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道的特征與力量▪P2

  ..續本文上一頁星蝕、日月應行正道、諸星宿應行正道、諸星宿應行非道,流星應損落、應有天火、應有地震、天鼓將鳴、應有日月星宿之升沈明暗。如是之果報,應有月蝕……乃至……如是之果報,應有日月星宿之升沈明暗。”遠離如是無益徒勞之橫明。此亦爲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占無益徒勞之橫明過邪命生活。例如占:“應有多雨、應無雨、應有豐收、應無收獲、應來太平、應無恐怖、應有疫病、應有健康。”並占記號、計算吉凶數、作詩、順世論爭。遠離如是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此亦爲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其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占無益徒勞之構明過邪命生活。例如占:娶、嫁、和睦分裂、貸入、貸出、以咒術令開運、遇禍、墮胎、啞口、不能言、舉手不下、耳聾、問鏡、問童女、問天神、拜太陽、奉祭大梵天、口吐火、奉請吉祥天等。遠離如是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此亦爲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無益徒勞之橫明過邪命生活。例如許願、還願、對地基作咒、得精力有子、失精力無子、相宅地、對宅地撒祭物;漱口、沐浴、供犧牲、吐藥、下劑、上吐、下瀉、頭痛藥、點耳、洗眼、灌鼻、眼藥、藥油;眼科醫、外科醫、小兒科醫、與根本藥、草藥、瀉藥等。遠離如是任何無益徒勞之橫明。此亦爲比丘戒之一份。」

  

  「大王!此比丘如是戒具足者,無論于何處,由戒之護持故,皆不見怖畏。大王!恰如一灌頂之刹帝利製伏怨敵,無論于何處,皆不見怖畏。比丘而戒具足者,由戒之護持故,無論于何處,皆不見怖畏。具足此聖戒蘊,彼之內心,感受無垢純淨安樂。大王!如是比丘乃戒具足。」

  

  佛繼續說:「……防護諸根門,……具足正念、正智,……知足,」以上是對戒學的修持。

  

  聖道的特征與力量(2)

  

  法增比丘撰

  

  2.四雙八輩

  

  四雙八輩是誰呢

   他們是:é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良好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直接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正確的修持佛法以求脫離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隨者,適當的依教奉行,修習清淨梵行;們即是四雙八輩行者(CATTĀRI PURISAYUGĀNI ATTHAPURISAPUGGALĀ),(向須沱洹,須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叁果],向阿羅漢,阿羅漢[四果])那才是世尊的追隨者僧伽,應當虔誠禮敬,應當熱忱歡迎,應當布施供養,應當合什敬禮,是世間的無上福田。û([南傳佛法朝暮課誦])

  

  佛在[大涅槃經]裏對須跋(Subhadda)說:「須跋!于任何法、律中,無八支聖道者,其處則無第一之沙門果、無第二之沙門果、無無叁之沙門果、亦無第四之沙門果。須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聖道者,其處則有第一之沙門果、有第二之沙門果、有第叁之沙門果、亦有第四之沙門果。外道沙門之言論皆是空幻。然,須跋!若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間則不空缺阿羅漢。」

  

  因此這四雙八輩是佛聖道的聖者。

  

  3.道果的證悟與四沙門果的根

  

  道果的修證依什麼呢?它依叁學或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戒學有正語,正業,正命;定學有正念,正定;慧學有正見,正思惟;正精進貫通叁學。

  

  佛道修行聖者須斷除叁結(八十八使),證得預流果;隨著煩惱的漸次減少,而後得二果(一來果)、叁果(不還果)、乃至阿羅漢果。從預流果到阿羅漢果,一般上稱爲四沙門果。他們都得園滿培育發展以下的根。

  

  阿羅漢果的根

  

  在[阿毗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五說:“幾根得阿羅漢果?答:十一。”

  

  是那十一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樂受根。7.喜受根。8.舍受根。9.未知當知根。10.已知根。11.意根。

  

  阿羅漢道的聖者必須園滿培育發展這十一根。

  

  預流果的根

  

  在[阿毗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五說:“幾根得預流果?

