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夜(2:00am~6:00am):修禪
晨朝(6:00am~10:00am):洗刷盥洗,打掃住處,外出乞食托缽
日中(10:00am~2:00pm):休息或修禪
日沒(2:00pm~6:00pm):修禪或為其他比丘、信眾說法
初夜(6:00pm~10:00pm):修禪
語和無諍:四眾弟子共住只是討論佛法、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要說愛語、柔軟語、正語、真實語、實義語,保持聖者的默然,沒有閒聊雜話。
意和同悅:四眾弟子來自四方,以戒定慧叁學調伏自心,雖然對經文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大家學佛的精神是一致的,都能心平氣和地相處。
佛告諸比丘過去世在雪山山麓有一大尼拘律樹,有叁親友;鵽、獼猴和象。它們互不尊重、不畏敬、不和合而住。它們想它們應恭敬尊重年長者,依彼教誡而住。於是鵽及獼猴問象你憶念過去事嗎?它說憶念小時腿跨過尼拘律樹,樹頂芽觸及它的腹。鵽及象問獼猴你憶念過去事嗎?它說憶念小時坐於地吃尼拘律樹頂芽。獼猴及象問鵽你憶念過去事嗎?它說憶念小時它啄一果,在空中大便,此尼拘律樹依此而生,所以它是最年長者。獼猴及象恭敬尊重鵽是年長者,叁親友持五戒,互相尊重、畏敬、和合而住。身壞命終生於善處天上。佛言畜生尚且互相尊重、畏敬、和合而住。何況於善說之法與律出家者?先受具足戒者,十人不得禮∶後受具足戒者,未受具足戒者,異住而非法說之年長者,女人,黃門,別住,受本日治者,受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受出罪者。應禮有叁∶先受具足戒者,異住而如法說之年長者,如來應供等正覺者。(《律藏》《小品》VI 6)
優波離(Upali)問僧諍和破僧之事,佛教示說∶
(1)僧諍,是僧團不和合,意見分為兩派,取籌,不同意人數在九人以下。
(2)僧諍亦破僧,是僧團不和合,意見分為兩派,取籌,不同意人數在九人或九人以上。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雖圖破僧但非破僧。
(3)破僧,有比丘,說非法為法,說法為非法,說非律為律,說律為非律,說非如來所說所言為如來所說所言,說如來所說所言為非如來所說所言,說非如來所常行法為如來所常行法,說如來所常行法為非如來所常行法,說非如來所製為如來所製,說如來所製為非如來所製,說無罪為罪,說罪為無罪,說輕罪為重罪,說重罪為輕罪,說有餘罪為無餘罪,說無餘罪為有餘罪,說粗罪為非粗罪,說非粗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誘惑而行不共布薩,行不共自恣,行不共僧伽羯磨。
(4)和合僧,有比丘,說非法為非法,說法為法,說非律為非律,說律為律,說非如來所說所言為非如來所說所言,說如來所說所言為如來所說所言,說非如來所常行法為非如來所常行法,說如來所常行法為如來所常行法,說非如來所製為非如來所製,說如來所製為如來所製,說無罪為無罪,說罪為罪,說輕罪為輕罪,說重罪為重罪,說有餘罪為有餘罪,說無餘罪為無餘罪,說粗罪為粗罪,說非粗罪為非粗罪。以此十八事,不誘惑,不行不共布薩,不行不共自恣,不行不共僧伽羯磨。(《律藏》《小品》VII 5)
《長阿含經》卷4:「佛告之曰: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須跋!今我法中有八聖道,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果,外道異眾無沙門果。」所以因為有佛,才有正法;因為有正法,才有沙門;因為有沙門,才有沙門果。
《南傳朝暮課誦本》:「於我無他皈依處,佛是我真皈依處,以此虔誠真實語,願在導師道成長。於我無他皈依處,法是我真皈依處,以此虔誠真實語,願在導師道成長。於我無他皈依處,僧是我真皈依處,以此虔誠真實語,願在導師道成長。」你還想要求什麼皈依呢?
