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遇到任何事情能平心靜氣,不慌不亂,表示一個人能自製,能把持原則。一個能自製的人,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獲得自由,不被外在環境所動,得大自在。
你能以平直的態度去待人處事嗎?你將來是一個醫生,有一個人急急忙忙,呼天搶地的把病人送到你的診所,你會不會受他幹擾,而亂了陣腳呢?當你操起刀來爲病人進行手術時,正因爲他是自己的親人,自己會不會有不同的心情而影響到手術的品質呢?平常心對你們學醫的當然重要,要親疏不二,不要受緣所遷;要急緩不二,視若平常,這些道理各位都是清楚的。
各位一定有過這種經驗:有時爲了特別要保管某些東西,不以平常保管的方式處理,把它放在某個隱密地方,反而忘了它放在哪裏。急用時翻箱倒櫃都找不到,那是因爲不平常的緣故呀!
運動員參加比賽,如果不訓練平直心,比賽情況稍有起落,就會嚴重影響心情,影響士氣。平常心就像一個大水庫,它能調節水源,蘊藏發電,可是湖面總是平靜如常。因此,平直之心是孕育智慧的最好途徑,是精神生活的調劑法門。有一次百丈懷海的弟子問道:“什麼是大乘頓悟法要?”
百丈懷海說:“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我們偶爾聽到朋友對某人有些批評,等到我們真正跟他相處的時候,則往往因爲先入爲主而對他心存偏見。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和對立,大部分源自缺乏平直心。
一個平直的人總是心平氣和的,因此他能冷靜的思考。他總是對別人說,慢點!讓我把事情弄清楚。有一位朋友,他一向非常冷靜平直,我從他那兒學到很多待人處事的法則。有一次我把一件重要的證件遺失了,我憂心如焚,急得像熱鍋裏的螞蟻,想去辦理遺失補發,他卻笑嘻嘻地告訴我:“老兄!要遺失一個證件可不是那麼容易,別急著去辦理補發,放自在一點,它可能還會飛回來哪1過了兩天,那份證件果然由一位好心人郵寄回來。
教育子女,更需要平常心。你們都要做人父母的,千萬記得,對待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平常心、平直心,萬不可愛之太深,責之過切,揠苗助長。
對待朋友更是如此,古人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饴。”在平常自在中建立起來的友誼才是知交。至于夫妻之情,天倫之樂,若能以自在平常之心處之,自然琴瑟和鳴,得享天倫之樂了。
莫須在意生活的藝術就是不要太在意,有時就是有點不修邊幅,也不以爲意才好。生活的本質是自然而不是刻板;是自在惬意,而不是苛刻造作。對待別人,得過且過,不宜太挑剔,這樣自然寬心無憂。
我們有許多的不安與煩惱都是因爲太在意惹來的。有一位朋友訂做了一套新衣,其中有一點點瑕疵,竟然爲那一點點瑕疵去跟服裝店老板吵得面紅耳赤。太在意的人,每天總會惹出許多是非。特別是對自己的苛責,就像強烈的酸液在腐蝕你的心靈。
胡適之先生說,作學問要在無疑處生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這種有疑處不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學會不在意,就可以放曠而行,少憂絕惱,心理自然清閑,神情自然自在,福分無比。
不要太計較得失,你自然達觀起來;不去理會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只求問心無愧。直心去生活,無入而不自得。所以六祖慧能說:“直心就是道潮。
一個人愈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愈是舉棋不定,坐立不安,無所適從。那是戕害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是糟蹋幸福快樂的關鍵。
在禅學公案中,有這麼一則非常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在家弟子去拜訪趙州禅師,由于沒有帶禮物,心裏覺得很在意,于是對趙州說:“老師!我什麼都沒有帶來。”
趙州是一個非常機警的老師,總是抓住任何機會,爲學生解惑。他說:“那麼你就放下吧!
這個學生沒有聽懂老師的啓發,卻更在意起來,便說:“老師!我什麼禮物都沒有帶,你怎麼叫我放下來呢?”
