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

  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你要把這個道理明白了,對于你自己求生淨土的信心就堅定了。所以這個“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不在你念了多少年。有些人念了幾十年,有的人才念幾個月。認爲幾個月就不如老修行?不一定,與這個不相幹。也不在你念了多少,有的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有的人一天只念十念法,只念十聲,這個都沒有關系。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多少,也不在時間久近。

  十念者。

  這是最少的了,特別是臨終十念,

  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是名在心。

  這個實相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相,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無量壽經”給我們說明了叁種真實,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所以,“阿彌陀佛,我發願求生淨土”,這是第一真實。“聞實相法生,是名在心”,這個心上真有,有了阿彌陀佛,有了西方淨土。

  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佛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是名在緣。

  我們就依靠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真正清淨。所以這個緣就是佛號。決定呢?

  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這個無後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不夾雜,沒有夾雜。無間心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就是依這一句佛號,一心一意的想生西方,想見阿彌陀佛,這個決定。所以五逆十惡的那些衆生,臨終十念能夠往生,就是在心,在緣,在決定。這個心、緣、決定,就是忏悔。所以前面講,念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他能夠十聲佛號相續不斷,于是他滅罪恒沙了,他是這樣往生的呀。這個我們要相信,特別是臨終這個時候,那個心是真的真誠懇切。爲什麼?他命要斷了嘛,他再沒有其他的妄念了,也沒有其他的妄想了嘛。這一心一意專求阿彌陀佛,專求西方淨土,所以他的心比我們普通的心要堅定,要懇切,我們這個念佛的心跟他沒有辦法相比,所以他的力量特別大。

  但言憶念阿彌陀佛。心無他想。

  這個就是不夾雜,

  十念相續。

  這個就是相繼,就是不間斷。

  名爲十念。但稱名號亦複如是。

  實際上他這個十念,就是稱名。稱名也行,因爲稱名的心真實,心懇切,心決定。又,

  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複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

  末後這幾句,開示的太好了。這是對我們大家講的,我們平常念佛,只要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不緣他事就是不要夾雜,專念阿彌陀佛,專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至于你念的多少,不要去顧它了。“哎呀,我念了一百,念了一千了,今天念了一萬聲了,念了叁萬聲了”,去記這些數字,“複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不需要啊,反而這些都變成妄想了。所以平常我跟大家講的這個十念法,這個攝心十念,多念幾句也沒有關系。這十念,我念了十一句,念了十二句了,這沒有關系的。所以不需要太執著這個念佛的數字,不需要太執著。應當著重什麼?著重淨念相繼。所以他這個裏面所講的,還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原則。《念佛圓通章》裏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是我們念佛方法的原則,你就守這個。淨就是清淨,夾雜就不清淨了。我這個念佛裏頭還想著別的事情,這就不是清淨了。我還有懷疑,也不清淨了。所以,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淨,就是淨念。相續就是不間斷,我這個念頭不斷。真正念佛人,身心世界通通放下,這個世間沒有我的事情。我們在這個世間只有一樁事情:憶佛念佛,淨念相繼。只有這一樁事情。其他的事情呢?隨緣。隨緣幹什麼呢?隨緣把這一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有人來找我們,想聽聽這個法門,我們歡歡喜喜去爲他介紹,勸導他修學這個法門,把我們自己修學的方法、經驗提供給他做參考,我們就做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沒事了。你說這個多自在。所以今天你們休士頓同學來問我,將來我是不是以達拉斯這個地方作爲總部?我說我沒有總部。想不想在休士頓建個分部?我也沒有分部。哪裏有緣就到哪裏去,這個多自在。這個心裏頭什麼都沒有,只有這一句佛號,這個要緊。我們如果天天念著要弘法,要利生,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還搞六道輪回,那就冤枉死啦。度衆生這個事情,不著急啊,我還沒到極樂世界去呀。去了以後回頭,那度衆生方便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本末搞清楚,決定不能夠顛倒。佛在經論裏頭常說,菩薩一定是先度自己,然後才能度衆生。菩薩自己沒得度,先度衆生,自己未度先度衆生,那是什麼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不是我們這兒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不急著成佛,那個度自己是成佛,不著急成佛,先去度衆生,我自己成佛晚一點沒有關系。他已經得大自在了,這個可以啊。我們今天是凡夫,自己不能往生,這一步錯了,馬上又搞六道輪回,那將來再遇到這個法門,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了,那就不敢說了。所以這個機會決定不能錯過,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機會太難得了,一刹那就過去了,一定要把它抓住。抓住之後,你就成就了。你要是抓不住,這個機會錯過了,等到下一次,不曉得是哪一生哪一劫。你在六道輪回,不曉得受多少冤枉辛苦。所以一定要抓住機會。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是錯過機緣啊,機會來了,還想想,這個法門也不錯,那個經論也不錯,都想去看看,結果完了,還搞六道輪回。所以一定要全盤放下,徹底的放下,心裏頭一絲不挂,唯念彌陀,我們就成功了。

