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
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你要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对于你自己求生净土的信心就坚定了。所以这个“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不在你念了多少年。有些人念了几十年,有的人才念几个月。认为几个月就不如老修行?不一定,与这个不相干。也不在你念了多少,有的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有的人一天只念十念法,只念十声,这个都没有关系。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多少,也不在时间久近。
十念者。
这是最少的了,特别是临终十念,
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是名在心。
这个实相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相,没有比这个更真实了。“无量寿经”给我们说明了三种真实,没有比这个更真实了。所以,“阿弥陀佛,我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第一真实。“闻实相法生,是名在心”,这个心上真有,有了阿弥陀佛,有了西方净土。
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佛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是名在缘。
我们就依靠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真正清净。所以这个缘就是佛号。决定呢?
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这个无后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夹杂,没有夹杂。无间心就是不间断。不夹杂,不间断,就是依这一句佛号,一心一意的想生西方,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决定。所以五逆十恶的那些众生,临终十念能够往生,就是在心,在缘,在决定。这个心、缘、决定,就是忏悔。所以前面讲,念一声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他能够十声佛号相续不断,于是他灭罪恒沙了,他是这样往生的呀。这个我们要相信,特别是临终这个时候,那个心是真的真诚恳切。为什么?他命要断了嘛,他再没有其他的妄念了,也没有其他的妄想了嘛。这一心一意专求阿弥陀佛,专求西方净土,所以他的心比我们普通的心要坚定,要恳切,我们这个念佛的心跟他没有办法相比,所以他的力量特别大。
但言忆念阿弥陀佛。心无他想。
这个就是不夹杂,
十念相续。
这个就是相继,就是不间断。
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实际上他这个十念,就是称名。称名也行,因为称名的心真实,心恳切,心决定。又,
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
末后这几句,开示的太好了。这是对我们大家讲的,我们平常念佛,只要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不缘他事就是不要夹杂,专念阿弥陀佛,专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至于你念的多少,不要去顾它了。“哎呀,我念了一百,念了一千了,今天念了一万声了,念了三万声了”,去记这些数字,“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不需要啊,反而这些都变成妄想了。所以平常我跟大家讲的这个十念法,这个摄心十念,多念几句也没有关系。这十念,我念了十一句,念了十二句了,这没有关系的。所以不需要太执著这个念佛的数字,不需要太执著。应当着重什么?着重净念相继。所以他这个里面所讲的,还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原则。《念佛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是我们念佛方法的原则,你就守这个。净就是清净,夹杂就不清净了。我这个念佛里头还想着别的事情,这就不是清净了。我还有怀疑,也不清净了。所以,不怀疑、不夹杂就是净,就是净念。相续就是不间断,我这个念头不断。真正念佛人,身心世界通通放下,这个世间没有我的事情。我们在这个世间只有一桩事情: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只有这一桩事情。其他的事情呢?随缘。随缘干什么呢?随缘把这一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有人来找我们,想听听这个法门,我们欢欢喜喜去为他介绍,劝导他修学这个法门,把我们自己修学的方法、经验提供给他做参考,我们就做这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没事了。你说这个多自在。所以今天你们休士顿同学来问我,将来我是不是以达拉斯这个地方作为总部?我说我没有总部。想不想在休士顿建个分部?我也没有分部。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这个多自在。这个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句佛号,这个要紧。我们如果天天念着要弘法,要利生,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冤枉死啦。度众生这个事情,不着急啊,我还没到极乐世界去呀。去了以后回头,那度众生方便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本末搞清楚,决定不能够颠倒。佛在经论里头常说,菩萨一定是先度自己,然后才能度众生。