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P7

  ..续本文上一页夜(2:00am~6:00am):修禪

  晨朝(6:00am~10:00am):洗刷盥洗,打扫住处,外出乞食托钵

  日中(10:00am~2:00pm):休息或修禪

  日没(2:00pm~6:00pm):修禪或為其他比丘、信眾说法

  初夜(6:00pm~10:00pm):修禪

  语和无諍:四眾弟子共住只是讨论佛法、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綺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保持圣者的默然,没有閒聊杂话。

  意和同悦:四眾弟子来自四方,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虽然对经文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大家学佛的精神是一致的,都能心平气和地相处。

  佛告诸比丘过去世在雪山山麓有一大尼拘律树,有三亲友;鵽、獼猴和象。它们互不尊重、不畏敬、不和合而住。它们想它们应恭敬尊重年长者,依彼教诫而住。於是鵽及獼猴问象你忆念过去事吗?它说忆念小时腿跨过尼拘律树,树顶芽触及它的腹。鵽及象问獼猴你忆念过去事吗?它说忆念小时坐於地吃尼拘律树顶芽。獼猴及象问鵽你忆念过去事吗?它说忆念小时它啄一果,在空中大便,此尼拘律树依此而生,所以它是最年长者。獼猴及象恭敬尊重鵽是年长者,三亲友持五戒,互相尊重、畏敬、和合而住。身坏命终生於善处天上。佛言畜生尚且互相尊重、畏敬、和合而住。何况於善说之法与律出家者?先受具足戒者,十人不得礼∶后受具足戒者,未受具足戒者,异住而非法说之年长者,女人,黄门,别住,受本日治者,受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受出罪者。应礼有三∶先受具足戒者,异住而如法说之年长者,如来应供等正觉者。(《律藏》《小品》VI 6)

  优波离(Upali)问僧諍和破僧之事,佛教示说∶

  (1)僧諍,是僧团不和合,意见分為两派,取筹,不同意人数在九人以下。

  

  (2)僧諍亦破僧,是僧团不和合,意见分為两派,取筹,不同意人数在九人或九人以上。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虽图破僧但非破僧。

  

  (3)破僧,有比丘,说非法為法,说法為非法,说非律為律,说律為非律,说非如来所说所言為如来所说所言,说如来所说所言為非如来所说所言,说非如来所常行法為如来所常行法,说如来所常行法為非如来所常行法,说非如来所制為如来所制,说如来所制為非如来所制,说无罪為罪,说罪為无罪,说轻罪為重罪,说重罪為轻罪,说有餘罪為无餘罪,说无餘罪為有餘罪,说粗罪為非粗罪,说非粗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诱惑而行不共布萨,行不共自恣,行不共僧伽羯磨。

  

  (4)和合僧,有比丘,说非法為非法,说法為法,说非律為非律,说律為律,说非如来所说所言為非如来所说所言,说如来所说所言為如来所说所言,说非如来所常行法為非如来所常行法,说如来所常行法為如来所常行法,说非如来所制為非如来所制,说如来所制為如来所制,说无罪為无罪,说罪為罪,说轻罪為轻罪,说重罪為重罪,说有餘罪為有餘罪,说无餘罪為无餘罪,说粗罪為粗罪,说非粗罪為非粗罪。以此十八事,不诱惑,不行不共布萨,不行不共自恣,不行不共僧伽羯磨。(《律藏》《小品》VII 5)

  《长阿含经》卷4:「佛告之曰: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今我法中有八圣道,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异眾无沙门果。」所以因為有佛,才有正法;因為有正法,才有沙门;因為有沙门,才有沙门果。

  《南传朝暮课诵本》:「於我无他皈依处,佛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於我无他皈依处,法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於我无他皈依处,僧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你还想要求什麼皈依呢?

  

  4.圣戒成就

  戒随念(sīlānussati)──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為爱与见所触,亦不為人责难),令起於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

  《杂阿含933经》裡佛对释子摩訶男(Mahānama)言:「汝见如来,不见如来;见诸比丘,不见诸比丘;且汝常当勤修六法:何等為六?正信為本,戒、施、闻、空(舍)、慧以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訶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随念,念如来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种念成就。彼圣弟子诸恶退减不增长,消灭不起。离尘垢,不增尘垢。舍离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缘自涅槃。」是故依正信、念戒、佈施、闻法、修慧与舍,配合十念的前六念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自证涅槃。前六法是实践,后六法是随念。

  若我们从佛所制的戒来看,在家五戒中,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几乎全是因為欲而產生。我们若对欲时时观察思惟,必对佛為何制戒有所省思。佛若不制戒,但说出离欲界,我们若决心要脱离轮回,也会自然而然的,為了出离欲界,為了行為与思想的清净而自己订立戒条来遵守。

  持戒波罗蜜是以思為主要因素,它还包括三离(离身恶行,离语恶行,离邪见),无贪,无瞋,无痴,念,慧,精进,诸心与心所。戒的相是防护人的身语业,使导向善处;它的作用是防范;它的现起是身语意之清净,当智者省察戒时,会知觉它是清净三业;它的因是惭(羞於作恶)与愧(惧怕作恶),听法是戒的远因。

