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節課

  

第五十節課

  

思考題

  204、華智仁波切說,糌粑的背後會殺許多蟲,吃糌粑就如同在吃蟲。對于這句話,你怎麼理解?這樣說有什麼必要?

  205、既然行住坐臥皆離不開行苦,一切都成了造罪業的因,那我們是不是要不吃不喝、什麼都不能做?請說明理由。

  206、人類具體有哪些生苦?你覺得這些描寫得真實嗎?你對此有何體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繼續講叁根本苦中的行苦。

  這裏講了,我們所吃的食物、所喝的茶,背後都隱藏著各種罪過。但這樣說,並不是讓你不能喝茶、不能吃糌粑、不能吃米飯,真正的修行人必須餓死。藏地的措智讓珠等大德,也講過清淨食物的諸多功德,因此享用飲食並不過分,關鍵是要明白:這些飲食的背後,還有許多不爲人知的惡業。

  自古以來,大德們對清淨食物有很多贊歎。就拿茶葉來說,阿底峽尊者來藏地時對它贊不絕口,說喝茶可強身健體、神智清醒、遣除疲勞和睡眠、生起善心,尤其是來自漢地的茶,跟天人的甘露沒什麼差別,是供養叁寶的極好供物。據曆史記載,尊者還將茶葉當成最好的禮物,寄給印度的高僧和友人。同樣,在漢傳佛教中,許多大德也極爲推崇茶文化,並將其與禅宗結合起來。由此,茶葉的殊勝可見一斑。

  盡管茶葉背後有一些過患,正如前文所說,種植時會殺害蟲類、銷售時會說妄語等,但我們作爲享用者,相續中若沒有這種發心,過失應該不會太大。比如,一個人在喝茶時,並沒有殺蟲的意樂,也沒有殺蟲的行爲,最終沒有親自去斷絕蟲的命根,那麼按照佛經的觀點,他不會有殺生的罪業。

  任何經典中都沒有說,你做一件事情時,如果間接導致了衆生被殺,就要承擔殺生的所有罪過。雖然每個人的日常行爲中,不知不覺會牽涉許多惡業,但只要你來到這個世界,就難免如此,想完全清淨也是不現實的。以前宣化上人說過,凡夫人走路會踩死蟲蟻,而只有阿羅漢等聖者,行走時腳不沾地,離地總有叁公分那麼高,這樣才不會把蟲踩死。

  因此,在這個世間上,不摻雜一點罪業的飲食,哪裏都找不到。然盡管如此,大家也不要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所有事物,而應關心它背後的一切,爲那些相關的衆生多作回向。比如,你每天早上起來應該想:“我今天所享用的飲食、衣服,或者所接觸的任何事物,如果與哪一個衆生有緣,但願他的相續獲得利益。”這樣以菩提心攝持,自己的一切行住坐臥,全都成了功德,于菩提道有利,這對修行人而言至關重要。

  下面就藏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糌粑,華智仁波切再作一番剖析,以闡明行苦的道理:

  糌粑,是青稞炒熟之後再磨成的粉,爲藏族人數千年來的主食,就像漢地的面食、米飯一樣。青稞一般生長在海拔3200米至3800米之間,3200米以下或3800米以上,都不會生長——我們學院就是3800米以上,壇城剛好是4000米,所以這裏基本不長青稞,即使有人種一點,也長得不飽滿。

  曆代許多高僧大德,對糌粑的贊歎非常多。譬如,金厄瓦格西說過:“修行人唯一不可缺少的殊勝食物,就是糌粑。”有人曾問一位著名的醫生:“世上能治療百病的靈丹妙藥是什麼?”他回答:“是糌粑。”有些大德也贊歎道:“食用糌粑,可祛除身體裏的風寒,增長智慧。”而且曆史中記載,糌粑是觀音菩薩特意加持並賜給藏地的食物,誰若食用,相續中就能生起大悲心。

  在藏地,從沒有聽說誰因吃糌粑中毒了,或者醫生不讓病人吃糌粑。一個人即使病得再厲害,其他食物都無法下咽(如患了食道癌),糌粑還是可以食用。甚至有些專家發現,糌粑對人體健康、壽命延長,有不共的功效。最近有學者研究後宣稱:“在一百萬人當中,能活到一百歲的,只占百分之六點幾。但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百歲老人卻非常之多,他們延年益壽的主要原因,與常吃青稞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與肉類、魚類相比,糌粑絕對稱得上是“清淨食物”。但此處爲了闡明行苦的道理,華智仁波切告訴我們:糌粑的背後也有很多罪業。

  他是怎麼講的呢?糌粑的來源是青稞,青稞在最初耕耘時,地上所有的蟲被活活埋到地下,地下所有的蟲又被翻至地面上,耕牛不論走到哪裏,隨之而來的烏鴉、鳥雀,都會跟在後面不停啄食著小蟲。當灌溉田地時,水裏的含生會幹涸而死,旱地上的含生則溺水而亡。到播種、收割、舂磨等時,所殺的含生也不可勝數。想到這些,我們吃糌粑就如同在吃蟲蠅粉末一樣。

