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语空人心 第二讲 自在无碍永无拘

  第二讲 自在无碍永无拘

  自在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

  ——唐朝·澄观大师

  在一个多月前我应邀在国立政治大学为大专辅导老师做了一次演讲,讲题就是佛学在心理辅导上的应用。演讲之后随即进行讨论,对于佛学如何应用到现代生活,广泛地交换意见。大家对禅学如何应用在辅导学上有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接着有几个学校邀我演讲。今天能有机会来贵校演讲,就是基于这个因缘,在此特别要感谢赵世和教授的安排。

  首先我要跟各位说明,佛学就学术层面来看,它既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又是一门心理学,也是一门伦理学。它包含了对人生究竟的直观,宇宙第一义谛的证悟,人性及伦理的探讨,与心理健康和生活智慧的阐扬。现代人的生活正陷于紧张、焦虑和空虚的困境,在精神生活上亟待提升,佛学正是精神生活复苏的甘霖。特别是当它与现代心理学结合之后,更能成为提升精神生活的艺术与智慧。

  各位都是研究医学的,将来从事悬壶济世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慈悲温和的心肠,需要懂得培养生活的情趣和精神力量。使自己成为金刚大医王,做一位佛经上所谓的药王菩萨,普度众生。另一方面,医疗的工作不只是诊断开处方所能完全解决,而是需要精神力量;你要深通这种力量,才能把医疗发挥到最高的效果。所以我今天给各位讲讲佛学上“自在”的智慧,它既是禅学的,也是心理学的。

  人的生活就是自己对环境的交互作用。心理学所强调的是:人是环境的因变数,也就是说,人是否生活得快乐丰足,决定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不过,最近在人文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上已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相信,许多情绪和认知上的问题,是来自主观的感受。比如说,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同样在夜里走过一条乡下的小径,张三看到一个黑影,定睛加以观察,发现它只是一棵迎风摇摆的小松树,不过样子颇像人影而已。但是李四随后经过那个地方,却认为那个树影是一个鬼影,心里紧张害怕,拔腿就跑。显然两个人的感受不同,反应也截然不同。

  心理学曾作过许多实验,一组使用安慰剂的人和一组不使用安慰剂的人,在精神上的反应截然不同。心理学家把失眠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施以松弛身心的训练,另一组除了做相同的训练外,还给他们一颗药丸,并告诉他们它有助于睡眠。事实上那颗药丸与睡眠无关,只是用来安慰病人而已。结果证实服用安慰剂的一组,在睡眠上有很大的改进。可见心理意识对个人行为影响有多大。

  禅对生活的看法非常重视意识的转变。禅家的格言是“万法唯心造”,一切的心理现象都是主观的意识所造成的。不过禅者所重视的是醒觉与自在,而不是上述例子所说的依赖与安慰。

  禅家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是我与境之间交互作用。如果我“作得了主”,那么我就能够“转境”,能够有效地处理事事物物。待人接物也就贴切得当,自己也就能够清楚的思考,那就是醒觉。由于醒觉的人不会被欲望、色相、成见所蒙蔽,所以他能看到真实的一面。他能了解自己,也能了解别人,能洞察一切事物。所以他是主动的,是如如自在的。

  反之,如果自己作不了主,就变成环境的因变数。环境怎么变,自己就跟着怎么变,随波逐流,成为环境的奴隶。当然这种“被境转”的人是谈不上醒觉,谈不上坚固信心,谈不上金刚智慧的。所以这种人就会变得不自在,很容易受环境左右。

  自在的人有一颗安稳的心,有一双清明的眼睛,有一对顺风博闻的耳朵,更有一个宽容的肚量。所以自在的人比较安和,不起对立与抗争,总是在包容与超越中,找到了一个生活与事态的重心。

  有一位先生向我倾诉苦恼。他说,他是个有家室的人,有一次他在一个逢场作乐的场合,认识了一位小姐,深谈之下,对她的遭遇非常同情,油然生怜恤与协助之心。尔后往来频繁,日久生情,竟导致家庭纠纷。他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真是悔不当初。一个不自在的人,无论发的心是善是恶,自己都会把握不住,那时善与恶同归于恶。所以禅家要告诉你:必须无善无恶,只留一个真如自在的觉性。

  自在的人永远懂得“空”的人性绝活。他放下非分之念,放下色相的干扰,放下成见的左右,放下道德规范的约束,让自己自由;看色相不为色相所迷,察理路不被成见所蔽,行乎道德不受制而拘泥,所以叫“来去自由”,“和光接物”,这才产生大用。荷泽神会说:“无念为宗, 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

  懂得真空的人才是真自在,真自在的人才可能真正有能力、有大智慧、有创造力,去实现人生、去建功立业、去布施服务。各位!你说对不对?

