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P6

  ..续本文上一页世尊的追随者,良好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他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

  (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

  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佈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

  是世间的无上福田。我最虔诚地礼敬僧伽,於僧伽,我俯首顶礼。」

  在《随念三宝经》(法尊法师译)裡《随念僧经》:「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在《增一阿含经,卷1,十念品,第二,三》:「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谓念眾,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

  在《增一阿含经,卷11,三宝品,第二十一,一》裡佛指出:「有三自归之德。云何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云何名為自归圣眾?所谓圣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类,眾生之中,如来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圣眾者,大眾大聚者,有形之类,眾生之中,如来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在《增一阿含经,卷48,礼三宝品,第五十,三》裡佛指出:「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礼僧者,当专十一法。然后乃当礼僧,云何為十一?(1)如来眾者,正法成就。(2)如来圣眾,上下和合。(3)如来僧者,法法成就。(4)如来圣眾,戒成就,(5)三昧成就,(6)智慧成就,(7)解脱成就,(8)解脱见慧成就。(9)如来圣眾,能掌护三宝。(10)如来圣眾,能降伏外道异学。(11)如来圣眾,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僧者,当思惟此十一法,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一》:「世尊告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云何為十?所谓(1)承事圣眾;和合将顺;(2)安隐圣眾;(3)降伏恶人;(4)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5)不信之人,使立信根;(7)已有信者,倍令增益;(8)於现法中,得尽有漏;(9)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10)復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当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谓,比丘,十法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而说禁戒。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

  世尊告诸比丘: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云何為十?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护一事,将护四部眾,观诸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脱,智慧解脱。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於是,比丘五结已断,如是五事已除。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云何比丘恒护一事?於是,比丘恒护於心有漏,无漏,有為,无為至涅槃门,如是比丘恒护一事。

  云何比丘将护四部之眾?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為将护四部之眾。

  云何比丘观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眾行已尽,如是比丘,平等亲近。於是,比丘三结已尽,是谓比丘平等亲近。

  云何比丘正向无漏?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无漏。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无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於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云何比丘智慧解脱?於是,比丘观苦諦,习,尽,道諦,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

  四双八辈是谁呢

   他们是: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的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的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CATTĀRI PURISAYUGĀNI ATTHAPURISAPUGGALĀ),(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佈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是世间的无上福田。(《南传佛法朝暮课诵》)

  

  佛在《大涅槃经》裡对须跋(Subhadda)说:「须跋!於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无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於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因此这四双八辈是佛圣道的圣者。

  四摄法与六和敬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中佛说:「何等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又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九解释说:「四摄者:一佈施摄事,二爱语摄事,三利行摄事,四同事摄事。云何佈施摄事?答:此中佈施者,谓诸施主佈施沙门及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饮食、汤药、衣服、花蔓、涂散等香,房舍、卧具、灯烛等物,是名佈施。复次如世尊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法佈施中法施最胜,是名佈施。云何爱语摄事?答:此中爱语者,谓可喜语、可味语、舒顏平视语、远离顰蹙语、含笑前行语、先言庆慰语、可爱语、善来语,谓作是言善来具寿,汝於世事可忍,可度安乐住不,汝於饮食、衣服、卧具及餘资缘勿有乏少,诸如是等种种安慰,问讯语言名善来语,此及前说总名爱语;复次如世尊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爱语中最為胜者,谓善劝导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属耳听法,时时说法,时时教诲,时时决择,是名爱语。云何利行摄事?答:此中利行者,谓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难困苦无救,便到其所起慈湣心,以身语业方便供侍,方便救济,是名利行;复次如世尊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利行中最為胜者,谓不信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信圆满,若破戒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戒圆满,若慳贪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施圆满,若恶慧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慧圆满,诸如是等说名利行。云何同事摄事?答:此中同事者,谓於断生命深厌离者,為善助伴令离断生命,若於不与取深厌离者,為善助伴令离不与取,若於欲邪行深厌离者,為善助伴令离欲邪行,若於虚誑深厌离者,為善助伴令离誑语,若于诸酒深厌离者,為善助伴令饮离诸酒,诸如是等说名同事;复次如世尊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同事中最為胜者,谓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与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

  佈施摄有以下几点:(1)法施---以佛法教化眾生。(2)财施---以一切资生物供养僧人眾。(3)个人自施---以自身的能力、知识、技术等作佈施。

  爱语摄有以下几点:(1)令眾生喜---用通俗的语言令眾生欢喜。(2)鼓励学佛---用浅白的语言鼓励眾生学佛。

  利行摄有以下几点:(1)慈悲协助---从慈悲之心利益苦难的眾生,激励学佛的信心。(2)生起信心---使眾生对佛法生起正信。

  同事摄有以下几点:(1)救拔离苦---帮助眾生离苦得乐。(2)共同学佛---与眾生相同身份共同学佛。

  佛陀觉悟十二年后,由於僧团日益扩大,有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僧眾,原来清净和谐的僧团变的不清净和谐,有些弟子因放逸而受讥嫌,有些弟子因见解不同而争吵,為了维持僧团的和乐清净,佛陀採取“随犯随制”的方式,以“六和敬” 為纲领制定了戒条。佛陀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就是在这个原则下的实践,比丘眾依法不依人(《中阿含.瞿默目揵连经》)。在处理僧伽諍论时以“七灭諍法”及“六和敬法”等来轨范出家眾的四威仪。

  

  六和敬即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意和同悦”、“语和无諍”、“身和同住”、“利和同均”。(《长阿含.游行经》(六成法、六重法)六和敬為:“见和同解”是指想法一致,见解相同;“戒和同行”是指遵守共同的戒律,因而道德观念一致;“利和同均”是指寺院财物公有,有利同享;“意和同悦”是指僧伽意念融洽,无有纠纷;“身和同住”是指以和乐為本,尊重他人,融洽生活在僧团裡;“语和无諍” 是指不出言不逊,不争吵,不说损害人的话。六和敬的原则不仅适用於僧团,也适用於任何社会团体,若能以六和敬的精神来贯澈实行,一定会使团结和合,给全体成员带来和乐环境。

  见和同解:佛教最重正知正见。南传不是小乘,所有学佛者皆是為了听闻纯正的佛法而来的,我们应依了义教,不要依不了义教。

  戒和同修: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戒律乃是维持僧团的根本,学佛者间的諍论,以灭諍法来处理,排除不包容、不接受、不认知、不化解、不负责的恶性态度,有如司法制度。每个人都想得到他人尊重,但却忘了尊重他人,这是许多纠纷的原因。肯认错的人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没有勇气承认过错。宽容是美德,它给犯错的人获得清净的新机会。

  利和同均:在行、住、坐、卧、饮食等时候,僧俗一律平等,共用施主的供养。

  身和同住:四眾弟子无论是劳作、禪修、煮饭烧菜,或是在寮房,四眾都是和合。在释尊或其他大弟子带领下学习教法、礼仪和戒律,要坐禪观法。其时间安排如下:

  中夜(10:00pm~2:00am):休息

  后…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人的种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