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生活在“真空妙有”时,才能证验到“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心。
一个人可能为了服务社会而发心工作,这使他的智慧大放光明,而有所成就。等到他功成名就,权力在握时,便执著在权力里头,于是障碍了般若慧性,变得愚迷无知,其成就又复毁于一旦,这就是事业兴衰的生命史:眼看他平地起高楼,眼看他楼倒塌。
每一个政权和王朝,每一个文明和朝代都很难跳出这个没有智慧的陷阱。禅则告诉我们,要在平常心和平直心中去运作,因为它没有障碍,可以看得清楚。障碍自己最严重的是自己内心已有的成见、私心、自负和心理防卫机制(这就是自性众生)。于是禅家告诉我们,要想维持般若智的光明性,必须认清自心众生,放下它,净化它,保持清净的心理环境,才能透露光明的智慧。六祖慧能说:
“吾今教汝识自性众生,
见自心佛性(般若性),
欲求见佛,但识众生,
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自古以来,禅家所传之心,即是不被众生心所迷惑的真心,也称为无心。如果“有”可传之心,就会造成执著,把它定义化和刻板化,奉为圭臬,而压抑般若之慧性,故《宛陵录》裴休记黄檗传心法要偈云:
“心不可传,以契为传;
心不可见,以无为见。”
禅家讲一切现成,人就在日常生活中活用著佛性般若,没有心外的佛可以成就,要成佛就得“即心即佛,佛即无生(不生众生心),直下便是,勿求勿营。”
我们已把般若智作了解释。现在要进一步对般若智的内涵加以分析。什么是般若智呢?简单的说,它即是道慧,也就是生活的智慧。根据《大般若经》的说法,道慧应可分成三个部分:即以“一切智”观空,息灭一切烦恼,是为慧眼;以“道种智”观假,依法修行,是为法眼;以“一切种智”观中,觉醒地生活,是为佛眼。这三观实际上是合为一观,也就是说勘破一切色相尘劳的执著,破一切烦恼,放下一切执著,就能发一切智;依自己的根性因缘转识成智,就是道种智;圆满的实现生活与解脱,就是一切种智。
禅宗则将三者直截了当融合为一,既是修定修净,同时发慧过实现的生活。在顿悟法门中,破烦恼和立万种行是在“见性”时同时具现,所以《六祖坛经》上说: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成佛之道,析而言之,要经过净化破相的“空”,再实践六波罗蜜的“假”,而入于见性成佛的“中”。这三个步骤可以同时进行,那就是禅行,也就是生活的智慧。现在我们把这观念加以分析:
心里头的概念和意识,都是“众生”或表象,它直接影响智慧和认知活动;即使正在使用的知识和观念,或者现在享有的名利,都会形成障碍,所以要保持清净心,不能迷而生执,障碍了般若的空性,而影响智慧的开展。
工作就是修行,事业就是道场,无时无刻不是在实现自己,无时不透过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业力转识成智,使生活过得充实喜悦。
不执著在自己的成就,不在欲望上迷失;在成就与布施的同时,看出人生像一句戏。你把戏演好了之后,就要悠然地离开。
般若是在放下一切知识、理念、情感及色相之刻板印象和执著之后,才发出它的悟性与慧性。因此,空就是放下,就是清除心中的虚妄和烦恼;把心里头的障碍清除了,就如同万里长空,阳光就可以照亮一切美好的景物。这时便能如如实实地看到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使生活过得充实而喜悦。从而如果我们能够把一切成就跟别人分享,把一切成就看做是如来的“表象”,不执迷在色相之中,便得能“自证”而见如来。《六祖坛经》中说:
“前念不生即心,
后念不灭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离一切相即佛。”
“前念不生”是指净化自己,扫除种种虚幻的障碍,真正接纳自己。“后念不灭”是指肯定自己,依自己根性因缘,好好去过实现的生活。“成一切相”是实现生活的种种成就,“离一切相”则要把自己的成就与别人分享,从表象中解脱出来,不被物欲色相所迷,归于空性的清净,那即是如如实实的般若实性;它的放光照亮了人生,它的精神法体参契永恒。六祖慧能说: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生活的真谛就是放下一切虚幻的障碍,不合理的抱负水准,不模仿别人,不嫉羡别人,好好接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根性因缘实现自己。同时,要用清醒的生活态度和自|由的心智,去体验生活的意义,发现精神生活的永恒之美。
在禅的法眼里,生命的生老病死只是一种现象,在现象的背后就是如如的般若佛性。我们用它来分辨现象,处理生活上所遭遇的问题,来肯定“人身难得”,来赞叹欢喜这“一朝风月”。但是,当我们被种种色相和情染烦恼所缚的时候,般若之光就好像被层层的浓云所障蔽,我们会失去光明,失去温暖,失去一切生机,代之而来的是冷漠、死气沉沉、绝望和苦闷。
般若是生命的光,必须在你放下竞争、对立、执著和贪婪时,才能看到它的光芒。
它引发一个人产生悟性,孕育智慧,去实现活泼的生活。这时,他看到生命的花正在微笑,并悟入永恒精神世界之美。
《禅·生命的微笑 第八章 空与智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