  答:九。”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當知根。8.已知根。(出世間的四谛法)9.意根。(不還果同)

  

  預流果道的聖者必須園滿培育發展這九根。

  

  預流果和阿羅漢果必須由出世間道而得,不能由世間道而得。但是一來果和不還果可以由世間道和出世間道而得,即是依世間道遠離大部分的貪欲之後,再依出世間道而得一來果和不還果。

  

  一來果的根

  

  在[阿毗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五說:“幾根得一來果?答: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九。若從預流果得一來果者,世俗道七,無漏道八。”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當知根。8.已知根。(出世間的四谛法)9.意根。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

  

  無漏道八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8.已知根。(出世間的四谛法)

  

  一來果道的聖者必須園滿培育發展這些根。

  

  不還果的根

  

  在[阿毗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五說:“幾根得不還果?答: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九。若從一來果,得不還果者。世俗道七。無漏道八。”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當知根。8.已知根。(出世間的四谛法)9.意根。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

  

  無漏道八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8.已知根。(出世間的四谛法)

  

  不還果道的聖者必須園滿培育發展這些根。

  

  煩惱斷除過程,佛說:「對可愛可喜的目標,數數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貪欲增長及增強之因。」 ([相應部]覺支相應)在[大念處經]裏佛說:「比丘或于內貪欲存在者,知:“我于內貪欲存在。”;于內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欲生起,知已生之貪欲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欲,于未來不再生起。」我們的習氣非常堅韌,要得下一翻苦功才能斷除,因此佛說要知未生之貪欲生起,對已斷除的煩惱,除了要知道已生之貪欲滅盡,還要知道已滅盡之貪欲,于未來不再生起。這才是真正的斷除了。

  

  在[雜阿含22經]中佛言:「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至少可證得叁果。又在[雜阿含28經]中佛說:「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這是斷欲的成果,法的保護,法的成就。

  

  

  

  聖道的特征與力量(3)

  

  法增比丘撰

  

  在[沙門果經]裏佛說:「具足此聖戒蘊、聖諸根之防護、聖正念正智、望之滿足,選住空閑處、樹下、山嶽、峽谷、岩窟、薮林、露地、冢間、槁堆。彼乞食而歸,食已而結跏趺坐、端身安住,現起深正念。彼對世間,舍棄貪欲、無貪欲心而住,由離貪欲令心淨化。舍棄害心及嗔恚,不害心而住,利益慈愍一切生物有類,由離害心及嗔恚令心淨化。舍棄惛沈及睡眠,脫離惛沈、睡眠而住,光明想而正念正智,由離惛沈、睡眠令心淨化。舍棄掉舉及惡作,心輕而住,內心寂靜,由離掉舉、惡作令心淨化。舍棄疑,脫離疑而住,于淨法無有疑,由離疑令心淨化。」

  

  佛繼續說:「……舍離此等之五蓋,以觀自己猶如負債者、如疾病者、如囚獄者、如遇奴隸之境、曠野之路者。大王!然,比丘舍離此等之五蓋,以觀察(自己),猶如無負債、無疾病、出獄、自由、安穩者。觀察自己,舍離彼五蓋者,而生歡喜,生歡喜者而身經安;身經安者而覺樂,覺樂者而心得叁昧。彼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禅而住。彼由離生喜樂,以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離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浴室之熟練助浴者,或其弟子,撒洗粉于銅盆,注入水滴而混合,洗粉潤濕,由潤濕而溶化,其內外具潤濕而周偏不遺漏。大王(阿阇世王)!比丘如是由離生喜樂,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離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爲殊勝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以滅尋伺,內心安靜、心爲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禅而住。彼以由定生喜樂,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有深池湧出水,于此水池,無東方之流入口,無西方之流入口,無北方之流入口,無南方之流入口,兩天神時時與驟雨,而且,由此深池湧流泠水,以泠水充滿盈溢、周偏流潤此深池;無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大王!比丘如是以由定生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以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離喜而住舍,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諸聖者言:“以舍而正念樂住”達第叁禅而住。彼無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無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于青蓮池、紅蓮池、白蓮池中,有青蓮、紅蓮、白蓮生于水中、長于水中、浸于水中,吸引水底…

《聖道的特征與力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