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P2

  ..续本文上一页星蚀、日月应行正道、诸星宿应行正道、诸星宿应行非道,流星应损落、应有天火、应有地震、天鼓将鸣、应有日月星宿之升沉明暗。如是之果报,应有月蚀……乃至……如是之果报,应有日月星宿之升沉明暗。”远离如是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占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应有多雨、应无雨、应有丰收、应无收获、应来太平、应无恐怖、应有疫病、应有健康。”并占记号、计算吉凶数、作诗、顺世论争。远离如是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其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占无益徒劳之构明过邪命生活。例如占:娶、嫁、和睦分裂、贷入、贷出、以咒术令开运、遇祸、堕胎、哑口、不能言、举手不下、耳聋、问镜、问童女、问天神、拜太阳、奉祭大梵天、口吐火、奉请吉祥天等。远离如是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又有某沙门、婆罗门,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以无益徒劳之横明过邪命生活。例如许愿、还愿、对地基作咒、得精力有子、失精力无子、相宅地、对宅地撒祭物;漱口、沐浴、供牺牲、吐药、下剂、上吐、下泻、头痛药、点耳、洗眼、灌鼻、眼药、药油;眼科医、外科医、小儿科医、与根本药、草药、泻药等。远离如是任何无益徒劳之横明。此亦为比丘戒之一份。」

  

  「大王!此比丘如是戒具足者,无论于何处,由戒之护持故,皆不见怖畏。大王!恰如一灌顶之刹帝利制伏怨敌,无论于何处,皆不见怖畏。比丘而戒具足者,由戒之护持故,无论于何处,皆不见怖畏。具足此圣戒蕴,彼之内心,感受无垢纯净安乐。大王!如是比丘乃戒具足。」

  

  佛继续说:「……防护诸根门,……具足正念、正智,……知足,」以上是对戒学的修持。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2)

  

  法增比丘撰

  

  2.四双八辈

  

  四双八辈是谁呢

   他们是:é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的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的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CATTĀRI PURISAYUGĀNI ATTHAPURISAPUGGALĀ),(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布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是世间的无上福田。û([南传佛法朝暮课诵])

  

  佛在[大涅槃经]里对须跋(Subhadda)说:「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无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因此这四双八辈是佛圣道的圣者。

  

  3.道果的证悟与四沙门果的根

  

  道果的修证依什么呢?它依三学或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戒学有正语,正业,正命;定学有正念,正定;慧学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贯通三学。

  

  佛道修行圣者须断除三结(八十八使),证得预流果;随着烦恼的渐次减少,而后得二果(一来果)、三果(不还果)、乃至阿罗汉果。从预流果到阿罗汉果,一般上称为四沙门果。他们都得园满培育发展以下的根。

  

  阿罗汉果的根

  

  在[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五说:“几根得阿罗汉果?答:十一。”

  

  是那十一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乐受根。7.喜受根。8.舍受根。9.未知当知根。10.已知根。11.意根。

  

  阿罗汉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十一根。

  

  预流果的根

  

  在[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五说:“几根得预流果?

  答:九。”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当知根。8.已知根。(出世间的四谛法)9.意根。(不还果同)

  

  预流果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九根。

  

  预流果和阿罗汉果必须由出世间道而得,不能由世间道而得。但是一来果和不还果可以由世间道和出世间道而得,即是依世间道远离大部分的贪欲之后,再依出世间道而得一来果和不还果。

  

  一来果的根

  

  在[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五说:“几根得一来果?答:若倍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九。若从预流果得一来果者,世俗道七,无漏道八。”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当知根。8.已知根。(出世间的四谛法)9.意根。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

  

  无漏道八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8.已知根。(出世间的四谛法)

  

  一来果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些根。

  

  不还果的根

  

  在[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五说:“几根得不还果?答: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九。若从一来果,得不还果者。世俗道七。无漏道八。”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当知根。8.已知根。(出世间的四谛法)9.意根。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

  

  无漏道八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8.已知根。(出世间的四谛法)

  

  不还果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些根。

  

  烦恼断除过程,佛说:「对可爱可喜的目标,数数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贪欲增长及增强之因。」 ([相应部]觉支相应)在[大念处经]里佛说:「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我们的习气非常坚韧,要得下一翻苦功才能断除,因此佛说要知未生之贪欲生起,对已断除的烦恼,除了要知道已生之贪欲灭尽,还要知道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这才是真正的断除了。

  

  在[杂阿含22经]中佛言:「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至少可证得三果。又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这是断欲的成果,法的保护,法的成就。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3)

  

  法增比丘撰

  

  在[沙门果经]里佛说:「具足此圣戒蕴、圣诸根之防护、圣正念正智、望之满足,选住空闲处、树下、山岳、峡谷、岩窟、薮林、露地、冢间、槁堆。彼乞食而归,食已而结跏趺坐、端身安住,现起深正念。彼对世间,舍弃贪欲、无贪欲心而住,由离贪欲令心净化。舍弃害心及嗔恚,不害心而住,利益慈愍一切生物有类,由离害心及嗔恚令心净化。舍弃惛沉及睡眠,脱离惛沉、睡眠而住,光明想而正念正智,由离惛沉、睡眠令心净化。舍弃掉举及恶作,心轻而住,内心寂静,由离掉举、恶作令心净化。舍弃疑,脱离疑而住,于净法无有疑,由离疑令心净化。」

  

  佛继续说:「……舍离此等之五盖,以观自己犹如负债者、如疾病者、如囚狱者、如遇奴隶之境、旷野之路者。大王!然,比丘舍离此等之五盖,以观察(自己),犹如无负债、无疾病、出狱、自由、安稳者。观察自己,舍离彼五盖者,而生欢喜,生欢喜者而身经安;身经安者而觉乐,觉乐者而心得三昧。彼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彼由离生喜乐,以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以由离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犹如浴室之熟练助浴者,或其弟子,撒洗粉于铜盆,注入水滴而混合,洗粉润湿,由润湿而溶化,其内外具润湿而周偏不遗漏。大王(阿阇世王)!比丘如是由离生喜乐,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以由离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以灭寻伺,内心安静、心为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彼以由定生喜乐,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以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犹如有深池涌出水,于此水池,无东方之流入口,无西方之流入口,无北方之流入口,无南方之流入口,两天神时时与骤雨,而且,由此深池涌流泠水,以泠水充满盈溢、周偏流润此深池;无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大王!比丘如是以由定生喜乐,充满盈溢、周偏流润其身;以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离喜而住舍,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诸圣者言:“以舍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彼无喜乐,充满盈溢、周偏流润其身;无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犹如于青莲池、红莲池、白莲池中,有青莲、红莲、白莲生于水中、长于水中、浸于水中,吸引水底…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