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佛的寶座,先觀這個。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
阿彌陀佛的座是非常非常莊嚴的,《十六觀經》裏面有。
見有菩薩。于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
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錯。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的時候,他老人家就是在菩提樹下,就是碧缽羅樹,樹下是鋪草作墊子,坐在那個上面入定,在那裏打坐。他成佛了,我們世間人不認識他,對他也不恭敬,也沒有人去理他。佛一示現成佛,如果沒有人祈請他說法,他隨時就般涅槃了,就入滅了。爲什麼呢?在這個世間沒事情做嘛。沒事,當然就走了。幸好敬居天人,這個諸位讀經,讀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你就曉得,敬居天人是四禅天裏面五不還天,這些天人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了,他們趕緊下來,來請法。這樣,釋迦牟尼佛才沒有入滅。所以敬居天人幫了我們好大的忙。這確確實實是這樣的。那麼釋迦牟尼佛爲什麼不示現很莊嚴的寶座呢?假如釋迦牟尼佛示現像極樂世界那樣莊嚴的寶座,我們這個世間人一看到,一定奇怪,這不曉得從哪兒來的,這個一定是怪異,不尋常,又起了疑惑了。實在講,我們的根性很劣,沒法子啊。所以世尊示現的身相,丈六金身,叫劣應身,敷草而坐,成無上菩提。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法藏菩薩看到這個情形,所以自己才發願。他老人家成佛的時候,不是在一般的處所,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的,世界就那麼莊嚴了,他的寶座如果再鋪上草座,那人家也瞧不起了。所以說一定是跟這個大環境裏面的莊嚴要能夠相稱,這才是正常的。
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以爲佛座。
什麼叫寶王呢?是寶當中最大的,寶當中最殊勝的,我們就稱他做寶王。他這個座也大,佛的身相也大,所以他的座也大。他這個座,是無量珍寶、微妙淨華裝飾在這個寶座上。這個是佛座,我們先觀察佛座,然後才知道坐在這個寶座上的人,是多麼的尊貴。像從前,世間的帝王宮殿裏面,我們看到皇宮裏面大殿當中皇帝坐的寶座,看到那個座的莊嚴,就想到坐到寶座上的人,他是什麼樣的身份,于是對他就起了信心,恭敬心,敬愛之心。印祖說的好,佛法裏面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如果我們對這個人有十分的誠敬,我們一定得圓滿的利益。這個道理在此地。
相好光一尋。色相超群生。
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這兩句,“相好光一尋”,這個光是常光,一尋是長度的單位。我們中國古時候,八尺叫一尋。另外一個講法,我們一個人兩手展開,這個長度叫一尋。在此地,我們應當取這個意思。爲什麼呢?西方世界人的相比我們高大太多了,決定不是八尺。所以他這個一尋,就是指他兩個手展開的時候。這是常光,不是放光,是常光。
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諸佛如來都已經證得圓滿的清淨法身。法是什麼呢?法就是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他的身,也就是他的淨土,身土不二。“入一切衆生心想中”,衆生想佛,佛就現身。以清淨心想佛,佛就現的報身;以雜染心想佛,佛就現應化身。佛在什麼地方呢?無處而不在啊。前面跟諸位提過,《楞嚴經》上說的好,“隨衆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話說的是真實話,但是很難懂。爲什麼呢?不是我們常識所能夠見識得到的,這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這完全說的是理,也是說明釋迦牟尼佛在經論裏面常常給我們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我們的心想關系就太大了。心想善,就現善法界;心想惡,就現惡法界。這個六道,叁善道、叁惡道,從哪兒來的?就是我們心想而生的。離開一切善、惡,這個心清淨了,清淨心所感的就是清淨法界,就是淨土了。所以說,心淨則土淨。由此可知,起心動念關系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我們爲什麼要起惡念呢?爲什麼不起善念?我們很想今生後世都能享受善的果報,我們都有這個願望,都有這個希求,可是念念當中他想惡念,他不想善念,你這個善的果報怎麼會得到!善因才能得善果啊。善因是什麼?善的念頭,善的言語,善的行爲,我們才能得善果啊。惡的念頭,惡的言語,惡的行爲,就會得惡報。這些事情,初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也都能明了,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切人、事,他就忘掉了,他又造惡了,所以遭來一生不如意,這個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今天所希求的,是一切善法當中第一善法,我們要求生西方淨土,這是無比的善法。我們要用不善的心,怎麼能往生淨土?如何修這個大善?那就是把這一個法門盡心盡力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供養給別人。如果有人能夠接受,我們見到能生歡喜心,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這叫修第一大善。那麼反過來,人家修淨土,你要想辦法去障礙他,去阻撓他,不讓他成就,你所修的就是第一大惡。