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营养,由顶上至根,受冷水所充满、盈溢、周偏之流润,冷水无不普洽青莲、红莲、白莲。大王!比丘如是以喜乐,充满盈溢、周偏流润其身:以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舍乐离苦,前所感受之悦、忧具灭,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彼以纯净心,偏满其身而坐,其纯净之心,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犹如有人,从头至足,被覆白净之衣而生,其白净衣,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比丘以如是纯净之心,偏满其身而坐!以纯净之心,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果报,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异其自己之身。大王!犹如有人,由文奢草,取拔其茎,彼思惟:“此是文奢草,此是茎。文奢革与茎是相异。但由文奢草取拔草茎。”大王!犹如有人,由鞘拔取刀,彼思惟:“此是刀,此是鞘。刀与鞘是相异。但刀由鞘拔取也。”大王!犹如有人,蛇由蛇皮蜕出,彼思惟:“此是蛇、此是蛇皮也。蛇与蛇皮是相异。但蛇由蛇皮薄出也。”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异其自己之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种种神通,而彼证得种种神通。一身而化为多身,多身而合为一身,或现身、或隐身;通过壁、透过墙,穿过山无有障碍,犹如于空中;出没于大地,犹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沉,犹如于地上;趺坐、经行于空中,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大威德,能以手扪摸日月,以身到达梵天界。」
「大王!犹如熟练之陶师或其弟子,能整泥土,任其所欲,完成制作种种容器。大王!犹如熟练之象牙师或其弟子,能整列象牙,任其所欲,完成制作种种象牙之雕刻物。大王!犹如熟练之雕金匠或其弟子,能整雕黄金,任其所欲,完成制作种种容具。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种种之神通,而彼证得种种之神通。一身而化为多身,多身而合为一身,或现身、或隐身;通过壁、透过墙、穿过山无有障碍,犹如于空中;出没大地,犹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沉,犹如于地上;趺坐、经行于空中,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神力、大威力,以手能扪摸日月,以身到达梵天界。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而彼清净超越人间耳界,以天耳界,闻人天两界远近双方之音声。大王!犹如有人行于道路,彼得听大鼓声、小鼓声、螺贝、腰鼓、铜锣之声,而思惟:“彼是大鼓声、小鼓声,彼是螺贝、腰鼓、铜锣之声!”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而以清净超越人间耳界,以天耳界,听闻人天两界及双方远近之声。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彻见其他众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证知之:
证知有贪欲心,为有贪欲心。
证知离贪欲心,为离贪欲心。
证知有嗔恚心,为有嗔恚心。
证知离嗔恚心,为离嗔恚心。
证知有愚痴心,为有愚痴心。
证知离愚痴心,为离愚痴心。
证知是统一心,为是统一心。
证知是散乱心,为是散乱心。
证知是广大心,为是广大心。
证知非广大心,为非广大心。
证知是有上心,为是有上心。
证知是无上心,为是无上心。
证知是有定心,为是有定心。
证知是无定心,为是无定心。
证知是解脱心,为是解脱心。
证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
「大王!犹如好装饰之男女,或家有青年男女,于洁白清澄之镜或水钵,细观自己所反映之颜貌。若挂耳环时,如挂耳环,不挂耳环时,知不挂耳环。大王!确实如是,心寂静、清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彻见其他众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证知之:
证知有贪欲心,为有贪欲心。
证知离贪欲心,为离贪欲心。
证知有嗔恚心,为有嗔恚心。
证知离嗔恚心,为离嗔恚心。
证知有愚痴心,为有愚痴心。
证知离愚痴心,为离愚痴心。
证知是统一心,为是统一心。
证知是散乱心,为是散乱心。
证知是广大心,为是广大心。
证知非广大心,为非广大心。
证知是有上心,为是有上心。
证知是无上心,为是无上心。
证知是有定心,为是有定心。
证知是无定心,为是无定心。
证知是解脱心,为是解脱心。
证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宿住随念智,而随念彼于宿世之种种住处,犹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几坏劫、几成劫、几成坏劫:“于彼处,我有如是名、生于如是种族、如是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由其处死而生于他处,于此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种族、如是之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而我由彼处殁,生来此处。”具如是形相、境遇,随念种种宿世之住处。大王!犹如有人,从己之村落到其他之村落,又从其村落往其他之村落,又由此村落,回来自己之村落,其时,彼自随念:“我由此村落到某村落,于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默。我由此村落,往其他之村落,于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默。而我由其村落,回来自己之村落。”大王!实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宿住随念智。