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用如來,應供,正遍知。這些名詞我們也不要解釋,解釋浪費時間。這個佛學常識,諸位多看看就明了了。

  菩薩之法。

  淨土是大乘法,大乘是菩薩之法。念佛人都是修大乘的,念佛人就是修的菩薩法,這個自己一定要清楚。

  常以晝叁時夜叁時。

  這兩句就是日夜不間斷,沒有間斷的。古印度把一晝夜分作六個時辰,白天叁時,晚上叁時。我們中國古時候,這個時間的單位是把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我想這個大家都知道,分成十二個時辰。現在我們時間單位是采取西洋的,也是世界上統一的用法,二十四個時辰,所以我們稱小時。小時只有中國人稱,在外國人,稱小時他不懂,他就迷惑了。爲什麼會是小時?因爲這個時間單位比我們中國小,比印度更小,所以稱它做小時。那麼印度的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四小時。晝叁時,白天十二個小時;夜叁時,晚上十二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不間斷啊。

  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

  不必有願生意,這是菩薩,菩薩日夜這個禮敬,不一定求生。凡是大乘菩薩,都是這個修學法。那麼也許諸位看到這個,就覺得爲難:我哪有時間拜佛,一天拜到晚,那我體力也不夠啊!你要是這樣看法呢,那開經偈裏頭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你搞錯了。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持,不重形式,重實質。實質是什麼呢?恭敬,對于一切諸佛如來的恭敬心,日夜二十四小時一分一秒都沒有忘記,是這個意思,不一定禮拜。你是菩薩,你一天到晚從來看到佛一拜也沒有拜,你也具足了,你這個禮拜法具足了。如果你天天拜佛,一天拜十萬拜,沒有恭敬心,沒有誠敬之心,你一拜都沒有,那個都不作數的。所以,論心不論事。大乘法論心不論事,不重形式。小乘法是論事不論心,所以小乘人很執著,執著在事相上。你一天拜叁千拜,一拜也不能少。大乘菩薩論心不論事,心地的的確確是真誠恭敬,這就是真誠恭敬心時時刻刻都存在,這個就是菩薩之法。我們講,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絕對不會有一分一秒失掉的,這是菩薩。

  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這一句,跟別的菩薩就不一樣了。別的菩薩禮佛,就是我們用現代話講,恭敬諸佛,真誠恭敬諸佛,禮拜是這個意思,他不一定求生淨土,沒有求生淨土這個念頭。我們今天這個念頭,念念要求生淨土,那麼我們就專禮阿彌陀佛,我們這個禮敬就有了對象了,專禮阿彌陀佛。所以我在講歸依的時候,講到末後,落實在我們實際修行上,我跟大家講:“我們歸依佛,歸依阿彌陀佛;我們歸依法,歸依《無量壽經》;我們歸依僧,歸依觀音勢至”。這是落實在我們修行的層面上來說。有些人,我聽說,我聽大陸上一些老法師跟我講的,他說有人批評,淨空法師這個說法太狹義了,這不是佛的意思,是他胡說八道。大陸上這些老法師聽了不服氣,他說你們如果認爲淨空法師說的不對,來跟我辯論!所以還有不少老法師很贊成,老法師同意我的說法。爲什麼呢?我們決定求生淨土。實實在在講,我們今天讀到《往生論》,天親菩薩就是這樣的,這個說法不是我創舉的啊。遠在一千多年前,天親菩薩就這樣說啦。我們歸依就是歸依阿彌陀佛,就是禮敬阿彌陀佛,絕對不會錯。

