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叫供養具。供養具無量無邊,舉幾個例子而已。上供諸佛,下面也供養一切衆生。我們現在對佛說供養,對衆生是講布施。爲什麼呢?因爲有分別心。這些大菩薩沒有分別心,所以說“廣修供養”。他們看佛跟衆生一律平等,以最真誠恭敬的心平等對待諸佛與衆生,所以他們修的是普賢行,不是一般的菩薩啊,超過一般的菩薩。“贊諸佛功德”,贊歎諸佛自己修行成就,以及佛大慈大悲教化一切衆生。末後這一句是講用的是清淨平等心。
佛見有佛土菩薩天人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衆。
這是法藏在因地時候見到的,其實這種境界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啊,沒有廣大的心願。
故願言。我成佛時。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衆。
這裏就解釋的非常清楚了,菩薩是往生到西方世界那些以前早去的,這個新去的,新去的就是天人大衆。剛剛到達那邊,一見阿彌陀佛就有這種能力。
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
這是供養具,帶著禮物,供養具。
以巧妙辯辭供養贊歎諸佛功德。雖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
當然,你譬如說,他到我們娑婆世界來了,贊歎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穢土、五濁惡世教化衆生,這是真正大慈大悲。諸佛謙虛忍辱啊。
不見佛土有雜穢相。
爲什麼呢?他心清淨。心清淨,見的這個境界是清淨相。境隨心轉。
雖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
這個兩句就是解釋無分別心,他不分別。
若于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
普賢行願裏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是第一。什麼叫法供養呢?要以無分別心,清淨供養,這才是法供養。如果有分別心,那法都破壞了,都變成事供養了,就不是法了。這一句很要緊,我們往往把法供養、事供養搞錯了,這個觀念弄錯了。所以真正是無分別、清淨心,這才叫法供養,事供養都變成法供養了。如果心不清淨,有分別,有執著,法也變成事了。這個很要緊。末後一首,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這個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表現到了極處了。哪個世界裏面沒有佛,沒有佛法,沒有叁寶,他們都願意到那個地方去往生,去示現。這個難得啊。菩薩去示現的,諸位要知道,一定要因緣成熟。緣不成熟,佛菩薩不住世。緣要成熟,哪個地方因緣要成熟了,佛菩薩到那個地方去就示現了。
我土菩薩。
這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說,我這個極樂世界裏面的菩薩,
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舍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
這是菩薩無盡的功德。佛在一般大乘經上說,初住菩薩,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佛的身教化衆生,像《普門品》裏面所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那是不是真的佛呢?是菩薩現的,菩薩可以現佛身。天臺家講“六即佛”,菩薩是分證即佛,他不是圓滿佛,他是分證佛。所以圓初住的菩薩就有能力以八相成道、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現這種身來度化衆生。西方世界的菩薩,縱然是下下品去往生的,生到西方世界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等于圓教初住以上,不容易呀。這就是說明西方世界,它的好處,它的功德利益之所在。我們爲什麼急急要求生西方?原因就在此地。
偈頌到這個地方,這是第二十叁首。從第叁首到此地,總共二十一首偈頌,都是講的觀察門。前面我跟諸位提出來了,我們念佛,念佛不是口念,而是心上真有。心上真有啊!經典太長了,不容易記住,不容易時時刻刻現在心上。偈頌簡單,文字不多,能把這些偈頌念熟,常常存在心裏面,心裏面常常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這些相狀,這就叫憶佛,這就叫念佛,你心上真有啦。心上真有,那個禮敬、稱贊、作願,後面一首偈回向,自然具足。所以五念門裏面,觀察占這麼長的文字。可見得,觀察重要。觀察何以重要呢?觀察就是念,念就是觀察,這個不要搞錯了。念是心上有,心上真有啊。因爲佛在大經裏頭,常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裏面常常想阿彌陀佛,常常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就被你想成了,這決定往生。就是這麼個道理。口頭裏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不想,心裏還是名聞利養,還想這個世間五欲六塵,這樣念佛,來生還是搞六道輪回。爲什麼呢?心裏頭沒有嘛。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是從口裏頭生的呀。所以口念不行,心想就行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念佛這個念是今心,現在的心,現在心上有,這個叫念,不是說口上的。
最後這一首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這個我是天親菩薩自稱。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
