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生命的微笑 第八章 空與智慧▪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生活在“真空妙有”時,才能證驗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心。

  一個人可能爲了服務社會而發心工作,這使他的智慧大放光明,而有所成就。等到他功成名就,權力在握時,便執著在權力裏頭,于是障礙了般若慧性,變得愚迷無知,其成就又複毀于一旦,這就是事業興衰的生命史:眼看他平地起高樓,眼看他樓倒塌。

  每一個政權和王朝,每一個文明和朝代都很難跳出這個沒有智慧的陷阱。禅則告訴我們,要在平常心和平直心中去運作,因爲它沒有障礙,可以看得清楚。障礙自己最嚴重的是自己內心已有的成見、私心、自負和心理防衛機製(這就是自性衆生)。于是禅家告訴我們,要想維持般若智的光明性,必須認清自心衆生,放下它,淨化它,保持清淨的心理環境,才能透露光明的智慧。六祖慧能說:

  “吾今教汝識自性衆生,

  見自心佛性(般若性),

  欲求見佛,但識衆生,

  只爲衆生迷佛,非是佛迷衆生。”

  自古以來,禅家所傳之心,即是不被衆生心所迷惑的真心,也稱爲無心。如果“有”可傳之心,就會造成執著,把它定義化和刻板化,奉爲圭臬,而壓抑般若之慧性,故《宛陵錄》裴休記黃檗傳心法要偈雲:

  “心不可傳,以契爲傳;

  心不可見,以無爲見。”

  禅家講一切現成,人就在日常生活中活用著佛性般若,沒有心外的佛可以成就,要成佛就得“即心即佛,佛即無生(不生衆生心),直下便是,勿求勿營。”

  我們已把般若智作了解釋。現在要進一步對般若智的內涵加以分析。什麼是般若智呢?簡單的說,它即是道慧,也就是生活的智慧。根據《大般若經》的說法,道慧應可分成叁個部分:即以“一切智”觀空,息滅一切煩惱,是爲慧眼;以“道種智”觀假,依法修行,是爲法眼;以“一切種智”觀中,覺醒地生活,是爲佛眼。這叁觀實際上是合爲一觀,也就是說勘破一切色相塵勞的執著,破一切煩惱,放下一切執著,就能發一切智;依自己的根性因緣轉識成智,就是道種智;圓滿的實現生活與解脫,就是一切種智。

  禅宗則將叁者直截了當融合爲一,既是修定修淨,同時發慧過實現的生活。在頓悟法門中,破煩惱和立萬種行是在“見性”時同時具現,所以《六祖壇經》上說:

  “自性若悟,衆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衆生。”

  成佛之道,析而言之,要經過淨化破相的“空”,再實踐六波羅蜜的“假”,而入于見性成佛的“中”。這叁個步驟可以同時進行,那就是禅行,也就是生活的智慧。現在我們把這觀念加以分析:

  心裏頭的概念和意識,都是“衆生”或表象,它直接影響智慧和認知活動;即使正在使用的知識和觀念,或者現在享有的名利,都會形成障礙,所以要保持清淨心,不能迷而生執,障礙了般若的空性,而影響智慧的開展。

  工作就是修行,事業就是道場,無時無刻不是在實現自己,無時不透過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把業力轉識成智,使生活過得充實喜悅。

  不執著在自己的成就,不在欲望上迷失;在成就與布施的同時,看出人生像一句戲。你把戲演好了之後,就要悠然地離開。

  般若是在放下一切知識、理念、情感及色相之刻板印象和執著之後,才發出它的悟性與慧性。因此,空就是放下,就是清除心中的虛妄和煩惱;把心裏頭的障礙清除了,就如同萬裏長空,陽光就可以照亮一切美好的景物。這時便能如如實實地看到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使生活過得充實而喜悅。從而如果我們能夠把一切成就跟別人分享,把一切成就看做是如來的“表象”,不執迷在色相之中,便得能“自證”而見如來。《六祖壇經》中說:

  “前念不生即心,

  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前念不生”是指淨化自己,掃除種種虛幻的障礙,真正接納自己。“後念不滅”是指肯定自己,依自己根性因緣,好好去過實現的生活。“成一切相”是實現生活的種種成就,“離一切相”則要把自己的成就與別人分享,從表象中解脫出來,不被物欲色相所迷,歸于空性的清淨,那即是如如實實的般若實性;它的放光照亮了人生,它的精神法體參契永恒。六祖慧能說: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生活的真谛就是放下一切虛幻的障礙,不合理的抱負水准,不模仿別人,不嫉羨別人,好好接納自己,根據自己的根性因緣實現自己。同時,要用清醒的生活態度和自|由的心智,去體驗生活的意義,發現精神生活的永恒之美。

  在禅的法眼裏,生命的生老病死只是一種現象,在現象的背後就是如如的般若佛性。我們用它來分辨現象,處理生活上所遭遇的問題,來肯定“人身難得”,來贊歎歡喜這“一朝風月”。但是,當我們被種種色相和情染煩惱所縛的時候,般若之光就好像被層層的濃雲所障蔽,我們會失去光明,失去溫暖,失去一切生機,代之而來的是冷漠、死氣沈沈、絕望和苦悶。

  般若是生命的光,必須在你放下競爭、對立、執著和貪婪時,才能看到它的光芒。

  它引發一個人産生悟性,孕育智慧,去實現活潑的生活。這時,他看到生命的花正在微笑,並悟入永恒精神世界之美。

  

《禅·生命的微笑 第八章 空與智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