  莫随波逐流

  我们待人处事,总是在失去主动,不能自拔,或无能为力时,才感到自己发生了困扰。那时自己是无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是不安的、执著的、不能接受事实的。陷于物欲跟急于功利,同属于被境转,内心同样不安。愤怒伤人与惧怕退却,两者都是受心境所牵,都是心病的根源。

  现在我举几个简单的线索,你自己作个测验,你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自在:你做错了事,朋友给你当面指正,你接纳了,但却自责了好多天。

  朋友一句无心的批评,你记恨很久不忘。

  你买了一件东西,回到家里才发现有瑕疵,你失望得影响睡眠。

  你要去见一个有地位的人或某方面特别有成就的人,你会很在意又很不自在。

  你很喜欢别人夸赞你,有许多决定,都是为了博得赞美而做的。

  你做任何事总是想获得大家的喝采。

  各位!如果你有了这些观念,你就会在生活中加上一个莫须有的负担。它使你的生活脚步变得沉重,甚至使你失去正确判断,那就是不自在所带来的烦恼。唐朝法融禅师说: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所有因不自在所造成的拥塞,足以危害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引起思想上的偏差,人际上的冲突,而导致生活的危机。

  唐朝侍郎白居易,有一天去拜访一位叫鸟窠道林禅师的高僧。他发现这位禅师所住的地方古松茂密,盘屈如盖,和尚就住在上头,鸟鹊筑巢其上,自然驯狎。白居易觉得和尚住在树上实在太危险了,于是说:“禅师住处很危险。”

  禅师说:“太守住的地方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说:“弟子位镇江山,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自己不停地起心动念,处处被境转动,就好像薪火相交,把自己弄得焦躁不自在,哪有不危险的呢?”

  各位!自在就是真正的醒觉,真正的自由,真正从许多虚幻中解脱出来,去过现实的人生,喜悦的生活。

  优游真实

  自在的第二个因素就是“见自本心”,能用自己的真心去生活。这就心理学来看,就是一个人的肯定性(assertiveness)。所谓肯定性是指一个人能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判断力的一种行为品质。

  一个人肯说真心话,不拖泥带水,不自欺欺人,是一件好事。比如说,自己体力不行,硬撑着充好汉,那就是不真实、不自在。有一位登山的朋友告诉我,通常青年人登山,发生意外的都是不自量力的人。他为了表示自己有登山的经验,往往一意孤行,造成意外。他告诉我说,有一次一位青年为了表示对一位受伤女生的照顾,把她的行李一起背着,队友们建议分摊给伙伴们背负,他硬是不肯。才走上山头,这位男生因为体力透支,加上气候变化竟然晕厥过去。

  人能确切地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一件庆幸的事,但能接纳自己的极限,却是幸福自在的关键。一个人要说出跟别人相同的意见并不难,要提出合理的异议却很不容易。要同意别人的要求也不困难,要婉拒别人的要求才真正困难。困难的关键就在于“碍于情面”,所以“失去真心”。因此禅学上强调觉性的重要。法融禅师说:

  “一切有为,本无造作;知心不心,无病无药。”

  一切的行为举止,要奠基于真实和真心,否则就会出错,就会迷失。当我们的心智思想,像喷泉一般直接涌现出来,放旷而行时,心理就没有积郁,没有虚伪,自然没有烦恼和心玻

  有一次法眼文益禅师的弟子问他,道真的在自己心中吗?法眼告诉他说:“有什么时候你披露了自己,而不与道相合呢?”

  人生本来就是要照自己的因缘去实现。你是你,绝对不会是别人的你。如果你想讨得别人的欢心,自己的宝藏(与生具来的潜能)就会尽失。所以一个自在的人,必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条件去发挥,去实现,去布施,去成就无上的精神生活。

  现代人普遍不甘寂寞,一味想要否定自己,追寻时髦。穿衣服要赶流行,吃东西要赶流行,思想要赶流行,读书选志愿也要赶流行。似乎每一个人都争着改变自己,变成别人。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事。

  禅宗有一则故事非常发人深剩唐朝大珠慧海和尚,有一天特地从老远的地方赶来参拜马祖大师。当时的禅林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参见马祖的,大珠当然也不例外。大珠拜见马祖时,师徒的对话是这样的:

  马祖问:“你从何处来?”

  大珠答道:“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来这里有什么事?”

  大珠说:“我是来求佛法的。”

  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没有,求什么佛法?你放弃自家宝藏不顾,离家乱跑做什么?”

  大珠惊讶地问:“哪里是慧海的宝藏?”

  马祖说:“现在问我的那个就是宝藏。它一切具足,更无欠缺,本来自在,何假外求。”

  大珠慧海因为马祖这一指点就悟道了,他悟到的是什么呢?就是真我,从从容容的真我,自由自在的真我。能依真我去生活的人就能实现他的资赋和潜能,过成功喜悦的生活,所以禅家说:“乐道怡然,优然真实。”

  保持平直

  直心就是平常心,就是“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禅语空人心 第二讲 自在无碍永无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