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家讀過《無量壽經》,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但是那個數字沒有人能算得出來。何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不是一生圓成佛道,證究竟佛果。證得究竟佛果,那就是真實的無量壽了。那個不是有量的無量了,確確實實是無量的無量。我們這一個法門,是從有量的無量契入無量的無量。昙鸾法師聽了之後,把那個仙道舍棄掉了,專修淨土。所以他是淨宗的一位大德。他作這個注解,他的修行方法就是依據天親菩薩修行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在這一部論上。他給它作了注解,注解很長,我們這個本子是節錄的,所以叫節要。我們現在看這個文。

  論曰

  從這兩個字以下,就是屬于下卷的長行,以這個論來解釋前面所說的偈頌。

  解義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叁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

  這些文字,我們在文裏面一段一段來介紹。

  

  一 願偈大意

  願是天親菩薩發願求生淨土,他作的這個偈頌。那麼這個二十四首偈頌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地方爲我們說明了。這是節錄的最重要的幾句話:

  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說的再多,這一句是它的主題,是它的中心。當然也是我們同修們大家的願望,我們也像天親菩薩一樣有這個願望。天親菩薩在此地這個修行的方法,值得我們做參考,要用這種方法來念佛,是決定往生。

  示是指示,指示出來。我們不知道修學的要領,菩薩爲我們指示出來,展現出來,使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地方的觀,他不用念,不用想,他用觀。觀跟念、跟想,差別在哪裏呢?大家都知道,淨土主要的有叁部經。除了《無量壽經》之外,第二部是《觀無量壽佛經》,用的觀字。第叁部《佛說阿彌陀經》,我們稱爲小本。這淨土叁經,叁經實在講,是一部經。《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把西方世界他的來源、他的曆史、他的理論、他的事實真相,爲我們詳細做了介紹。《觀無量壽經》裏面,就是《無量壽經》的補充。最重要的,它補充了叁樁事情:第一個是理論,二方法,往生的方法,叁九品的因果。這是《觀經》裏面講的詳細。至于小本,這是世尊無盡的悲心,勸我們念佛往生。我們在小本《彌陀經》裏面仔細去觀察,世尊四番的勸勉。我們常講“一而再、再而叁”,他叁而四啊。勸我們四次,應當要求生淨土。這是佛的苦口婆心,勸我們往生,求生淨土。觀是理性的,講想是屬于感情的。如果我們把感情舍掉,完全用理智,理智就叫觀。你看《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啊。所以這個觀,不但是眼看叫觀,耳聽也叫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用這一個字作代表。理性而不是用感情,所以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用觀這個字作爲代表。我們仔細去觀察,仔細的去思惟,去想象,因爲這個觀裏面有思惟,有想象,有這個意思在。但是剛才說過了,它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智,不是迷信。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事實你明了,它怎麼形成的這些理論也清楚。你對它完全肯定,毫無懷疑,你求生的願心自然就生起來了。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會懷疑呢?沒搞清楚啊。都搞清楚了,就不懷疑了。天親菩薩清楚了,天親菩薩明白了,所以他一切放下,一心歸命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一樁事情,見阿彌陀如來。見佛啊,見佛才聞法呀。什麼人給你說法最可靠呢?阿彌陀佛。世尊在《無量壽經》裏對阿彌陀佛的贊歎,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平常在許多大乘經典裏面告訴我們,佛佛道同,成了佛之後都是平等的,沒有大小的。既是平等,既沒有大小,爲什麼偏偏贊歎阿彌陀佛第一呢?稱他爲佛中之王,這裏頭必有道理。這個道理是大道理,在這個論裏面也爲我們顯示出來了,天親菩薩對我們說明了,我們接著往下面看就知道了。這就是這一段,就是他寫這一篇文章的理由、緣起,這是要“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寫這一篇報告,確實是他的心得報告。

  

  二 起觀生信

  (一)示五念力

  前面講示現觀,怎麼個觀法呢?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

  這個行,古時候念[hen],念破音字,當動詞用。現在人已經不太注重這些了,念[xing]也可以,我們就隨俗,只要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就可以了。