  2,贊歎門

  雲何贊歎。

  贊歎是口業。

  口業贊歎。稱彼如來名。

  由此可知,這個贊歎就是稱名。所以諸位要曉得,念佛不是念在口上。這一點,這個意思,古人沒有問題,現在有了問題。現在大家聽到念佛,都是口念。實際上,在經典、在古人注疏裏面,我們這個念,它叫“稱名”。“念”,不一定稱名。你看我們中國這個念字,這個字也是會意,中國文字是個符號,你從這個符號裏面體會這個意思。念字上面是個今,今就是現在,下面是個心。換句話說,你心上真有,那叫念,不一定在口上。口上沒有心上有,那叫念。口上有心上沒有,沒有念啊。所以古人看到人家稱名,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喊念十萬聲佛號,你看寒山、拾得還笑話他,喊破喉嚨也枉然。爲什麼喊破喉嚨也枉然呢?心上沒有。口裏有佛,心上沒有。心上有叫做念,不一定在口上。那個真正念佛人,從來沒有聽到他念一句佛號,他往生能上上品往生。爲什麼呢?他心上真有。這個諸位要曉得。我好像是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在景美圖書館,有一位老居士來看我,說他念佛念了叁年了,功夫不得力,妄念沒有減少,煩惱也沒有減少。問我有沒有什麼方法。我就勸他,我說念佛最重要的是要放下萬緣,你的功夫不得力,就是你放不下。他就告訴我,他說師父啊,我什麼都能放下,就是孫子放不下。我就告訴他,我說這就是他的心上只有他孫子。口裏有阿彌陀佛,心裏是孫子,你說那怎麼辦呢?這個沒有法子了。所以我就教給他一個方法:你把你的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你看他每一天口裏念著阿彌陀佛,手上拿著念珠,他沒有念“孫子,孫子”,他沒有念,心上真有孫子啊。念,他是念在心上。我們常講心上人,他心上人是他孫子,那個叫念啊。幾個人能把阿彌陀佛變成心上人呢?那這個人決定往生了,那你跟阿彌陀佛決定相應了。口裏頭念不念沒關系,心上真有,這個是實念。口是稱,口是稱贊。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歸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禮敬的意思。念出聲音來,一個是提醒自己,心裏頭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同時也能夠勸別人念佛。因爲叁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這是化他。大乘佛法要自利利他,我們要把這個殊勝的法門介紹給別人。那有些人不信佛教的,怎麼個介紹法呢?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他聽進去了,他只要一聽進去了,阿賴耶識中阿彌陀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這個對他是非常非常大的利益,他自己並不知道,我們很清楚: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他將來一定會往生,而且是我們跟他結的緣。我們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將來以後他的緣成熟了,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就跟著阿彌陀佛一塊去接他。接他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在什麼時代,你是什麼人,我是什麼人,我念一句阿彌陀佛,你聽在耳朵,就這個原因,你到極樂世界來了,結這個法緣。我們往生西方世界也是如此。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許許多多的善友,已經往生的,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也跟著佛一起來接引。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很熱鬧,不寂寞,我們的熟人太多太多了。不往生,六道裏面是非常寂寞的。每一個人業力不相同,一轉世各各不能再見面,再見面也是陌生人,也不相識。唯有生到極樂世界,與你自己生生世世家親眷屬、同參道友天天見面,天天團聚。這個都是些事實的真相。天親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稱名的時候,

  稱彼如來名。

  彼如來就是阿彌陀佛。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

  正因爲這個緣故,所以我勸初學的同學們要讀經,要把《無量壽經》念的很熟。當然,最好叁經一論都熟,你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一聽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他的光明,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以及他接引十方衆生往生的境界,立刻就浮在我們心頭上。你這個經教不熟,你就沒有這個境界出現。境界很熟,念這個名字我們就想到這個人,想到他的功德,想到他的智慧德相。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那麼我們起心動念,一切的行爲,就會以阿彌陀佛爲標准,作爲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說法,都要跟佛一樣。佛的樣子在哪裏呢?叁經就是佛的樣子。所以我們經很熟,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思想見解行爲都跟佛一樣。不一樣的地方馬上把它改正過來,這叫學佛。學佛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這叫學佛。不是念幾句名號就叫學佛,那是結個法緣,結個緣而已。有口無心,那沒用處的。所以說是接觸名號,與如實修行相應。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衆生一切無明。能滿衆生一切志願。

  這無礙光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說了阿彌陀佛十二個名號,這十二個都是用光,這個諸位都念的很熟。此地特別用無礙,沒有障礙呀,佛的智慧光明沒有障礙。“能破衆生一切無明”,這一句是自利,破無明就是開智慧。所以這一句名號,古德在注疏上告訴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號。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道理就在此地。這個理論,《觀無量壽經》裏面說的很詳細。雖然經文不多,但是很清楚、很明白的顯示出來。所以這個名號確確實實能破自己的無明,開發自己的智慧。正如同《無量壽經》上講的叁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句話跟禅宗裏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一個意思。如果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開化顯示,開是開啓,我們本來是閉塞的,所謂是像茅塞頓開。顯是明顯,很清楚、很明顯的展示在我們面前。真實之際,就是事實的真相。我常講,世尊四十九年爲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經典,傳到中國來,少部分啊。那個時候交通相當不方便,運輸很困難,所以總是挑選好的、重要的帶回中國,不是完整的。那麼我們中國編成大藏經,這大藏經說什麼呢?一句話,“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講的。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實之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本人,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換句話說,佛爲我們所說不是別的,說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你要是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了,你才曉得佛教不能不學,不學就是迷惑顛倒啊。我們自己本身有現在,我們有過去,還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幾個人搞清楚呢?我們生活的空間,現前生活空間沒有離開這個地球,可是過去我們生活的空間,未來生活的空間,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生活的空間,太大太大了。佛把這些真相給我們說清楚,我們就明白了。明了,那就叫破無明。現在我們都不清楚,都不明了。不但過去未來不清楚,我們這一生自己都不清楚,甚…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