作論的這個人,我們稱他做論主,就是作往生論這個人,天親菩薩。他把前面禮敬、稱贊、作願、觀察都講完之後,末後回向,也把他自己的目的說出來了。他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願見彌陀佛”。我們看他這個偈子,你看第一首偈子裏面末後一句,“願生安樂國”,一開頭是說願生安樂國,到最後,願見彌陀佛,這個願懇切啊。這個是自己回向,末後兩句是爲一切衆生回向:“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我們看這個注解,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天親菩薩到這個時候,可以說他老人家的功德才圓滿。如果要不生淨土,不見阿彌陀佛,他的功德就沒有辦法圓滿。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這個是總結,末後的總結。《無量壽經》全部的經文,這個章句就是講全部的經文。天親菩薩的二十四首偈頌總括說竟,說圓滿了。我們看下面這個小注。
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恒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就像釋迦牟尼佛贊歎阿彌陀佛一樣,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跟釋迦牟尼佛完全相同,沒有一尊佛不尊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諸有衆生。聞其名號。
無論是哪一個世界,無論是哪裏的衆生,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的經名,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末後兩句,我們在四十八願裏面看到過,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過。但是《觀無量壽佛經》裏面告訴我們,五逆十惡也能往生。那麼由此可知,此地這一句裏頭,重要的是“誹謗正法”。你誹謗正法,當然就不相信嘛,那就不能往生了。只要不誹謗,五逆重罪也能往生。這個法門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就是具足了所有一切不善,他都造盡了。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
造這種重業的人,都是墮阿鼻地獄的。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念佛。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在這個時候,他太苦了,病苦逼迫,沒有辦法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個地方就是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稱跟念是不一樣的。念是什麼?心裏頭真有。這個人,造一生的惡業,臨終才聽個佛號,要想把佛放在心裏,他做不到。他對于阿彌陀佛很生疏,尤其快斷氣了,跟他解釋、說明都來不及了。在這個時候,無可奈何了,教他什麼?好!你口念好了,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叫稱。由此可知,念是心念,不是口稱,口稱跟心念是兩樁事情。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
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一段是《觀經》下品下生章的經文,昙鸾大師特別把它節錄在此地,鄭重地開導我們、提示我們,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講稱名。如果稱,再加上念,稱念,那這個功德就圓滿了。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常常講的“一心稱念”,我們現在懂得一心稱念是什麼意思了,而不會誤會一心稱念就是口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心稱念了。不是的,一心稱念實在講就是具足天親菩薩這個五念法門,那就是一心稱念了,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生。
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這是以《觀無量壽經》來作證明,造極重罪業不怕,就怕你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了。再告訴你,此地這個誹謗正法,這個正法不是指其他大乘佛法,是專指念佛往生的法門,專指淨土叁經。有很多人,修行其他法門的,不相信淨土,排斥淨土,那這個都是誹謗正法,他不能往生。
作十惡五逆等罪。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余罪。必不得生。
這是說,你就是誹謗正法,就是不相信淨土,誹謗淨土,你就是修再多的善法,也不能往生。
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
這是說明他爲什麼不能往生。在此地,諸位一定要曉得,如果有個人發心念佛,要求生淨土,別人勸他修別的法門,不要修淨土,那個罪極重啊!人家這一生明明去成佛了,他把他拉回來,拉他又去搞六道輪回,你說這個罪多重,這個不得了啊。現在世間,這樣的愚人很多很多,我們常常遇到。有人來問我怎麼辦,我說,那有什麼辦法呢!各人因緣不同嘛,他遇到的惡緣,他相信嘛,那有什麼法子呢!所以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
業道經言。業道如秤。
這個秤就是稱東西的秤,稱重量的秤。
重者先牽。
哪一個業重,先牽著你去受報啊。
輕…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