  天親菩薩往生論是有上、下兩卷,這個上卷是偈頌,一共有二十四首,這是頌經的,贊歎經的,以及表明他自己的願望,所以叫願生偈。卷下是論,論就是解釋偈頌的。我們這一次因爲時間短,只有五天,我們只介紹卷上。明年如果有機會的時候,我再把卷下給諸位介紹出來,這樣《往生論》就有一套完整的錄音帶,提供給同修們作參考,使我們知道念佛應該怎樣念法,怎麼念我們的功夫才能夠得力,才能夠保證這一生中往生見佛。

  

  

  卷 下

  

  這個經題我們再簡單的給同修們作一個介紹。《無量壽經》我相信同修都已經念的很熟了,“優婆提舍”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注解,古時候翻做“論”。照這個經題上來看,是《無量壽經論》,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把它講成《往生論》,因爲他的宗旨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正名不是叫《往生論》,是叫《無量壽經論》。論,跟中國古時候這個“注疏”意思是非常接近的。那麼爲什麼稱作“論”呢?就是這一個注解,與經一定相應。換一句話說,它注的意思就是佛的意思,一點都不錯。這樣的注解,才可以稱論。所以稱論,就是非常正確,沒有錯誤的這種注子。後來的祖師大德,當然自己很謙虛,不敢用“論”,用注、用疏,就是我的注解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也許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請大家指正,指教。這個論不可以,論是我講的就非常正確,沒有人可以批評,沒有人可以能夠給它指教的。所以論的這個字,在注子裏面分量非常之重,相當于我們中國古代叫“傳”。大家讀古書,你看《春秋》有《左傳》,有《公羊傳》,有《谷梁傳》,那個傳就是注解。後人不用“傳”,也用注,用疏了。現在用“講義”了,愈來愈謙虛。實在講,用“傳”,也就是說他這個注子是經義正確的解釋,後人可以依著它去修學,不能違背的。有這樣肯定的語氣,這才能稱之爲傳,稱之爲論。在佛法裏稱之爲論,這就是決定權威的注解。這個題目就是《無量壽經》的注解。注解裏面有兩大類,一類叫釋經論,這是解釋經文的,一句一句來注解。本論是屬于宗經論,宗經論跟釋經論不一樣,是完全說明全經的大義,沒有按照經文來解釋。《往生論》是屬于宗經論,它的重點也在題目裏面顯示出來了:“願生偈”,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論,主要的是偈頌,偈頌一共有二十四首,在卷上。什麼人作的呢?這個在佛教裏面也是鼎鼎有名的天親菩薩。“願生偈”這一個題目,顯示出天親菩薩決定求生淨土。天親菩薩這個人,實在是了不起,通宗通教,大小乘佛法沒有不通達的。最後遇到《無量壽經》,通通放下了,求生淨土,給我們後人帶來了很大的啓示。淨土要不殊勝,他爲什麼求生?尤其是西方淨土跟彌勒淨土,因爲無住、天親這些菩薩,都是法相唯識的專家,法相唯識宗他們的目標是求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他是法相宗的大德,他不求生彌勒淨土,轉過來求生西方淨土,這給我們很深遠的省思。西方淨土當然殊勝,才能夠令天親菩薩這樣的崇敬,一心歸依。

  上卷是偈頌二十四首,下卷是論。他是以偈頌來解釋《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整個的教義都融在二十四首偈頌當中,下卷這是長行文,是論,這個論是解釋前面偈頌的。前面這一部分,就是卷上,今年我們在溫哥華講過,在美國也講過,所以這一次回來,法喜要我到這邊來講一部經,我說好,我們就講《往生論》下卷,跟前面合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往生論》。這是這一次我們講經的因緣。

  昙注,昙是昙鸾法師,是南北朝時代的人,也就是東晉時代的人。在中國佛教,稱他爲神鸾,可見得他在佛教地位之崇高,倍受尊敬。法師年輕的時候身體衰弱,想求養生之道,求健康長壽,跟道士們學法術,學道家長生不老之術。以後遇到菩提留支法師,這是從印度到中國來的,他就向他請教,佛門裏面有沒有長生不老的方法。法師就告訴他,真正講長生不老,那只有佛法。除佛法之外,這世間仙人,縱然是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壽命依然是有限的。像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是有限的,八萬大劫到了的時候,還是要往下墮落。因爲他不能再升,不能再升只有往下墮落了,所以不究竟。真正長生,他就介紹《無量壽經》,這是真實的無量。雖然這個經上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有量的無量,大…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