趙州聽了又說:“那麼你就提著吧!
各位!這位學生顯然還是沒有懂得老師的旨意,所以不能釋懷,仍然帶著那非常在意的心情生活。我想,那一定是愚迷痛苦的。
人不免有一點小錯,就心理健康的法則來看,要懂得原諒自己。只要改正就行,用不著太在意,太在意就失去寬闊的心胸,無法超然物外,直證真空妙有的法性。
我再講一則故事給各位聽聽。有一次善慧大士(即傅大士)講《金剛經》,梁武帝突然駕臨。大衆皆驚動站起,這時只有善慧端坐,從容不動。皇帝的近臣告訴他說:“聖駕在此,何不起坐?”
大士說:“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對的,一個人的心若驚動了,真正的道場也動了,當然一切行爲舉止都顯得不安了。本省有一句話說:“吃飯皇帝大,睡覺皇帝大。”一個人的行住坐臥都要從從容容,千萬不要因什麼事太在意而亂了方寸。
又有一次善慧大士身穿衲服,頭戴道士的頂冠,腳穿庶民的鞋子。梁武帝看了就問他:“你是和尚嗎?”
善慧以手指他所戴的帽子,于是梁武帝就說:“那麼你是道士羅!” 善慧又以手指指腳上穿的庶人鞋子,梁武帝又說:“那麼你是凡俗之人羅!”
各位!善慧所表示的是非僧、非道、非俗,他打破了僵化的形式,隨遇而安。更重要的是把儒、釋、道叁家予以融合。誠如善慧自己所說:“道冠儒履佛袈裘,會得叁家成一家。”他融合叁家,超越叁家,這是何等的灑脫啊!
不要在意就是佛法所謂“無心”。無心就不會有憎的情緒,不會有愛憤自責的煩惱,更不會有多欲的不安。所以說:“無心是道”。能如此便是任運逍遙。唐朝志明禅師答複學生問什麼是無心時說: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叁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爲觀自在。”
各位先生!你們將來行醫就是要當一個無心道人。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地位之別,不計親疏,不計得失。那就是慈航普度的觀音,救苦救難的大醫王。
莞爾之趣
人生樂趣何其多,觸目遇緣無非淨光莊嚴,喜悅柔順。你走在街上,仔細玩味,你會發現霓虹燈真的很美。看看每個人都兢兢業業在努力工作,油然心生敬佩。你看看青年朋友,結隊成伴郊外散心,他們涉世未深的樸素歡顔,更是可掬可愛。你觸目所及何處不是喜悅呢?
各位!請多留意,世上不是只有愁眉苦顔,只要你抽出一點時間和心情,一朵盆栽中的小花,可以把你帶入喜悅情趣;一聲鳥語,可以令你悟入無盡遐思和喜悅。偶爾,你應該伫足看看路邊的花草,他們在向你微笑;偶爾,你應該停足看看繁華的櫥窗,那兒的陳列多麼別致動人。
快樂就在你的生活之中,放下塵勞,體會莞爾的喜悅,即使一個幹癟的老人,也能泛耀出最動人的人性之美,又何況稚子們咯咯笑聲,聲聲響徹雲霄呢?你用不著在生活之外尋找歡悅,只要你稍加留心,歡樂確實無窮。禅家說: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
各位!請不要用不滿的心情去生活,那會破壞你的生活情趣。你要用感謝的心情,積極奉獻,自然會歡喜滿筐。你要學會感謝父母,心存喜悅,你要感念老師,心存敬意;你要感謝同學朋友,慶幸緣分難得。
不滿的心情會起心病,起先是對別人不滿,對局勢不滿,對社會不滿,最後會對自己也不滿,那就是心玻不滿不是進步的動力,謙虛才是成長的原因。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自在不但使你愉快,使你有好的性靈生活,同時也是潛能得以發展的契機。好好學習自在的生活態度,自然處處無礙,所作皆成。
(1986年春演講于國防醫學院原講題爲“清心與自在”)
《禅語空人心 第二講 自在無礙永無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