  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他的目的達到了,我們往生見佛的目的達到了。那要怎樣達到這個目的呢?你要修五念行成就。可是,前面這一句不能疏忽:善男子善女人,著重那個善字。所以從前李老師常講,念佛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李老師給我們講過很多次,說我們臺中蓮社,那個時候蓮友有二十多萬人,而真正往生的多少呢?也不過叁、五個而已,不成比例啊。原因在哪裏呢?就是這個 “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念佛才能往生。那我們自己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呢?我們自己都以爲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你看每天都念阿彌陀佛,每天都念經,在佛菩薩面前表演的都很乖啊。其實,它有標准。這個標准在哪裏呢?標准在《觀無量壽經》。韋提希夫人遭到了家庭的變故,兒子叛逆不孝,厭倦娑婆世界,想求生淨土,請教釋迦牟尼佛,修什麼樣的法門才能往生。世尊在沒有講這個方法之前,先講淨業叁福,告訴他,如果要真正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當修叁種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是第一條,人天善。你能把這四句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是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二條,“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裏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可是諸位要曉得,小乘是以人天善作基礎,往上提升。這個是小乘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我們這個法門是大乘,大乘還要加四句: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叁條,總共十一句,這十一句你統統都做到了,就是此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得這個標准不簡單呐。現在我們學佛,傳授叁歸依,傳授重戒,這個戒律都沒有詳細講清楚,也就是糊裏糊塗歸依了,歸依以後還是糊裏糊塗,沒搞清楚。戒是受了,戒的內容不曉得,怎麼樣修持也不知道。糊裏糊塗歸依,糊裏糊塗受戒,糊裏糊塗學佛,學佛學成一個糊塗佛,那怎麼能往生呢?這個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關于叁歸依,我們有一個錄音帶,過去在新加坡詳細作了一次說明。有同修從錄音帶把它整理出來,出了一個小冊子,希望同修們要多去看看。這些基本的知識,我們有一個《認識佛教》,非常非常重要。學佛,佛是什麼,不能不清楚。佛教究竟是什麼,佛教了我們些什麼,我們學佛的目的又何在,都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能含糊。所以,《認識佛教》跟《叁歸依傳授》這兩個小冊子很要緊,大家一定要多看幾遍。叁福非常重要,從叁福再建立六和,六和敬,能把叁福六和做到,你這一生當中一定得幸福快樂,你的家庭一定很美滿,事業很順利,社會能夠和諧。這個是學佛法現在得的利益。現前就離苦得樂,將來往生決定是可靠的,決定靠得住啊。所以,這個善男子善女人,著重一個善字。我們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凡是與叁福違背的,那就是惡,我們要把它斷除。與叁福相應的是善,一定要認真去學習。從哪裏學起呢?從孝順父母學起,你才是真正的善人。我們在海內外介紹這一部經典,確實有不少同修聽了之後覺悟了,回頭了。現前的社會,大家都曉得,婆媳很難相處,中國外國都一樣。兒女結了婚了,不願意跟老人住在一起。不肯跟老人住在一起,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爲什麼原因呢?頭一句就沒做到嘛。這個孝養父母他就沒做到,他怎麼能往生呢?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沒他的份,那底下就完全都沒有了。所以有不少人覺悟,這個我都看到了。搬出去了,搞了小家庭了,念了《無量壽經》,學了佛了,又回家去跟公婆住在一起,去孝順父母。這個做法我清楚,他想往生,他真的想求往生,想見阿彌陀佛。他回頭了,真的肯依教奉行了,很難得。這叫真正學佛了,他真幹了。佛法不是在口頭上,不是在理論上,一定要應用在生活當中,你真的去把它做到。還有人回去了,侍候公婆,有時候遇到我,“法師啊,侍候公婆很不容易啊”!這不容易也要學呀,這是叫你學佛,學忍辱波羅蜜,學禅定波羅蜜,學智慧波羅蜜呀。你不在這個環境,你到哪裏學呀?公婆是菩薩,天天折磨你,讓你修禅定,讓你開智慧呀,大善知識啊!你要感激他才對。你能夠以這樣的心態,這才是真正的善的標准。你確實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這才能成就,才能夠往生,才能夠見佛。

  (二)五念門

  何等五念門。

  何等五念門呢?先把這個名目介紹出來。

  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了,天親菩薩修行,跟我們修的的確是不一樣。我們平常修淨土,就是老實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其實,有沒有老實呢?不老實,一點也不老實。什麼叫老實呢?這一念當中具足這個五念,這就是老實,這個佛號能攝心,能入念佛叁昧。我們念佛心散亂。昨天我在臺大講經,有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他念佛念了很久,讀經念佛都不能攝心,心都是散亂的。問我有沒有方法能夠攝心,能夠使心清淨。原因在哪裏呢?他這個念裏面,沒有這些內容,只有一個空空洞洞的佛號,沒有內容啊。這個五念門,底下有。

  1,禮拜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

  我們爲什麼要修禮拜呢?禮拜是身業,身語意叁業要相應。身要禮拜,專門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應就是應供。正遍知、如來,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佛有十個名號,這個地方用了叁個…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