  若你不能明瞭杀生是坏事,是造恶业,那你只要想一想,若是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会恐惧而想要逃命,既然你本身这样爱惜自身,那又怎麼能够去伤害他人或别的眾生呢?在《南传法句经》刀杖品裡佛言:「眾生畏刑罚,眾生皆畏死,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眾生畏刑罚,眾生皆爱命,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其它如偷盗、邪淫、妄语、恶口、綺语、两舌、贪、瞋、痴等亦以同理来理解。

  我们应注意不杀生的戒条,不要為了口腹之欲而去杀生,但佛方便允许持戒比丘吃三净肉;即可吃不眼见被杀的动物的肉、不耳听被杀的动物的肉、及不疑為我而被杀的动物的肉。在《经集》小品第二经《荤腥经》裡佛说道:「世人不克制欲望,贪求美食,过混杂不凈的生活,信奉虚无,行為不正,思想顽迷;这才是荤腥而非肉食。」

  不杀害生命,不擅自拿走他人未经许可的东西,不邪淫(除夫妇的正淫外),这三戒是世间正业。出世间正业,是一个行者证悟涅槃时所做的身三妙行(不杀,不盗,不淫),其餘身恶行也远离并加以断除,不行,不作,不去与境合,不去理会境所带来的诱惑。

  当一个人远离和断除妄语,恶口,两舌和綺语时,这是世间正语。当证悟涅槃时,其道智使其只说正语而不说邪语,拒绝所有不正当无义利而有害的言语。而行口妙行,说法语,发言真实,用词友善,充满意义与利益,说话照顾人、时、与地,无言时保持神圣的沉默。这是出世间正语。

  在家眾的邪命有贩卖人口,军火,杀生工具,沽酒,经营毒药,毒品,嫖赌,看相,看命,看风水,使用蛊术等。若出家眾无理求取,贪欲无厌,并以种种技术咒说来维持生命,或非法求衣,非法求食,非法求得床座和其它用品,故弄玄虚,诵经征费,占卜看相,查地理风水说吉凶等也是邪命。

  一位行者念苦、集、灭、道諦后,观自己所念,观察诸行及其过患,欲求涅槃,以求心能速得解脱,会依正见正思惟而舍离邪命以求正命,这是世间的正命。出世间的正命是当一个行者证悟涅槃后,以其道智灭除邪命的恶不善法,而有出世间正命。

  以上的三种正语,正业和正命是属於戒学的范围。

  当我们依持戒来清净自己的身语业之后,自能离於贪和瞋,生起不颠倒的正见。是故佛说:「离於贪欲,不於他财他眾具(物品),作己有想,而生贪著。离於瞋恚,不作是念,挝打缚杀,為作眾难。正见成就,不颠倒见,有施,有说报,有福。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1039经》。)

  因此持戒的作用是让出家眾持守禁戒,因持戒而培育起正念;因為正念故能时时刻刻捨弃恶不善法,培育诸善根,生起善力,解除烦恼结缚;因為善根之力而能善於观察身口意诸行的真相;令未度者得度,自度度他,以及令佛法久住。

  关於持戒的功德佛在《长阿含经》(卷二)裡说道: 「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眾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為五?一者诸有所求,輒得如愿;二者所有财產,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眾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在《沙门果经》裡佛说:「具足此圣戒蕴、圣诸根之防护、圣正念正智、望之满足,选住空閒处、树下、山岳、峡谷、岩窟、藪林、露地、塚间、槁堆。彼乞食而归,食已而结跏趺坐、端身安住,现起深正念。彼对世间,捨弃贪欲、无贪欲心而住,由离贪欲令心净化。捨弃害心及嗔恚,不害心而住,利益慈湣一切生物有类,由离害心及嗔恚令心净化。捨弃惛沉及睡眠,脱离惛沉、睡眠而住,光明想而正念正智,由离惛沉、睡眠令心净化。捨弃掉举及恶作,心轻而住,内心寂静,由离掉举、恶作令心净化。捨弃疑,脱离疑而住,於净法无有疑,由离疑令心净化。」

  

  在《律藏》的《附随》(12.2)裡佛说:「戒是為了防护,防护是為了免於后悔,免於后悔是為了喜悦,喜悦是為了轻安,轻安是為了心静,心静是為了心乐,心乐是為了心定,心定是為了正知见,正知见是為了厌离,厌离是為了不爱染,不爱染是為了解脱,解脱是為了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為了完全无取无系缚。」「以何者為达业灭尽之道?此乃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者称為达业灭尽之道。」([相应部]第五新旧品)要达到业灭尽之道,那即是苦的灭尽之道,这只有八支圣道。依修习止观,观照生灭的业,只是因缘连系的精神(心理,或名法)与物质(物理,或色法)的现象,佛说在这圣道上,并无造业者与受报者,只有业在运作而已。

  结语

  佛说:「愚者虽终生,与智者亲近,仍不悟法味,如匙不知味。」(《南传法句经新译》) 佛又说:「犹如大海只有一味,即是咸味;他的圣弟子在他的法中也只有一味,即是解脱味。」这只有靠实行圣道才能到达。在《增支部3.32》裡佛说:「这,比丘们!这真实是寂静,这是最高的,这是诸行的止息,诸界生的捨弃,贪爱的渐次息灭,出离,灭尽。」

  以上就是通过修习断三结或入流而成就法眼净的初果圣人。

  

  法增比丘16/11/2009于新加坡湖景精舍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圣人的种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