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P5

  ..续本文上一页﹐佛為我们所说的法已是最精简最有益於修道的。凡不跟证悟有关的世间道理与諍论佛都不说。比如世界如何生;苦是自作、他作、自他共作、无因作;佛涅槃后是有或无等等。如来的说法是围绕著缘起法而说,说中道的道理。因此在《杂阿含404经》中佛说:「世尊与诸大眾到申恕林,坐树下: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此手中叶為多耶﹖大林树叶為多﹖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為比。(世尊言):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 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於涅槃。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

  自归於法

  佛初在菩提伽耶觉悟之后,曾思惟他是否应亲近一位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礼拜他,以达到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圆满,以及达到究竟解脱;但他看到在这世上没有一个可恭敬的苦行僧或婆罗门,可以在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圆满,以及达到究竟解脱上超越於他(佛)。因此佛以恭敬自己所觉悟之法為住,如此就连佛都以他所悟的法為归依处,那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

  在《长阿含.游行经》裡佛对阿难说:「阿难!当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比丘观受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比丘观意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比丘观法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这是指修习四念处,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

  在《增一阿含经 (卷11) 三宝品第二十一,一》裡指出:「有三自归之德,云何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 。……云何名為自归法者

  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為,无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於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為,无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於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眾生承事法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正法成就

  在《增一阿含经 (卷1)十念品第二,二》裡指出:「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谓念法。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

  在《相应部,道相应[三四]第四,到彼岸,四》裡指出:「世尊如是说已,如是说之善逝师,更说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余之眾生,唯奔走於此岸。

  (二)於正说之法,行如法者,到达彼岸,超越甚难超越,死之境界。

  (三)贤者弃黑法,应修白法。离在家到出家,难得,乐而向远离处。

  (四)希求喜悦、断诸欲、无所有,贤者去心垢而净己。

  (五)於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欣,无取,弃执著,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槃。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三,等法品,1》裡指出:「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现法中受乐无穷。欲得尽漏,便能获之。云何為七法?於是,比丘知法,知义,知时,又能自知,复能知足,亦复知入眾中,观察眾人,是谓七法:

  (1)云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谓契经,祇夜,偈,因缘,比喻,本末,广演,方等,未曾有,广普,授决,生经。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经,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

  (2)云何比丘解了於义?於是,比丘知如来机趣,解了深义,无所疑难。若有比丘不解了义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义故,名為解义也。如是,比丘能分别义。

  (3)云何比丘知其时宜?於是,比丘知其时节,可修观时便修观。可修止时便修止,可默知默,可行知行,可诵知诵,可授前人便授前人,可语知语。若有比丘不知此者,不知止观进止之宜,此非比丘。若復比丘知其时节,不失时宜,此名為随其方宜。如是,比丘知其时宜。

  (4)云何比丘自能修己?於是,比丘能自知己,我今有此见闻念知,有如是智慧,行步进止,恒随正法。若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出入行来,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自修己进止之宜,此名為自修己行,是谓比丘能自知己。

  (5)云何比丘自知止足?於是,比丘能自筹量睡眠,觉寤,坐卧,经行,进止之宜,皆能知止足。若有比丘不能知是者,则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此故,名為知足。如是,比丘名為知足。

  (6)云何比丘知入大眾?於是,比丘分别大眾,此是剎利种,此是婆罗门眾,此是长者眾,此是沙门眾,我当以此法,宜则适彼眾中,可语可默。皆悉知之。若有比丘不知入眾,此非比丘,以其比丘知入大眾故,名為知入眾也。是谓比丘知入大眾也。

  (7)云何比丘知眾人根元?比丘当知,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或有一人,欲往至园中亲覲比丘,彼第二人不喜至彼观见比丘,彼人欲至园中亲覲比丘者,此人最為上。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虽至比丘所,然不问其宜,彼第二人亦不往至寺中见比丘。彼至寺人最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问讯时宜,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问讯时宜。彼人至寺者,最尊第一,出彼人上。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至心听法,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不至心听法。彼至心听法者,於彼人最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能观察法,受持讽诵,彼第二人,不能受持讽诵。彼人受持讽诵者,於此人上最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闻法解其义。彼第二人,闻法不解其义。彼人闻法解义者,於此人最尊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闻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闻法,法不成就。彼人法,法成就者,於此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闻法能堪忍修行,分别护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於此诸人最尊第一,犹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最為第一,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為第一,无能及者。是谓比丘观察人根。若有人不了此者,则非比丘也。以其比丘闻法分别其义者,此為最上,如是比丘观察人根。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现法中快乐无為,意欲断漏,亦无有疑.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此七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增一阿含》卷20:佛说:「其有供养法者,则恭敬我已。其观法者,则观我已。有法则有我已,有法则有比丘僧,有法则有四部之眾,有法则有四姓在世。所以然者。由法在世,则贤劫中有大威王出世,从是已来便有四姓在世,若法在世,便有四姓在世,剎利、婆罗门、工师.居士种。」

  正法之利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八,礼三宝品2》裡指出:「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礼法,当念十一事,然后礼法。云何名為十一?(1)有慢当除慢。(2)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渴爱想。(3)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欲。(4)夫正法能断生死渊流。(5)夫行正法,获平等法。(6)然此正法断诸恶趣。(7)寻此正法得至善处。(8)夫正法者,能断爱网。(9)行正法者,从有至无。(10)行正法者,明靡不照。(11)夫正法者,至涅槃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礼法,当思惟此十一法,然后便获福无量。长夜之中,受福无限。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正法有八正道,即是戒定慧三学的开展;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一个佛教徙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服用酒类及麻醉物;或依八戒,即是前五戒改不邪淫為不淫、加上不华鬘严饰观听歌舞、不非时食、不坐睡高广床座;八戒每月在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末两天受持。以修戒来克制自己的欲爱乱想。「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眾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增一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檅、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第一经﹐王。)

  定学有正念和正定,要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以修定的方法来摄持住乱想。

  慧学有正见和正思惟,这能协助从欲至无欲,使学佛的人离诸结缚,诸盖之病,使渴爱永不復兴。正精进对三学都起著激励的作用。

  在《中阿含.圣道经》中,佛说道:「云何正解脱?比丘者欲心解脱,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

  云何正(解脱)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脱,知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智也。是為学者成就八支,漏尽阿罗訶成就十支。

  云何学者成就八支?学正见至学正定,是為学者成就八支。

  云何漏尽阿罗訶成就十支?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是谓漏尽阿罗訶成就十支。」故此三果圣人以下的学者成就八支,即八正道。而漏尽阿罗汉则成就十支,即无学八正道加无学正解脱与无学正(解脱)智。因此正解脱就是涅槃。

  八正道的修习从一位向初果的行者开始,一直修到阿罗汉果才圆满。所以每一位修行人都要贯澈这八支道法,

  3.於僧不坏净

  在《南传课诵本》裡的译文:「僧伽是…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人的种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