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就傻了,那就苦了。
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
這是說西方世界這些大菩薩們,他們都是候補佛。我們現在可以說,名字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彌勒菩薩,我們知道他們都在西方極樂世界。連彌勒菩薩也在啊。《無量壽經》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彌勒菩薩也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要能夠憶念,能夠歸依,能夠觀察,就像普門品裏面所說的,事事都如願呐。
菩薩愛樂功德。
菩薩歡喜積功累德,
如海吞流。無止足情。
這個流就是河流,所有河流都流向大海,好像這大海把所有河流裏面的水它都吸收進去了,它沒有止足的。
如釋迦牟尼如來。
這底下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真的事情,經上記載的。
聞一目暗比丘籲言。
這個就是眼睛不好,大概眼睛失明了。縱然不是失明,大概也是很嚴重的白內障之類的。爲什麼?他要穿針,他穿不進去,總是這一類的。那個時候他沒有眼鏡,所以他就在那裏叫了:
誰愛功德。爲我維針。
維針就是穿針,你們哪個要想做功德,替我穿個針吧!穿個針也是功德嘛。這佛聽到了,
爾時如來從禅定起。
佛在那裏打坐,聽到這個比丘說這個話,他就起來了,起來到他面前給他說:“我愛福德”,于是就給他穿針。
爾時比丘暗聞佛語聲。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
說你的功德還沒滿嗎?你還喜歡功德,還要修功德嗎?
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複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
這一點意思太好了,這是我們世間人常講,“知恩報本”。佛怎麼成佛的?是累積一切功德而成的。今天聽說人有修功德,哪能不歡喜呢?雖然自己功德圓滿了,不需要再修了,感念功德圓成佛道,這是感恩,這叫不忘本,這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再看下面這一首頌。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我們先把這個偈的意思說一說。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是依報正報,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物質環境與人事環境,沒有一樣不清淨,所以清淨是他的總相。這個地方的確是*輪常轉,佛說法,菩薩說法。不但佛菩薩說法,六塵都說法。所說之法,無比的清淨。垢是汙染,決定沒有汙染,沒有汙染就是清淨。六根所接觸的,都是無比的清淨。因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這個染汙,煩惱、妄想、習氣,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容易斷除的。我們這個世間,爲什麼不容易斷除呢?我們想斷,但是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是不斷增長汙染,那哪裏能斷得了呢?所以,那邊的環境清淨,清淨才能夠斷除這個汙染。“化佛菩薩日”,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化身無量無邊,可以說,西方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尊阿彌陀佛的化身。彌陀化身跟他的真身無二無別,所以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會自己感到我很榮幸,我天天跟著阿彌陀佛,天天不離開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能分無量身啊。菩薩亦複如是,所以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些大菩薩也是天天圍繞在我們身邊,這是化佛化菩薩。“日”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如須彌”,須彌在此地表真實,真實不虛,住持無量的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于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所利狹小。
此地這個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的時候,見到十方世界許許多多諸佛的國土,這個裏面有很多很多的小菩薩,小菩薩是指沒有見性的菩薩,我們都稱他爲小菩薩,也稱之爲權教菩薩,沒見性的。這些菩薩智慧小,能力小,不能于十方世界承事諸佛,廣化衆生。不但他的智慧德能不大,他的心願也不大,心量不大。
菩薩先治一切諸佛及衆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事業。
菩薩是泛指修學無上菩提的人,這都稱之爲菩薩。菩薩先做什麼呢?先要做一切諸佛及衆生應供養的、應教化的這一些事業,實在上說,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裏面所講的 “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除業障”,就是這些事業,這是我們首先要做的。像天親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念佛用 “五念法”。 五念是一念,一而五,五而一,就是一念當中含著有五門,我們念佛,句句佛號裏面都具足五念門,這個功夫就得力了。第一要緊的就是要有真誠恭敬心。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想到,我念佛我很誠心,我很恭敬啊,哪一個人發現到我的心不恭敬呢?沒有啊。每一個人都覺得我的心很真誠,很恭敬。其實呢,都是假的。什麼叫做誠?這個誠的定義,我們就沒搞清楚。從前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裏面將這個誠簡單的下了個定義,他說的很好,跟佛法這個意思很相應。他說:“一念不生是爲誠”。我們這個心很誠,我的心很誠,你看他起了個念頭了,這個念頭就不誠了。果然是誠心,這個念頭沒有。有妄念,哪來的誠心呢?