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遊玩,想其如佛像般穩固。
若數量變,集中觀想一至二尊。若只現顯色,觀其形態。若其色按自身血、膽等熱而變紅、變黃,當作休息。若其相漸次消失,集中清楚觀面及手。至于不完整之過患,逼真觀想整個身相,包括莊嚴及表征。
簡言之,不壞此等過患生起疲累而修,嗣後,觀無念空性,及後,觀看及集中本尊身相。
此爲清除觀想本尊時諸過患之口授。
乙四以本尊作鍛鏈
磋嘉媽白大師言:若以本尊作鍛鏈,應如何爲之?
大師告言:以本尊作鍛鏈之口授者,乃以無念觀修直至遠離上述過患。以無念及本尊觀想,相間而修。若能清除過患,觀想本尊,可離無念而專觀本尊。
今以本尊鍛鏈者,若能無過患觀本尊,觀其站直、坐臥或俯臥、于平原或山峰、或近或遠,于石中或水底。以隨欲觀本尊于何處而鍛鏈。
乙五與本尊融合
磋嘉媽白大師言:若與本尊融合,當如何行之?
大師告言:以本尊作鍛鏈已,並串習之,將之融入自身。或作單尊、或作刹土壇城之觀想。以與本尊連系至勝義故,本尊乃由自身之意觀想而出並住。汝心之與八識,乃成身相及本尊之智。以勝義言,其爲覺性之心,大本生智慧、果之自性,本尊不由他處生。縱示何相,以無自性故,成無二相。成本尊身乃離執著,以其金剛身、語、意乃以無自性而顯現故也。
縱汝心現成本尊,其本無自性。以無法度量或作如是如是之表示,故其爲法身。
汝行者,以于此義修習故,當守此法之六叁昧耶。勿斷授汝口訣上師之信心。作有益叁摩地而離無益者。勿令專注被世務荒廢。保任直至圓滿勿棄本尊,密守汝修之本尊勿作棄一本尊以受另一本尊之思維。任一所修之本尊平等,以觀一切佛故,若非知有本性無自觀修諸佛。即使本尊之觀想亦爲思維之一,除此以外,無有成就或觀想之處。佛菩薩乃含于汝之本尊中。又或觀多個本尊,仍爲自心之展現。若觀單尊,亦爲自心顯現。
此爲與本尊融合及連于勝義之口授。
乙六成就本尊之法
磋嘉媽白化身大師雲:若欲以本尊爲道而成就之,當如何爲之?
大師答曰:成就本尊之法,先于面前觀成本尊,再觀自生以鞏固觀想。于此之時,應停諸念誦。
今將修本尊之時,布置成就壇城及供品。于面前放諸法物,稍作休息後,坐于適意座中。
召請上師及本尊與眷屬,頂禮、獻供、贊頌、及作八支。令本尊化光融入自身,如同自成本尊之法。爲關房結界並清淨供品。
以叁叁摩地等,觀想壇城及本尊。作勝住及灌頂。召請及融入智尊及皈依、獻供、贊頌等。
再次觀想智尊于面前,與自身分開,而作念誦。念誦圓滿,作贊頌。
將與已分開之本尊,再次融入自身,住于本尊慢而睡。
明早起來即成本尊而作念誦,並如前修儀軌。
清淨飲食並以之作會供。
以此法,無論以單尊或眷屬壇城作鍛鏈,均能成就之。
此爲成就本尊之口授。
乙七成就之相
磋嘉媽白大師言:成就本尊之時,何種成就之示相當現?
大師告言:示相有四:相、夢兆、示現及實相。
相有四:煙、焰、螢火及無雲晴天,此爲境界進境之例證。
五種夢兆如下:見佛與菩薩與己別,見佛與己無二,見己爲本尊無前後,見一切佛菩薩向己敬禮及供養及夢見一切佛傳授開示甚深法。
再者,屢夢一己赤身爲清除習氣之相。夢攀梯升天,爲入道之相。夢見騎獅象爲登地之相。夢見神祗微笑,爲得授記之相。
縱得此等殊勝之夢,亦無須興奮。
有修持中之外、內、密示現。
一、修法中之示現:見物質如細物、種子字、意表、細身相等,或粗念如火、水等五色球體等。
二、內示相者爲觀本尊時察內外息之動,身浮如棉,及離老壞等。
叁、密示相者,乃修本尊時見其爲幻尊,智慧本自存在,對一切人慈悲平等,一切覺受爲智所照現。
實相者乃指外內相。外相如見光、見本尊法相等、巨響或香味,油燈自燃,顱器飄浮及輕安等。內相則爲悲心擴大,執著消除,脫離偏見,具清淨叁昧耶,敬愛上師佛故,不懼輪回與不受魔羅所迫。
若此等示現生時,勿作興奮,繼續精進。
此爲修本尊時所現諸示相。
乙八修習之果
磋嘉媽雲:修本尊有何功德?