這個第一大惡,將來墮阿鼻地獄。這個不是小惡啊,這是障礙人修淨土,這個是第一大惡,我們必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佛法,障礙佛法,破壞佛法,破壞所有一切大乘法,那個造的業,沒有障礙人念佛往生這樣重。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所以心想佛時,你的心這個時候就成“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是理,是性德;是心做佛是事,是修德。這個心怎麼作佛呢?念佛就作佛了。念菩薩就作菩薩,念佛就作佛,念五戒十善就作人、就生天,念貪嗔癡慢就要墮叁途,你就作叁途嘛。所以自作自受啊,不是別人安排給你受的。實實在在講,統統是自作自受。你爲什麼會變成餓鬼呢?因爲你貪心太重。爲什麼你會變畜生呢?愚癡太重。爲什麼會墮地獄呢?嗔恚心太重了,嫉妒嗔恚呀。都是自作自受,這兩句是講一個例子。如果把這個話講完全來,我念給你聽聽:是心做佛,是心是佛;是心作菩薩,是心是菩薩;是心作餓鬼,是心是餓鬼……,這十法界,十句就念全了,只舉出這一句。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作自受。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這是講到最高的。一切諸佛正遍知海,這個正遍知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智慧大,我們用海作一個比喻。無量無邊的智慧從哪裏來的?從心想生的。怎麼想呢?想佛嘛,想佛就成佛了。所以這非常非常重要。下面解法界身。
法界身者。法界是衆生心法也。
盡虛空遍法界,這個範圍太廣太大了,我們只講他一部分,這一部分就是佛在經上講的,娑婆世界六道輪回,只說這一部分。這一部分是從哪裏來的呢?“是衆生心法”。衆生種種不同的心想,現出叁界六道的現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叁界六道,也沒有十法界,什麼原因呢?因爲十方世界衆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想法,都想阿彌陀佛,他沒有其他的想法,他沒有雜念。這個念佛淨念嘛,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統統想阿彌陀佛,因此他那個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他不複雜,不像我們這裏複雜。我們說每個人心裏念頭太雜了,西方世界念頭只有一個。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曉得。
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爲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是故佛身名法界身。
這些話不難懂。我們今天這個身,諸位想想,是不是法界身?當然是法界身,沒有辦法離開法界嘛。不過因爲我們的心想太雜亂了,現的這個身相不怎麼好,不像佛身那樣清淨莊嚴。他爲什麼那樣清淨莊嚴?人家想的好啊,我們想的不好啊,都是從心想生。
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佛要幫助一切衆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離苦得樂。這個真正離苦得樂,諸位要知道,唯有成佛。所以一個人如果修行,他不想成佛,那都是行邪道,不是正法。一定要發心成佛,這才是正道,才是真實究竟圓滿,一定要發成佛的心願。諸佛如來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達到這個願望呢?都是教我們念佛,尤其是叫我們念阿彌陀佛。爲什麼?前面跟諸位說過,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如來的總代表,念阿彌陀佛,就念一切諸佛了。所以佛的名號、佛的形相,“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衆生心想佛時。佛身相好顯現衆生心中也。
相隨心轉,這個道理世間算命看相的人都懂得。你的心善不善,看你相貌就知道了,瞞不過人的。怎麼樣裝模作樣,可以欺騙世間的愚癡人,世間聰明人、有學問的人、有修養的人,你就騙不了他,他一看就明了了。所以修行人,相貌就很重要。相貌並不是叫你天天去化妝,那個沒用處的。現在還有很多整形的,那更糟糕了。要修好的相貌,先修好的心,好的念頭。心好、念頭好,你這個相貌就好了。不但相貌好了,身體也好了,百病不生。所以,心地清淨,這是第一殊勝。在我們這種程度,修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就是想阿彌陀佛。所以家裏面供的阿彌陀佛像,常常看、常常想,常常叫阿彌陀佛這個相在我們心想之中,你就不會去胡思亂想了。常常想阿彌陀佛,經典念熟了,你這個觀想的能力就強了。實實在在說,天親菩薩這個二十四首偈頌,我們一定要把它念的背,背得很熟。爲什麼原因?經太長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很長,我們很難去想。怎麼想法呢?這個念佛五念門裏頭有“觀察”。我們怎麼觀法呢?天親菩薩這二十四首偈頌,就是一個觀想的綱領。你把他這個東西背熟了,常常就能夠將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統統現在你的心想當中。他是綱領啊,這非常非常難得。近代人夏蓮居老居士作了一個《淨修捷要》,你看他那個《淨修捷要》,是根據什麼作的?根據天親菩薩的五念法作的。所以用《淨修捷要》這個方法也行,也能把叁經裏面所講的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心想中。《淨修捷要》好啊,這…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