可見得這個誠不容易啊。所以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心,一心是誠,是真誠,是恭敬,就是講的禮拜門。二心就不誠了,所以教你一心稱名。我們是不是一心稱名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還在打妄想,還想別的事情,這就不誠了。不但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一個雜念,不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沒有一個雜念,那才叫一心歸命。這個要緊啊。妄念來了,怎麼辦呢?趕緊念阿彌陀佛,把妄念念掉。煩惱來了,怎麼辦呢?趕緊念阿彌陀佛,把煩惱念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起來的時候,用一句阿彌陀佛,都把它念掉。這才叫一心歸命,這個是真的恭敬供養。我們自己用這個方法,也勸導別人用這個方法。
及入叁昧。
叁昧就是功夫成就了,妄想、執著不生了,心地得清淨了,叁昧就是清淨心。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叁昧。
身心不動。
身心不動,不是一個人變成木頭了。身沒有妄動,身之一舉一動都如律儀,都跟戒律威儀裏面講的自自然然是一樣的,不會違背,不會亂動。心地清淨,不會爲世出世間一切法所動搖。心不動,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就是身心不動。
如實修行。
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常作佛事。
佛事是什麼?就是教化衆生,把我們自己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成就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幫助別人修學,這叫常作佛事。
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
爲什麼說修無所修呢?修是真的認真修,一點也沒有松懈,無修是指他心地清淨,他不著相。自己修行,沒有著修行的相;教化衆生,沒有著教化衆生的相。般若法門裏面所說的叁輪體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的身心常在清淨不動之中。這個就是“如須彌住持”的意思。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衆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
這是法藏菩薩在因地時候見到這個狀況。如來眷屬就是佛的學生,我們都有這個願望,希望自己能夠供養他方無量諸佛。你要不信的時候,你看我們在臺灣每年過年,每一個寺廟道場都拜萬佛忏。拜萬佛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想親近一切諸佛如來嘛。拜萬佛忏沒錯啊,諸佛如來還是一尊都沒見到。這個就是法藏菩薩所看到的,這是很苦惱的一樁事情。還有一個現象,“此沒彼出,先南後北”,好辛苦啊。我們現在在此地,就這麼辛苦。今天大概我們全世界佛教最辛苦的人是星雲法師,我在溫哥華,有人告訴我,星雲法師現在一年叁百六十天,他有兩百天在飛機上。這就沒有神通啊,此地沒了,那裏就出去了。你看前幾天不是在我們此地嘛,此地沒了,不曉得又到哪裏出去了,聽說到溫哥華那邊去了。“此沒彼出,先南後北”,好苦啊,這是事實呀。“不能以一念一時”,這一念一時那就得用神通了,一念一時分身應化身,像釋迦牟尼佛說的一樣,千百億化身,那就方便了。一念一時,哪個地方有感,這個分身應身馬上就應化了,“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所以法藏菩薩發了這個願:
願我佛土。諸大菩薩。于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
這個願兌現了,所以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個願力加持我們,使我們立刻就有能力分身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刹土。我們分身去的,化身去的呀。阿彌陀佛面前,我們還在那裏,沒有離開。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分身千百億,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如果我們把這個事情看清楚了,再想一想,你要不要去呀?你要不去,從美國到臺灣要飛十幾個小時,好辛苦啊。到達西方世界,就沒有這個辛苦的現象了。哪個地方有感,那個地方就有應,感應道交。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毫無辛苦。
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
所以西方世界你這個分身化身,盡虛空遍法界,哪裏都能去。他同時的,同時達到的。所以《彌陀經》上講,“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同時達到的,沒有往來。的確像《楞嚴經》上講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沒有往來的現象。所以說身心不動,不動才能遍十方,動就不能遍十方了,動就很辛苦了。這是這首偈講的。“無垢莊嚴光”,無垢是清淨,莊嚴是美好,光是表智慧。“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這個諸佛會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法會,上供諸佛,下度衆生,只要與你有緣的人,沒有一個不得度。所以唯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才有這樣的殊勝能力。再看第叁首: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這是說明菩薩到他方世界去見佛,見佛一定要有供養。用什麼供養呢?天樂,天華,天衣。這個衣,前面跟諸位說過了,大家要記住,不是像我們這種衣服,我們這種衣服佛菩薩不要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幢幡、寶蓋、旗幟一類的,這些東西都是屬于衣這一類的。妙香,用這些東西來供養,這…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