大師言:修習本尊之功德爲清淨障礙及積集資糧。
以觀本尊令思量靜止故,能清淨業力之障礙,擾人之情緒及輪回之處。
以積聚資糧言,共分五果:道果,即四持明位,及最勝果。
持明果有二重:功德與聖量。功德爲六通與四神力。聖量爲四持明位,即成熟位、持命力位、大手印位及自生位。
最勝果爲觀本尊時變成柔順,縱功德與智力不多,必成圓滿佛位。
乙九五道之配合
磋嘉媽白大師言:以般若乘言,必須以道作次第。如何能將修本尊壇城,配合五道,直至圓滿?
大師答言:修本尊壇城者有四面:資糧這、見道、修道、加行道。
此四次第可配以行果四相:行爲資糧道,行圓滿爲見道,果(成就本尊——漢譯者按)爲修道,大成就則爲加行道。
丙一資糧道
資糧道有四。修當體爲暖之勝定,修微妙觀想,及單尊爲頂,修全部顯現及詳細身相爲忍,修無礙聚集爲世第一法。
一、以當體正定,決定一切爲汝心所造,于無生本心中修無念。修之至悟。
此勝定爲無生空性之自性展現,即修此認識,了然悟空有不二。猶如空中爲光所照,所現明明了了,卻于明下中無有分別。
若修至調順後悟于此,即已越大小諸乘之界限,當顯現成就暖之十一相。
·蟲不于身上生。
·內外染汙清淨。
·離四大諸病。
·得身安樂。
·調伏自妄念。
·離諸食物,光彩容煥不衰。
·欲念不興。
·離五欲。
·趨小乘見與行,習氣盡。
·八風不動。
·能忍甚深法。
此爲十一不退轉之相。
二、于頂中修微妙觀想及單尊者爲專注此微妙正定及單尊直至于叁界中廣現。
專注于頂位之相,爲內外欲不對外物生,而不爲外五大所害。此爲心與外像融合之相。
叁、于忍位修詳細身相之瑜伽者,乃以叁部、五部或任何數佛部鍛鏈寂忿諸尊。
修持娴熟後,能于當下正定中放光,及本覺能觀想乃至千佛之壇城,爲圓滿之相。
得忍位及能顯諸像之力調柔之相,爲能轉沙成金,變水爲幹地,炭中生芽及能控製一切所感之物,此爲駕禦自心之表相也。
四、于無礙道中成就聚集爲世第一法者乃修法界大樂之義。若已觀想穩定,可續觀五種莊嚴,並于吉時修儀軌等。
若此等專注力強,得身命之持明位,並能于六、十二、或十六月內得佛部之總持。身命力如同日月,可于一時將壽命延至百年。
若專注力弱,則得成熟之持明位。棄此身時,于中有中得本尊圓滿身,此爲生起次第堅定之果。
丙二見道
今當解說行圓滿之見道。覺此身爲幻化身後,染汙已盡,得出生死身命不變之持明位,不留形之後,得五智四神力後,覺勝義之本質,縱于叁大阿僧祗劫中顯現爲無數相,于見道中現神力,及作利生事業,于種種諸行中無染著,並于化身處得親傳。並離道之退轉。
丙叁修與加行道
今述成就作爲修道。修道者得虹身大手印位後,將勝義引爲實行也。
縱于修法時,汝心與諸佛之心無別,仍須于下座後求保任,故意住于定中也。然今住于不動專注中,此爲大手印之持明位,且于阿的瑜伽不動之覺受。于此境中不動作顯現與幻作,以利樂有情。于意或表示中,即能從報身處得教授。
若大成就之加行道,自生之持明位,汝之功德庶幾與佛之無上功德同也,然此定境能否增益,仍有別也。自生之持明位即能即時增強矣。
聚衆開示,得加行位,金剛正定,以無勤神力利益衆生。此爲智慧現爲諸行,親見法身,得其教法及加持,清淨邊見之微細障礙。
此爲得行果四相、五道、四持明位之漸道。
乙十頓超
磋嘉媽白大師言:宣說密咒捷道,可否頓超諸道者?