  或許有人認爲:“既然吃糌粑如同吃蟲,那吃素和吃葷就沒什麼分別了。”這種想法不合理。此處所說的“一樣”,是讓我們認識到糌粑的背後有許多罪業,並不是說吃一碗糌粑和吃一碗蟲真的完全相同。措智仁波切也講過:“吃蟲跟吃糌粑有很大區別。吃了糌粑以後,可令修行人身體健康、長久住世,行持許多善法。而他身體好的話,體內兩萬一千條蟲也會健康,不會死去。雖說種植青稞時難免會殺生,但這些衆生即使沒有被殺,到了秋冬季也會凍死。所以,只要不是故意殺蟲,過失不會有那麼大。”當然小的過失還是會有,所以,大家平時享用食物時,應回向與之相關的所有衆生離苦得樂,這樣的話,功德會遠遠勝于過失。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看看功大還是過大。倘若盲目地認爲不能吃糌粑、不能喝茶、不能吃酥油,一直等著餓死,那過失會更大。佛陀在任何經中都沒有說,所有修行人一定要等死。華智仁波切之所以講食物的過失,也主要是爲了提醒我們:修行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否則,到時候會償還很多債務。

  我曾看過漢地寺院的一個偈頌:“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不勤辦道,披毛戴角還。”這跟藏地有些大德的說法不謀而合。施主所供養的任何財物,我們在修道過程中,都應隨時念經回向,不要認爲可有可無,對施主的供養一點也不珍惜。在過去,藏漢兩地的高僧大德特別惜福,注意珍惜糧食,對供養隨時作回向,否則,今生肆無忌憚地享用施主的財物,來世很可能要當牛做馬,用自己的身體去償還。

  所以,這些因果觀念,大家一定要學習。通過學習,對不同的觀點認識之後,再去分析各個教言的究竟密意在哪裏,這樣一來,你的行持就不會偏墮。否則,一聽到糌粑、茶葉的過失,就從此不吃不喝,什麼都不敢做,這也沒有必要。因此,行持善法的時候,大家先要了解大德們的不同意趣,只有這樣,才能懂得諸佛菩薩的密意何在。

  又有人想:“既然糌粑、茶葉都有過失,那被稱爲叁白叁甜[1]的酥油、牛奶等,應該是無罪清淨的食物吧?”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爲了獲得這些東西,大多數小羊羔和牛犢都會被殺,即使是未被殺的,也很難吃到一口甘甜的母乳。主人用繩子將它們拴在樁子上,行走時兩個牛犢互相連在一起,吃一口奶的權利也被剝奪了,而主人則從牛奶中提煉出酥油。(藏地大德對酥油的功德也講得特別多,但今天不講了。因爲最近酥油賣得比較貴,若講得太多了,你們想買又沒錢,可能會有點傷心!)

  本來,母親身體的精華,是孩子生命的源泉,但牛奶被奪走以後,牛犢會處于不死不活的地步——這些道理,當過牧民的人完全明白,而生長在漢地的道友,不一定特別清楚。其實在藏地有些地方,人們的行爲極其惡劣,小牛剛生下來就被殺掉,如此主人在整個夏天中,就可以不斷地取用牛奶。有些牛犢即使沒被殺,也喝不到一口母親的乳汁,這種遭遇,與人類的境況對比,真的相當可憐。而只有極少數信仰因果的牧民,在得到牛奶的同時不會傷害小牛,做任何事都能掌握分寸,這樣他們生活上也沒有太大罪過。就像漢地的一些農民,從來不去偷盜,也不故意殺生,完全靠自己的勤勞種莊稼,那他所享用的糧食,可以說是無罪的。就算有一些罪業,只要念些心咒作回向,即可得以清淨。

  下面講母牛:雖是體魄健壯的母牛,但因主人日日抽取其精華,到了春季時,因綠草還沒有長出,冬天的幹草也吃完了,身體得不到食物的補充,此時它們從臥處爬也爬不起來,已是精疲力盡、奄奄一息。所以,牦牛的“金融危機”是在春天,這時候牛都比較瘦,尤其是一旦下大雪,地上的草全被覆蓋住了,很多母牛和小牛會因此而餓死。即便僥幸活了下來,也是幹癟羸弱、四肢萎縮、步履艱難、瀕臨死亡,成了拔炒棍頭一樣。

  “拔炒棍頭”,是炒青稞時在鍋內翻撥的木棍,棍頭上還捆了一點東西。春天的小牛特別瘦,似乎輕飄飄的,牧民們一看就會說:“它像拔炒棍頭一樣,可能熬不過今年春天。”這是藏地對牲口瘦弱的一種比喻,你們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以前我在讀中學時,課本裏有好多漢地的比喻。當時漢語老師是漢族人,他上課時一個人講得很起勁,可是我們怎麼也聽不懂,雖見他在那兒拼命地表演,但心裏一點影象都顯不出來,這就是傳統習慣不同所致吧。聽說過去格魯派一些格西講《前行》時,也覺得有些比喻比較難懂,怎麼樣都想不出來。像這個“撥炒棍頭”,我以前就做過,因爲是牧民家的孩子,從小就會打酥油、炒青稞,家裏的活兒都會幹,現在若給我一塊布和一個木棍,我也能馬上做得出來。

  總之,現在認爲幸福的所有事物,包括口中吃的、身上穿的,一切財物、食品、受用,都唯一是通過造罪業才得來的。且不說無惡不作的有些行爲,就算是看似清淨的生活,阿羅漢等聖者去觀察時,也直接、間接與罪業有密切關系。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曾用神通看一杯…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