之法者有二:對下根之次第觀想及對上根之無二身觀修。

  甲一對下根者

  下根者當修如寶之覺心,即菩提心。首汝行者,無論何處,以秘密甘露或瓶水洗手、口、面等,于適意座以圓滿或半跏趺而坐。

  次當顧視爲苦及苦因纏縛之叁界衆生。首發菩提心,以度披出輪回故,當修本尊身!次發憫一切衆生之悲心,欲其離苦之關切,及要使其得樂之喜悅,並無執,欲其不離于樂。

  嗣後,誦嗡、阿、吽叁字,建立自爲本尊之佛慢,並觀本尊心間蓮日月上之種子字。

  再觀種子字放光,召請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並一切上師、本尊、空行降臨面前虛空。向之頂禮供養,忏侮罪障、隨喜功德、皈依叁寶、請轉*輪、請勿入滅、生起覺心、回向功德之源(漢譯者按:依原文次序譯出)。遣送諸上師等或融入自身,兩者皆可。此等均爲積集資糧之次第。

  于此之後,以積集智慧資糧故,從心間種子字放光,將自身轉成光蘊。並放光向十方,將情器亦轉成光蘊。此光遂得十方一切佛菩薩加持。

  光反入時,器世間化光融入情世間,再融入自身,而自身之光融化,猶如鏡上水氣之消。此即融入蓮座、日月、再入于種子字。種子字再次第融入新月(漢譯者按:指種子上之“)”)及那打。那打之光爲心之本性,其量爲發端之百分一。如此數數觀想。

  當觀想漸失時,誦觀空咒等,及後出定。

  如是圓滿二資糧即成就二身爲果。

  于空性中,觀自心性乃以本尊種子字之形式顯現。又或觀想種子字,轉成表義莊嚴。由此變化,生起所修本尊之整個頭、及莊嚴等,而種子字,則置于心間蓮日月上。

  由此放出叁光召請一切善逝、上師、本尊天及空行從十方來至面前虛空中。獻以五妙供。召智慧尊降臨安住。

  觀想善逝及部主于頂上灌頂。及後遣送。

  再觀想頂喉心叁處日輪上之叁種子等,以爲身、語、意之勝住。專一觀修本尊。

  若觀想至疲累時,即作唪誦。

  一、耳語金剛誦者,乃只令衣領聽之。

  二、具韻金剛誦者,乃依大成就修法時之韻律而作唪誦。

  叁、秘密金剛誦者,乃于意中唪誦。

  四、如輪之誦者,乃觀想從口出、入于臍而融入心中。

  五、如鬘誦者,乃轉動心間種子字周圍之咒鬘,專一觀想各咒字。

  六、集中語之唪誦者,乃將心集中于所誦咒之聲。

  乙一間隙修法

  磋嘉媽白大師言:修本尊法間,應如何作?

  大師言:若不能唪誦,則供多瑪及于搖鈴後作贊頌。遣送智慧尊後,住于常人思維中。

  若汝行者,欲獻成就之供養,于面前置一圖畫、佛像或經卷,並以花染之香水獻曼達。一刹那間,生起本尊佛慢,並由心中種子字放光。召請住于十方之一切法身及色身。請法身住于法器及經卷、色身則住于湯嘉及佛像。

  觀想住于十方之諸佛菩薩、上師、本尊、空行等不可思議海會,住于面前。向之獻供,並作七種清淨法。

  于此之時,向本尊獻食子。向護法則獻水食供,做渣渣、泥像,或作其他修法。

  若欲讀一切善逝之語,觀想一刹那間,舌變成空性,由此生一吽字,再由之生出一獨股杵。觀想言語由種子字經杵而出。無數之汝身,充滿大千世界,各各于口中具杵。再觀此語言爲一切衆生所聞,並于輪回中解脫。此爲誦經之儀軌。

  此等爲常修中,間隙所修之法。

  乙二結印生起次第

  磋嘉媽白大師言:雲何以圓滿次第承接生起次第?

  大師答雲:若欲修習圓滿次第者,自觀想成本尊後,遣送智慧尊。將叁昧耶尊融入光明,轉成本尊種子字成一“吽”字。吽字漸收成那打。那打漸小,而成明空性。于此境界中,住于“萬有之當體”中,空、無分別了知、非有非空。又或數數思維上師所授圓滿次第之口耳教授。

  若汝行者如是修習,每日叁或四課,則汝可于即身,或無用再生于中有處,住于大瑜伽,得本尊大手印身。縱生起次第之力未全具,于再生時,住于大瑜伽境界,無疑成就大圓滿之持明位。

  此等均爲對下根者之漸修法。

  甲二對上根者

  磋嘉媽白大師言:具上根者又如何修持?

  大師答言:若具上根者觀想本尊,已無須次第行之。只須誦一心咒,一偈甚或動念思維本尊,即能確實觀成,當下即成及自成者,如泡沫出水。此乃從法界中召請本尊。

  自成本尊爲空,見本尊無自性爲智。空智無分。

  世俗谛爲無間現成本尊,勝義爲了知本尊自性,以無有故空,故世俗與勝義無分。

  本尊現爲父佛爲方便,現爲母佛爲智慧。故方便與智慧無分。

  本尊現爲相者乃大樂,無自性爲空,故空樂無分。

  本尊現爲相者爲覺,其相無自性爲空。故空覺無分。

  本尊現爲相者爲明,其無自性爲空。故空明無分。

  如是自觀成本尊,身既可見而又無自性,故超老死。語爲不斷或心咒無斷。意超生死故爲法性續。

  每日四相——行、住、坐、臥——均不離本尊,此爲具上根者之道。此爲極難而爲過往世專修者之所修。

  乙一觀想次第

  磋嘉媽白大師言:敬請開示觀想本尊者如何令本尊常存心中?