大師答言:亦有頓超諸道者。有等可同時經資糧道、見道、修道而達加行道。無用拾級而上,有等人可由見道得究竟,于修道得佛位,亦有漸次至終得佛果者。衆生以其根器與專注力作如是分。
此四種人分修四種法,不計來生再趣入佛道之事。蓋果位密咒乘者能于即生離輪回過患,無須再世,便得叁摩地位,本自成就之身也。
以得無分地並于一期得法身故,上根者得修法身之道,串習之,並以當體爲道。
以得無上智地,並得大樂身故,具悲者得修大樂之道,串習之,並以大樂爲道。
以得大聚集輪地,並得化身故,具忿者得修超升之道,並串習之,此等人以本尊爲道。
如是,清淨叁身之界,串習而得叁地,此等果均于汝心,決定佛果,非在余處。
此爲頓超諸階之道,具無上功德。
乙十一身與智
磋嘉媽白大師言:雲何得密咒果,五身與五智?
大師告言:如上諸根者,以上述四法爲道,得最勝果,自生五身,與五智之果也。
法界體性智者,爲一切諸佛之相,汝內在之本性、無構造者,本然無修自性,無整、無生、本來清淨、不生不滅。
大圓鏡智者,縱法界離諸實物,其本性自明,萬法如鏡中顯現,以無自性故,于明念而得明明了了。
平等性智者,法界爲無有間斷自生覺性,而此覺智,乃無構造者。諸覺受爲無生、無二、爲大平等。
妙觀察智者,仍住于無二平等中,萬法總別之相,無混雜與全體,無明習氣已棄,而遍滿之智生起,無有迷念。
成所作智者,乃如上寂而常照。此無分之智乃自生,保任二利之圓滿。
此五智乃汝覺性中,不斷別別而生,然皆不離法界之根本智者。其根本者,爲本然俱有之法界體性智,叁時中,行者無有稍離也。
左爲五身之生也。
法身爲無整治之本性,甚深自然,不生不滅,而無構造者。
報身爲覺性中自生智之受用,以諸身與智,藏于汝心故也。
化身爲智慧所生之大悲,遍然顯現。
大樂身爲覺心之無生大樂。
自性身爲前四身無分,爲自覺心之自性故也。
以五身及五智乃自生故,各爲一切佛之身。行者于道中次第觀此五智爲自心之本性,當行者離此色身時,以無得得五身五智,以超乎諸念而念之。
左爲于佛位,利有情之宣示。一日于衆水中反映背後,仍爲一日。同理,真實圓覺者之法身,不離本性之平等,幻然顯現,或爲報身或爲化身,對應等空有情之根器。于利樂衆生之同時,法身仍爲無念也。
如日不知利于衆生,二身亦無利有情諸行之分別。利生乃由敬信力故。
大師告言:磋嘉,末世中五百年後,密咒者多,只能說而不修其義。他們把密咒道,變爲咒術,濫用叁昧耶物,于空洞儀式中。他們于市集中建茅蓬。宣稱修雙運,而實質沈迷世欲。宣稱修度脫,實沈于嗔怒。好壞混淆,他們將口訣作交易,甚至由師售與弟子。他們將密咒作爲投機,懷政治動機,及自私野心而修。
于此末世,密咒將由語言所障。密咒加持力,因不明其義而消失。故得成就者少,密咒接近消滅。以來世宿業具器者故,當將此語傳承記下,及寶藏之。
于也巴之高峭洞中,于猴年末秋月廿二日,余、磋嘉母,記下此口授寶鬘、密咒心意練習,並藏之若寶。當遇宿業具器者時,願此等語授清淨其智慧之障礙,而願其得持明位。
寶之印、密之印、深之印、托付之印。
《空行教授 第六節 金剛乘心意練習——本尊莊嚴密咒敬授之最勝心意練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