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為我們所說的法已是最精簡最有益於修道的。凡不跟證悟有關的世間道理與諍論佛都不說。比如世界如何生;苦是自作、他作、自他共作、無因作;佛涅槃後是有或無等等。如來的說法是圍繞著緣起法而說,說中道的道理。因此在《雜阿含404經》中佛說:「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坐樹下: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大林樹葉為多﹖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世尊言):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 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複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
自歸於法
佛初在菩提伽耶覺悟之後,曾思惟他是否應親近一位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禮拜他,以達到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圓滿,以及達到究竟解脫;但他看到在這世上沒有一個可恭敬的苦行僧或婆羅門,可以在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圓滿,以及達到究竟解脫上超越於他(佛)。因此佛以恭敬自己所覺悟之法為住,如此就連佛都以他所悟的法為歸依處,那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
在《長阿含.遊行經》裡佛對阿難說:「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雲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比丘觀受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比丘觀意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比丘觀法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這是指修習四念處,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在《增一阿含經 (卷11) 叁寶品第二十一,一》裡指出:「有叁自歸之德,雲何為叁?所謂歸佛第一之德。歸法第二之德。歸僧第叁之德 。……雲何名為自歸法者
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複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眾生承事法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正法成就
在《增一阿含經 (卷1)十念品第二,二》裡指出:「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雲何為一法。所謂念法。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
在《相應部,道相應[叁四]第四,到彼岸,四》裡指出:「世尊如是說已,如是說之善逝師,更說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余之眾生,唯奔走於此岸。
(二)於正說之法,行如法者,到達彼岸,超越甚難超越,死之境界。
(叁)賢者棄黑法,應修白法。離在家到出家,難得,樂而向遠離處。
(四)希求喜悅、斷諸欲、無所有,賢者去心垢而淨己。
(五)於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欣,無取,棄執著,有光輝之漏盡者,于現世般涅槃。
在《增一阿含經,卷第叁十叁,等法品,1》裡指出:「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現法中受樂無窮。欲得盡漏,便能獲之。雲何為七法?於是,比丘知法,知義,知時,又能自知,複能知足,亦複知入眾中,觀察眾人,是謂七法:
(1)雲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謂契經,祇夜,偈,因緣,比喻,本末,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
(2)雲何比丘解了於義?於是,比丘知如來機趣,解了深義,無所疑難。若有比丘不解了義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義故,名為解義也。如是,比丘能分別義。
(3)雲何比丘知其時宜?於是,比丘知其時節,可修觀時便修觀。可修止時便修止,可默知默,可行知行,可誦知誦,可授前人便授前人,可語知語。若有比丘不知此者,不知止觀進止之宜,此非比丘。若復比丘知其時節,不失時宜,此名為隨其方宜。如是,比丘知其時宜。
(4)雲何比丘自能修己?於是,比丘能自知己,我今有此見聞念知,有如是智慧,行步進止,恒隨正法。若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出入行來,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自修己進止之宜,此名為自修己行,是謂比丘能自知己。
(5)雲何比丘自知止足?於是,比丘能自籌量睡眠,覺寤,坐臥,經行,進止之宜,皆能知止足。若有比丘不能知是者,則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此故,名為知足。如是,比丘名為知足。
(6)雲何比丘知入大眾?於是,比丘分別大眾,此是剎利種,此是婆羅門眾,此是長者眾,此是沙門眾,我當以此法,宜則適彼眾中,可語可默。皆悉知之。若有比丘不知入眾,此非比丘,以其比丘知入大眾故,名為知入眾也。是謂比丘知入大眾也。
(7)雲何比丘知眾人根元?比丘當知,有二人,雲何為二?彼或有一人,欲往至園中親覲比丘,彼第二人不喜至彼觀見比丘,彼人欲至園中親覲比丘者,此人最為上。
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為二?彼一人雖至比丘所,然不問其宜,彼第二人亦不往至寺中見比丘。彼至寺人最為第一。
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問訊時宜,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問訊時宜。彼人至寺者,最尊第一,出彼人上。
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至心聽法,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不至心聽法。彼至心聽法者,於彼人最為第一。
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為二?彼有一人能觀察法,受持諷誦,彼第二人,不能受持諷誦。彼人受持諷誦者,於此人上最為第一。
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為二?彼有一人,聞法解其義。彼第二人,聞法不解其義。彼人聞法解義者,於此人最尊第一。
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為二?彼有一人聞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聞法,法不成就。彼人法,法成就者,於此人第一。
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為二?彼一人聞法能堪忍修行,分別護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於此諸人最尊第一,猶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最為第一,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為第一,無能及者。是謂比丘觀察人根。若有人不了此者,則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聞法分別其義者,此為最上,如是比丘觀察人根。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現法中快樂無為,意欲斷漏,亦無有疑.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此七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卷20:佛說:「其有供養法者,則恭敬我已。其觀法者,則觀我已。有法則有我已,有法則有比丘僧,有法則有四部之眾,有法則有四姓在世。所以然者。由法在世,則賢劫中有大威王出世,從是已來便有四姓在世,若法在世,便有四姓在世,剎利、婆羅門、工師.居士種。」
正法之利
在《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八,禮叁寶品2》裡指出:「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禮法,當念十一事,然後禮法。雲何名為十一?(1)有慢當除慢。(2)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渴愛想。(3)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欲。(4)夫正法能斷生死淵流。(5)夫行正法,獲平等法。(6)然此正法斷諸惡趣。(7)尋此正法得至善處。(8)夫正法者,能斷愛網。(9)行正法者,從有至無。(10)行正法者,明靡不照。(11)夫正法者,至涅槃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禮法,當思惟此十一法,然後便獲福無量。長夜之中,受福無限。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正法有八正道,即是戒定慧叁學的開展;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一個佛教徙依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服用酒類及麻醉物;或依八戒,即是前五戒改不邪淫為不淫、加上不華鬘嚴飾觀聽歌舞、不非時食、不坐睡高廣床座;八戒每月在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末兩天受持。以修戒來克製自己的欲愛亂想。「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纓絡身,現眾好故。夫禁戒者,猶吉祥瓶,所願便克。諸道品法,皆由戒成。」(《增一阿含》卷二﹐廣演品第叁。)
「對聖者之所樂不破、不穿、不雜、不檅、離脫、智者所贊,不執取,成就能發叁摩地之戒。」(《相應部 Samyutta Nikaya》﹐預流相應﹐第一經﹐王。)
定學有正念和正定,要正身正意,結跏趺坐,以修定的方法來攝持住亂想。
慧學有正見和正思惟,這能協助從欲至無欲,使學佛的人離諸結縛,諸蓋之病,使渴愛永不復興。正精進對叁學都起著激勵的作用。
在《中阿含.聖道經》中,佛說道:「雲何正解脫?比丘者欲心解脫,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
雲何正(解脫)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脫,知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智也。是為學者成就八支,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
雲何學者成就八支?學正見至學正定,是為學者成就八支。
雲何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故此叁果聖人以下的學者成就八支,即八正道。而漏盡阿羅漢則成就十支,即無學八正道加無學正解脫與無學正(解脫)智。因此正解脫就是涅槃。
八正道的修習從一位向初果的行者開始,一直修到阿羅漢果才圓滿。所以每一位修行人都要貫澈這八支道法,
3.於僧不壞淨
在《南傳課誦本》裡的譯文:「僧伽是…
《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