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叫供养具。供养具无量无边,举几个例子而已。上供诸佛,下面也供养一切众生。我们现在对佛说供养,对众生是讲布施。为什么呢?因为有分别心。这些大菩萨没有分别心,所以说“广修供养”。他们看佛跟众生一律平等,以最真诚恭敬的心平等对待诸佛与众生,所以他们修的是普贤行,不是一般的菩萨啊,超过一般的菩萨。“赞诸佛功德”,赞叹诸佛自己修行成就,以及佛大慈大悲教化一切众生。末后这一句是讲用的是清净平等心。

  佛见有佛土菩萨天人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

  这是法藏在因地时候见到的,其实这种境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自己本人也是如此啊,没有广大的心愿。

  故愿言。我成佛时。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

  这里就解释的非常清楚了,菩萨是往生到西方世界那些以前早去的,这个新去的,新去的就是天人大众。刚刚到达那边,一见阿弥陀佛就有这种能力。

  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

  这是供养具,带着礼物,供养具。

  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

  当然,你譬如说,他到我们娑婆世界来了,赞叹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秽土、五浊恶世教化众生,这是真正大慈大悲。诸佛谦虚忍辱啊。

  不见佛土有杂秽相。

  为什么呢?他心清净。心清净,见的这个境界是清净相。境随心转。

  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

  这个两句就是解释无分别心,他不分别。

  若于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

  普贤行愿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是第一。什么叫法供养呢?要以无分别心,清净供养,这才是法供养。如果有分别心,那法都破坏了,都变成事供养了,就不是法了。这一句很要紧,我们往往把法供养、事供养搞错了,这个观念弄错了。所以真正是无分别、清净心,这才叫法供养,事供养都变成法供养了。如果心不清净,有分别,有执著,法也变成事了。这个很要紧。末后一首,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这个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表现到了极处了。哪个世界里面没有佛,没有佛法,没有三宝,他们都愿意到那个地方去往生,去示现。这个难得啊。菩萨去示现的,诸位要知道,一定要因缘成熟。缘不成熟,佛菩萨不住世。缘要成熟,哪个地方因缘要成熟了,佛菩萨到那个地方去就示现了。

  我土菩萨。

  这个我是阿弥陀佛自称。阿弥陀佛说,我这个极乐世界里面的菩萨,

  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能舍清净土。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示如有佛。使佛种处处不断。

  这是菩萨无尽的功德。佛在一般大乘经上说,初住菩萨,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佛的身教化众生,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是不是真的佛呢?是菩萨现的,菩萨可以现佛身。天台家讲“六即佛”,菩萨是分证即佛,他不是圆满佛,他是分证佛。所以圆初住的菩萨就有能力以八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这种身来度化众生。西方世界的菩萨,纵然是下下品去往生的,生到西方世界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等于圆教初住以上,不容易呀。这就是说明西方世界,它的好处,它的功德利益之所在。我们为什么急急要求生西方?原因就在此地。

  偈颂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二十三首。从第三首到此地,总共二十一首偈颂,都是讲的观察门。前面我跟诸位提出来了,我们念佛,念佛不是口念,而是心上真有。心上真有啊!经典太长了,不容易记住,不容易时时刻刻现在心上。偈颂简单,文字不多,能把这些偈颂念熟,常常存在心里面,心里面常常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这些相状,这就叫忆佛,这就叫念佛,你心上真有啦。心上真有,那个礼敬、称赞、作愿,后面一首偈回向,自然具足。所以五念门里面,观察占这么长的文字。可见得,观察重要。观察何以重要呢?观察就是念,念就是观察,这个不要搞错了。念是心上有,心上真有啊。因为佛在大经里头,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面常常想阿弥陀佛,常常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就被你想成了,这决定往生。就是这么个道理。口头里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不想,心里还是名闻利养,还想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这样念佛,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为什么呢?心里头没有嘛。一切法从心想生,不是从口里头生的呀。所以口念不行,心想就行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念佛这个念是今心,现在的心,现在心上有,这个叫念,不是说口上的。

  最后这一首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这个我是天亲菩萨自称。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

  作论的这个人,我们称他做论主,就是作往生论这个人,天亲菩萨。他把前面礼敬、称赞、作愿、观察都讲完之后,末后回向,也把他自己的目的说出来了。他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愿见弥陀佛”。我们看他这个偈子,你看第一首偈子里面末后一句,“愿生安乐国”,一开头是说愿生安乐国,到最后,愿见弥陀佛,这个愿恳切啊。这个是自己回向,末后两句是为一切众生回向:“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我们看这个注解,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天亲菩萨到这个时候,可以说他老人家的功德才圆满。如果要不生净土,不见阿弥陀佛,他的功德就没有办法圆满。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这个是总结,末后的总结。《无量寿经》全部的经文,这个章句就是讲全部的经文。天亲菩萨的二十四首偈颂总括说竟,说圆满了。我们看下面这个小注。

  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就像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一样,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跟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没有一尊佛不尊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无论是哪一个世界,无论是哪里的众生,只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的经名,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末后两句,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看到过,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过。但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五逆十恶也能往生。那么由此可知,此地这一句里头,重要的是“诽谤正法”。你诽谤正法,当然就不相信嘛,那就不能往生了。只要不诽谤,五逆重罪也能往生。这个法门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就是具足了所有一切不善,他都造尽了。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造这种重业的人,都是堕阿鼻地狱的。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念佛。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在这个时候,他太苦了,病苦逼迫,没有办法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地方就是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称跟念是不一样的。念是什么?心里头真有。这个人,造一生的恶业,临终才听个佛号,要想把佛放在心里,他做不到。他对于阿弥陀佛很生疏,尤其快断气了,跟他解释、说明都来不及了。在这个时候,无可奈何了,教他什么?好!你口念好了,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叫称。由此可知,念是心念,不是口称,口称跟心念是两桩事情。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段是《观经》下品下生章的经文,昙鸾大师特别把它节录在此地,郑重地开导我们、提示我们,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讲称名。如果称,再加上念,称念,那这个功德就圆满了。所以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常常讲的“一心称念”,我们现在懂得一心称念是什么意思了,而不会误会一心称念就是口上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就是一心称念了。不是的,一心称念实在讲就是具足天亲菩萨这个五念法门,那就是一心称念了,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生。

  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这是以《观无量寿经》来作证明,造极重罪业不怕,就怕你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了。再告诉你,此地这个诽谤正法,这个正法不是指其他大乘佛法,是专指念佛往生的法门,专指净土三经。有很多人,修行其他法门的,不相信净土,排斥净土,那这个都是诽谤正法,他不能往生。

  作十恶五逆等罪。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

  这是说,你就是诽谤正法,就是不相信净土,诽谤净土,你就是修再多的善法,也不能往生。

  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

  这是说明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在此地,诸位一定要晓得,如果有个人发心念佛,要求生净土,别人劝他修别的法门,不要修净土,那个罪极重啊!人家这一生明明去成佛了,他把他拉回来,拉他又去搞六道轮回,你说这个罪多重,这个不得了啊。现在世间,这样的愚人很多很多,我们常常遇到。有人来问我怎么办,我说,那有什么办法呢!各人因缘不同嘛,他遇到的恶缘,他相信嘛,那有什么法子呢!所以这个罪过比什么都重。

  业道经言。业道如秤。

  这个秤就是称东西的秤,称重量的秤。

  重者先牵。

  哪一个业重,先牵着你去受报啊。

  轻…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