4.聖戒成就
戒隨念(sīlānussati)──隨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實無毀、無穿、無汙點、無雜、自在、智者所贊、無所觸(不為愛與見所觸,亦不為人責難),令起於定。隨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與果定生起。
《雜阿含933經》裡佛對釋子摩訶男(Mahānama)言:「汝見如來,不見如來;見諸比丘,不見諸比丘;且汝常當勤修六法:何等為六?正信為本,戒、施、聞、空(舍)、慧以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訶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隨念,念如來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種念成就。彼聖弟子諸惡退減不增長,消滅不起。離塵垢,不增塵垢。舍離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緣自涅槃。」是故依正信、念戒、佈施、聞法、修慧與舍,配合十念的前六念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自證涅槃。前六法是實踐,後六法是隨念。
若我們從佛所製的戒來看,在家五戒中,殺、盜、邪淫、妄語、飲酒幾乎全是因為欲而產生。我們若對欲時時觀察思惟,必對佛為何製戒有所省思。佛若不製戒,但說出離欲界,我們若決心要脫離輪回,也會自然而然的,為了出離欲界,為了行為與思想的清淨而自己訂立戒條來遵守。
持戒波羅蜜是以思為主要因素,它還包括叁離(離身惡行,離語惡行,離邪見),無貪,無瞋,無癡,念,慧,精進,諸心與心所。戒的相是防護人的身語業,使導向善處;它的作用是防範;它的現起是身語意之清淨,當智者省察戒時,會知覺它是清淨叁業;它的因是慚(羞於作惡)與愧(懼怕作惡),聽法是戒的遠因。
若你不能明瞭殺生是壞事,是造惡業,那你只要想一想,若是你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你會恐懼而想要逃命,既然你本身這樣愛惜自身,那又怎麼能夠去傷害他人或別的眾生呢?在《南傳法句經》刀杖品裡佛言:「眾生畏刑罰,眾生皆畏死,以已推及人,不殺不教殺。眾生畏刑罰,眾生皆愛命,以已推及人,不殺不教殺。」其它如偷盜、邪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貪、瞋、癡等亦以同理來理解。
我們應注意不殺生的戒條,不要為了口腹之欲而去殺生,但佛方便允許持戒比丘吃叁淨肉;即可吃不眼見被殺的動物的肉、不耳聽被殺的動物的肉、及不疑為我而被殺的動物的肉。在《經集》小品第二經《葷腥經》裡佛說道:「世人不克製欲望,貪求美食,過混雜不凈的生活,信奉虛無,行為不正,思想頑迷;這才是葷腥而非肉食。」
不殺害生命,不擅自拿走他人未經許可的東西,不邪淫(除夫婦的正淫外),這叁戒是世間正業。出世間正業,是一個行者證悟涅槃時所做的身叁妙行(不殺,不盜,不淫),其餘身惡行也遠離並加以斷除,不行,不作,不去與境合,不去理會境所帶來的誘惑。
當一個人遠離和斷除妄語,惡口,兩舌和綺語時,這是世間正語。當證悟涅槃時,其道智使其只說正語而不說邪語,拒絕所有不正當無義利而有害的言語。而行口妙行,說法語,發言真實,用詞友善,充滿意義與利益,說話照顧人、時、與地,無言時保持神聖的沈默。這是出世間正語。
在家眾的邪命有販賣人口,軍火,殺生工具,沽酒,經營毒藥,毒品,嫖賭,看相,看命,看風水,使用蠱術等。若出家眾無理求取,貪欲無厭,並以種種技術咒說來維持生命,或非法求衣,非法求食,非法求得床座和其它用品,故弄玄虛,誦經征費,占蔔看相,查地理風水說吉凶等也是邪命。
一位行者念苦、集、滅、道諦後,觀自己所念,觀察諸行及其過患,欲求涅槃,以求心能速得解脫,會依正見正思惟而舍離邪命以求正命,這是世間的正命。出世間的正命是當一個行者證悟涅槃後,以其道智滅除邪命的惡不善法,而有出世間正命。
以上的叁種正語,正業和正命是屬於戒學的範圍。
當我們依持戒來清淨自己的身語業之後,自能離於貪和瞋,生起不顛倒的正見。是故佛說:「離於貪欲,不於他財他眾具(物品),作己有想,而生貪著。離於瞋恚,不作是念,撾打縛殺,為作眾難。正見成就,不顛倒見,有施,有說報,有福。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世阿羅漢于此世他世,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1039經》。)
因此持戒的作用是讓出家眾持守禁戒,因持戒而培育起正念;因為正念故能時時刻刻捨棄惡不善法,培育諸善根,生起善力,解除煩惱結縛;因為善根之力而能善於觀察身口意諸行的真相;令未度者得度,自度度他,以及令佛法久住。
關於持戒的功德佛在《長阿含經》(卷二)裡說道: 「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叁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叁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在《沙門果經》裡佛說:「具足此聖戒蘊、聖諸根之防護、聖正念正智、望之滿足,選住空閒處、樹下、山嶽、峽谷、岩窟、藪林、露地、塚間、槁堆。彼乞食而歸,食已而結跏趺坐、端身安住,現起深正念。彼對世間,捨棄貪欲、無貪欲心而住,由離貪欲令心淨化。捨棄害心及嗔恚,不害心而住,利益慈湣一切生物有類,由離害心及嗔恚令心淨化。捨棄惛沈及睡眠,脫離惛沈、睡眠而住,光明想而正念正智,由離惛沈、睡眠令心淨化。捨棄掉舉及惡作,心輕而住,內心寂靜,由離掉舉、惡作令心淨化。捨棄疑,脫離疑而住,於淨法無有疑,由離疑令心淨化。」
在《律藏》的《附隨》(12.2)裡佛說:「戒是為了防護,防護是為了免於後悔,免於後悔是為了喜悅,喜悅是為了輕安,輕安是為了心靜,心靜是為了心樂,心樂是為了心定,心定是為了正知見,正知見是為了厭離,厭離是為了不愛染,不愛染是為了解脫,解脫是為了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是為了完全無取無系縛。」「以何者為達業滅盡之道?此乃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者稱為達業滅盡之道。」([相應部]第五新舊品)要達到業滅盡之道,那即是苦的滅盡之道,這只有八支聖道。依修習止觀,觀照生滅的業,只是因緣連系的精神(心理,或名法)與物質(物理,或色法)的現象,佛說在這聖道上,並無造業者與受報者,只有業在運作而已。
結語
佛說:「愚者雖終生,與智者親近,仍不悟法味,如匙不知味。」(《南傳法句經新譯》) 佛又說:「猶如大海只有一味,即是鹹味;他的聖弟子在他的法中也只有一味,即是解脫味。」這只有靠實行聖道才能到達。在《增支部3.32》裡佛說:「這,比丘們!這真實是寂靜,這是最高的,這是諸行的止息,諸界生的捨棄,貪愛的漸次息滅,出離,滅盡。」
以上就是通過修習斷叁結或入流而成就法眼淨的初果聖人。
法增比丘16/11/2009于新加坡湖景精舍
《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