而彼随念于宿世种种住处,犹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几坏劫、几成劫、几成坏几成坏劫:“于彼处,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种族、如是之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由其处殁,生其他之处;于彼,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种族、如是之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而又由彼处殁,生来此处。”具如是形相、境遇,随念种种宿世之住处。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超越人界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证如众生应其所为之业,而有贵贱、美丑、幸福、不幸福。即:“诸贤!此等众生具身、语、意之恶业,诽谤圣者,以怀邪见,得邪见业;彼等于身坏死后,生于恶生、恶趣、地狱。诸贤!此等众生具身、语、意之善业,不诽谤圣者,以怀正见,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死而又生;证如众生应其所为之业,而有贵贱、美丑、幸福、不幸福。大王!犹如有眼者,立于四衢街道中之高楼,见诸众人出入某家,又往来于车道、人道,或生于四衢街道之中。彼思念:“此等诸众人出入其家,往来于车道、人道,或生于四衢街道之中。”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死而又生;证如众生应其所为之业,而有贵贱、美丑、幸福、不幸福。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漏尽智。而彼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之集”,如实证知:“此是苦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是漏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故,其心解脱欲漏、解脱有漏、解脱无明漏,而“于解脱,解脱”之智慧生,证如:“生已尽、梵行已修、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大王!犹如有峡谷,无染污而澄明、净洁之水池,有眼者立其岸,见牡蛎之壳、砂石、砾、及群鱼之或动、或止,彼思念:“此水池,实是澄明,清净而无染污;于此,有牡蛎之壳。砂石、砾、及群鱼之或动、或止。”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漏尽智,而彼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之集”,如实证知:“此是苦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是漏”,如实证知:“此是漏之集”,如实证知:“此是漏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故,其心解脱欲漏、解脱有漏、解脱无明漏,而“于解脱,解脱”之智慧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修、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大王!此实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大王!:此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其他绝无有比此更殊胜之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以上是定的修持,乃至于慧如实证知。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4)
法增比丘撰
4.寂静涅槃
业的净化就能达到业的止息,就不会产生恶业或多余的业,涅槃是寂静,无为,清净,善。它是四究竟法之一(其它是二十八色法、五十二心所与八十九心),它是无为法。它是出世间,熄灭了世间三毒或三垢之火,渴爱的熄灭。人们总是被渴爱所纠缠着,还未达到出世间,还陷在生死的轮回苦海里,因此是不会明白涅槃的。涅槃是一个行者彻底的熄灭渴爱,解脱一切的系缚,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它是完全的出世间,是无为的不死界,寂静涅槃。
圣道的力量
圣道的力量来自那里呢?它来自圣者对三宝的信心,烦恼的断除,恶业的净化,以及培育以上的善根。五力是由五根的增长所生的力量,它维持修行,加强并成就道业而达到解脱。一个行者若有贪,或嗔,或痴,他的善根不会巩固,不会有足够的力量。在修道的进度上,将会障碍重重。佛说:「诸比丘,有五力,何等为五?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龙藏.杂阿含]卷二十六,一零六页。)又说:「何等为信力?于如来所起信心,深入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同法,所不能坏,是名信力。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何等为念力?谓四念处如上说。何等为定力?谓四禅如上说。」([龙藏.杂阿含]卷二十六,一一三页。)佛说:「声闻(成就)五种学力,如来成就十种智力。」([杂阿含685经])因此我们都要具足这些力量。
佛说:「愚者虽终生,与智者亲近,仍不悟法味,如匙不知味。」([南传法句经新译]) 佛又说:「犹如大海只有一味,即是咸味;他的圣弟子在他的法中也只有一味,即是解脱味。」这只有靠行圣道才能到达。在[增支部3.32]里佛说:「这,比丘们!这真实是寂静,这是最高的,这是诸行的止息,诸界生的舍弃,贪爱的渐次息灭,出离,灭尽。」
在[律藏]的[附随](12.2)里佛说:「戒是为了防护,防护是为了免于后悔,免于后悔是为了喜悦,喜悦是为了轻安,轻安是为了心静,心静是为了心乐,心乐是为了心定,心定是为了正知见,正知见是为了厌离,厌离是为了不爱染,不爱染是为了解脱,解脱是为了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为了完全无取无系缚。」「以何者为达业灭尽之道?此乃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者称为达业灭尽之道。」([相应部]第五新旧品)要达到业灭尽之道,那即是苦的灭尽之道,这只有八支圣道。依修习止观,观照生灭的业,只是因缘连系的精神(心理,或名法)与物质(物理,或色法)的现象,佛说在这圣道上,并无造业者与受报者,只有业在运作而已。
法增比丘, 佛宝寺,澳大利亚,30/1/2009。
愿众生安乐。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