  大師答言:首爲觀本尊之口訣,無論觀對生或自生本尊,得上師口授後,上師當賜汝弟子加持及護蔭免受魔障。

  次安坐適意,置一精製本尊畫像于面前,稍坐令無余念,遂由足至首觀察至細。再觀全貌。間作小息暫不想畫像令己松弛。如是屢屢觀看整日。

  該晚作整夜眠,晝起再看,于晚間不作本尊觀想,而住于無念中。

  嗣後,縱不觀想,本尊亦堅住心中。若不能,觀像、閉眼及觀想面前之像。盡自然觀起本尊之時間而坐。若觀想變蒙或不清,觀察畫像後再作觀想,令其堅住。斷諸妄念而坐。

  若如是修持,即有五種覺受:動之覺受、成就覺受、串習之覺受、堅定覺受與圓滿之覺受。

  一、若一時心未能定,即有無數思想、意念與回憶,此爲動之覺受。經此漸能馭心,此覺受如懸崖瀉下之瀑布。

  二、後稍作本尊觀想,全形相與顯色同時堅住于心,此爲成就覺受,猶如小潭。

  叁、再者,無論遠近,觀察均甚清楚,而于一坐中六分一時清楚住于心間無有粗想,則爲串習之覺受,如河之流。

  四、次,無有念動,能整坐觀想,此爲堅定覺受猶如須彌。

  五、再次,若能終日,或再多不失本尊之手足,甚至身毛之堅固觀想,而無妄念,此爲圓滿之覺受。

  行者修之,直至諸覺受!

  若久坐而觀想本尊含糊,身不調順。人感厭倦,而無法繼續觀修,此時妄念更多,故當稍歇,再作觀修。

  直至能觀想清楚,勿于夜間觀修。總言之,作短坐之觀修爲至要。于有陽光,天晴或有油燈時觀。莫于剛醒或疲累時觀。

  晚間,作整夜眠而于翌日作八短坐觀修。

  觀修時,若率然起坐,則集中力失,故應漸修。

  若于修時能觀想清楚,可于夜間、黃昏或清晨修之。

  總言之,勿令厭倦,觀想時集中意念,令串習性穩定增長,並觀想本尊之整個形相。

  乙二延長觀想

  磋嘉媽白大師言:觀成本尊當持多久?

  大師答雲:當獲明相,及如上稍有穩定時,持之時限可作延長,一般而言,唪誦所占時間最多,然唪誦之時未至,一座之長短,則按能住于觀想之時間。

  于每坐之內測量,出入息之相間爲至要。若以外測量,時與座數爲至要。

  以坐數而言,可保持每日每夜四坐,每坐愈長愈好。度量坐數之作用在于不壞自身調節,能有和諧之修習,易于集中,及能作長時間觀想。

  至于記數,勿以聲數之,當用心中數珠。如是,漸增數量;令休息與觀想相間而行。

  若說以影記數,將晝夜分成十六或八坐,每隔二日影作修。余作休息。簡言之,修八坐短坐,而間八以休息。

  穩定後,每日修兩短坐漸作延長。漸次即能作整日修、晝夜修、半月、整月等。

  簡言之,無論修法如何穩固,勿令疲累,等間行之,任運延長,安住無想不動明空中。

  此爲延長本尊觀想之口訣。

  乙叁清除過患

  磋嘉媽白大師言:于觀想太專時,于形態上之過患當如何清除?

  大師言:若欲清除形態上之過患,其中有二:認知過患及除治之。

  又于認知而言亦有二:共與不共。

  共過患有忘失、懈怠、憂慮、昏沈、掉舉、太緊與太松。

  一、忘失觀想者,爲觀修時散亂。

  二、懈怠者,爲懶散而想:“稍後再修”。

  叁、憂慮者,爲恐觀想不成,反成妄念。

  四、昏沈者,乃因外境,因緣,或自然而得之昏沈。

  五、掉舉者,乃由外境或特有行爲故,而生之者。

  六、太緊者,觀想已得,然仍不滿足故,再加功觀想。

  七、太松者,觀想漸失,亦無動于衷。

  于觀想本尊之時有以下十二種不共過患:霧與雲、上下顛倒、形態變、數量變、坐式變、身顯色變、只見顯色、只見形態、靠邊坐、漸失。

  今開示除治過患之法。對七共過患,當以八種用功以除之。

  對忘失用系心。以信、決定及精進對治懈怠。以正念作憂慮之藥。以對治昏沈故,生起熱切、沐浴或經行。于掉舉時,生起厭離輪回,以繩系心于執持,縛于觀想之樹。簡言之,對昏沈與散亂,用警覺爲守護。以平和對欲用功過緊。若過松時,以精進觀想。

  對于對治本尊法之不共過患,觀看法像每一細節,若遇雲霧或含糊,觀無念空性後再修,以無念、觀法像,及觀想相間而修。

  此身比例、莊嚴、坐式、形態變動、觀想身爲物質、極巨且穩。想鴿能于鼻孔中進出,鳥、羊、鹿等于臂足…

《空行教授 第六節 金剛乘心意練習——本尊莊嚴密咒敬授之最勝心意練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