菩萨自己没得度,先度众生,自己未度先度众生,那是什么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不是我们这儿的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不急着成佛,那个度自己是成佛,不着急成佛,先去度众生,我自己成佛晚一点没有关系。他已经得大自在了,这个可以啊。我们今天是凡夫,自己不能往生,这一步错了,马上又搞六道轮回,那将来再遇到这个法门,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了,那就不敢说了。所以这个机会决定不能错过,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机会太难得了,一刹那就过去了,一定要把它抓住。抓住之后,你就成就了。你要是抓不住,这个机会错过了,等到下一次,不晓得是哪一生哪一劫。你在六道轮回,不晓得受多少冤枉辛苦。所以一定要抓住机会。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是错过机缘啊,机会来了,还想想,这个法门也不错,那个经论也不错,都想去看看,结果完了,还搞六道轮回。所以一定要全盘放下,彻底的放下,心里头一丝不挂,唯念弥陀,我们就成功了。
天亲菩萨往生论是有上、下两卷,这个上卷是偈颂,一共有二十四首,这是颂经的,赞叹经的,以及表明他自己的愿望,所以叫愿生偈。卷下是论,论就是解释偈颂的。我们这一次因为时间短,只有五天,我们只介绍卷上。明年如果有机会的时候,我再把卷下给诸位介绍出来,这样《往生论》就有一套完整的录音带,提供给同修们作参考,使我们知道念佛应该怎样念法,怎么念我们的功夫才能够得力,才能够保证这一生中往生见佛。
卷 下
这个经题我们再简单的给同修们作一个介绍。《无量寿经》我相信同修都已经念的很熟了,“优婆提舍”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注解,古时候翻做“论”。照这个经题上来看,是《无量寿经论》,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把它讲成《往生论》,因为他的宗旨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正名不是叫《往生论》,是叫《无量寿经论》。论,跟中国古时候这个“注疏”意思是非常接近的。那么为什么称作“论”呢?就是这一个注解,与经一定相应。换一句话说,它注的意思就是佛的意思,一点都不错。这样的注解,才可以称论。所以称论,就是非常正确,没有错误的这种注子。后来的祖师大德,当然自己很谦虚,不敢用“论”,用注、用疏,就是我的注解可以提供大家做参考,也许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请大家指正,指教。这个论不可以,论是我讲的就非常正确,没有人可以批评,没有人可以能够给它指教的。所以论的这个字,在注子里面分量非常之重,相当于我们中国古代叫“传”。大家读古书,你看《春秋》有《左传》,有《公羊传》,有《谷梁传》,那个传就是注解。后人不用“传”,也用注,用疏了。现在用“讲义”了,愈来愈谦虚。实在讲,用“传”,也就是说他这个注子是经义正确的解释,后人可以依着它去修学,不能违背的。有这样肯定的语气,这才能称之为传,称之为论。在佛法里称之为论,这就是决定权威的注解。这个题目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注解里面有两大类,一类叫释经论,这是解释经文的,一句一句来注解。本论是属于宗经论,宗经论跟释经论不一样,是完全说明全经的大义,没有按照经文来解释。《往生论》是属于宗经论,它的重点也在题目里面显示出来了:“愿生偈”,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论,主要的是偈颂,偈颂一共有二十四首,在卷上。什么人作的呢?这个在佛教里面也是鼎鼎有名的天亲菩萨。“愿生偈”这一个题目,显示出天亲菩萨决定求生净土。天亲菩萨这个人,实在是了不起,通宗通教,大小乘佛法没有不通达的。最后遇到《无量寿经》,通通放下了,求生净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净土要不殊胜,他为什么求生?尤其是西方净土跟弥勒净土,因为无住、天亲这些菩萨,都是法相唯识的专家,法相唯识宗他们的目标是求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他是法相宗的大德,他不求生弥勒净土,转过来求生西方净土,这给我们很深远的省思。西方净土当然殊胜,才能够令天亲菩萨这样的崇敬,一心归依。
上卷是偈颂二十四首,下卷是论。他是以偈颂来解释《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整个的教义都融在二十四首偈颂当中,下卷这是长行文,是论,这个论是解释前面偈颂的。前面这一部分,就是卷上,今年我们在温哥华讲过,在美国也讲过,所以这一次回来,法喜要我到这边来讲一部经,我说好,我们就讲《往生论》下卷,跟前面合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往生论》。这是这一次我们讲经的因缘。
昙注,昙是昙鸾法师,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也就是东晋时代的人。在中国佛教,称他为神鸾,可见得他在佛教地位之崇高,倍受尊敬。法师年轻的时候身体衰弱,想求养生之道,求健康长寿,跟道士们学法术,学道家长生不老之术。以后遇到菩提留支法师,这是从印度到中国来的,他就向他请教,佛门里面有没有长生不老的方法。法师就告诉他,真正讲长生不老,那只有佛法。除佛法之外,这世间仙人,纵然是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寿命依然是有限的。像佛在经上给我们说,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是有限的,八万大劫到了的时候,还是要往下堕落。因为他不能再升,不能再升只有往下堕落了,所以不究竟。真正长生,他就介绍《无量寿经》,这是真实的无量。虽然这个经上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有量的无量,大…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