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號稱爲千部論師。由此可知,天親菩薩的著作非常豐富:千部論師。他讀到《無量壽經》,發現成佛的捷徑,于是造這個論,表明他自己的心願,決定念佛求生淨土。這位菩薩跟他的哥哥,無住、天親,是法相唯識宗的祖師,他對于大乘的教義十分透徹,所以他讀《無量壽經》,他的見解跟別人不一樣。這一部論典文字雖然不多,我們要特別重視它,因爲它不是普通人作的。他提出來這個念佛的方法,也是妙絕了。我們今天常常講,我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爲什麼不得力呢?我們的方法不周圓,欠周啊。把這一部《往生論》念了,我們就明白了。跟自己平常念佛用功對照對照,我們這個念法跟天親菩薩的方法一樣不一樣。爲什麼他念得很得力,我們念得不得力。

  服膺如來大悲之教。

  這個就是淨土叁經普度一切衆生,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啊。

  傍經作願生偈。

  傍經就是依《無量壽經》,依《無量壽經》作這個願生淨土的偈頌,二十四首偈頌,

  複造長行重釋。

  後面又有長行文,解釋他這個偈子。他大概也是怕後人看這個偈子,也許不能夠體會他的意思,所以自己再解釋。解釋的文就稱爲論,所以他有偈有論。

  偈以頌經。論以釋偈。

  這個二十四首偈是贊歎《無量壽經》的,論是解釋偈頌的。他這個偈頌裏面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就是發願,以及說明念佛的方法。

  偈分五念門。

  這個就是“五念法”,天親菩薩念佛的方法。我們對照對照,我們有沒有?第一,

  禮拜。

  我們有沒有做?禮拜,諸位不能看這個形式,看這個字面上,依文解意,叁世佛就喊冤枉。禮拜的意思是恭敬,我們有沒有用真誠恭敬心來修?如果心不真實,沒有誠敬,這就沒有感應了。所以,禮拜是表真誠恭敬。真誠恭敬是在心裏,外表形式上有沒有沒有關系,內心要真正有恭敬。對佛要敬,對法要敬,法就是叁經,現在是五經。法怎麼敬法呢?要念得熟,不熟是不敬。要解其義,要不懂也不敬。第叁要依教奉行,你沒有把它做到,那也不敬。可見得這個禮拜裏面,包含的意思很深,不是一看到“禮拜”,每一天對佛像磕幾個頭。那算什麼啊!對法要敬。第叁,對僧要敬。你看《彌陀經》上,《無量壽經》上,都給我們講,“念佛,念法,念僧”念是什麼?心裏頭真有啊。僧是誰呢?是諸菩薩,這些祖師大德們,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像今天介紹的婆薮槃頭菩薩,這是僧。他的行儀我們要記住,我們要效法,這是敬僧。所以這個“禮拜”,我們在這個裏面就有欠缺,就沒有做到,所以我們念佛沒有感應。第二,

  贊歎。

  贊歎就是稱名,講經也是贊歎,勸人念佛也是贊歎。我們口裏稱名,這屬于贊歎。第叁,

  作願。

  作願就是發願,是真正發願,願生淨土,這個願是真實的。第四,

  觀察。

  觀察就是對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心中。由此可知,經要不熟,你這個觀察就沒有了。這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憶,就是心裏想,想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些東西在哪裏呢?全都在經典上。常常能想經典上所說的,這就是觀察。最後,五,

  回向。

  他這個二十四首偈頌,分這個五門。我們現在看第一首: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天親菩薩在釋迦像法之中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是像法時期,第叁個一千年以後是末法時期。天親菩薩出生在釋迦牟尼佛像法時期。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是叁千零二十年,天親菩薩距離我們一千七百多年,像法時期。

  順釋迦如來經教

  順是順從,依教奉行。釋迦牟尼佛的經教,就是《無量壽經》,他給《無量壽經》作的這個偈頌,就是遵循淨宗的教義。

  所以願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

  這個願是佛法當中第一大願,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發願求生淨土,是大乘法中第一大願,再沒有一個願比這個願更大了。爲什麼呢?因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剛才說過了,頂多叁、四劫,你就成佛了,你看這個願大不大。所有一切大乘法門不能跟它相比呀,所以這個不是普通的願。四宏誓願那個“佛道無上誓願成”,那只是個願心,能不能成還打問號,那靠不住啊。這個往生成佛,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這個願不輕,實實在在是大乘法中的第一願。因此,一定要蒙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沒有如來本願威神加持,很難達到。那麼怎樣才能得到佛的本願加持呢?我們的願要真,要實,就得到了,現前就能得到。就怕你的願心不真不實,這就是在前面禮拜第一門裏頭所說的。我們仔細來看這一首偈頌。

  一心者

  “世尊我一心”,一心就是禮拜。由此可知,如果我們還是叁心二意,這禮拜就沒有了。一心一意,這個要緊呐。專修專弘,一心一意專修專弘,這個是禮拜,這是恭敬。我發願求生淨土了,還要想涉獵其他法門,那就錯了,誠敬的心就被破壞了。不但你們初學,我有的時候還會遇到有一些自以爲是善知識,對我也很恭敬,也很贊歎,說“法師啊,你已經快到開悟的邊緣了,你願不願意聽我說幾分鍾的法,你就開悟啦”!我都謝謝他,阿彌陀佛,我不想開悟,只想往生。他說,“你開悟了會度更多的人啊”。度更多的人,也是貪心啊!我們在此地講過《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章,你看善導大師怎樣教訓我們的,那就說明什麼叫一心。不要說是人,阿羅漢、菩薩、地上菩薩、等覺菩薩來勸勉我們,來介紹我們另外一個法門,通通都拒絕,我就一心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求生極樂世界,如如不動,這一心啊。

  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

  這叫禮拜,這個叫誠敬。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利益就是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能不能往生,那個基礎就奠定在這一句話上:我們是不是做到了一心。“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沒錯,我們願是要發,我們今天沒有能力普度衆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想多學一點法門去度衆生,那是大錯特錯。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所學的法門,都學成了邪知邪見,沒人給我們印證。因此我們學法門,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學成之後倒駕慈航,普度衆生,這就對了,就沒錯了。現在在這個地方,如果是多涉經論,說實在話,不但誤自己,也誤了別人。誤自己,那情有可原,活該。誤別人,那個罪就大了。耽誤別人,那罪太大了。我們明了這一個事實,懂得這個道理,就應當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修淨土,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通通放下,這就對了。“歸命盡十方”,歸命是歸依的意思,歸是回頭,命是盡形壽,盡生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就是我們歸命的對象。無礙光如來就是阿彌陀如來。阿彌陀的意思,佛在《彌陀經》裏面爲我們介紹的,有無量壽的意思,有無量光的意思,這個無礙光就是無量光的意思。“盡十方無礙光”,從這一句裏面我們能夠體會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阿彌陀佛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的總代表。盡十方啊,所以念一尊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念到了,一尊佛都沒有漏掉。你才曉得這個佛號的不可思議。天親菩薩學佛那麼多年,那樣殊勝的成就,爲什麼一接觸到《無量壽經》他就一心歸命?這不是容易事情啊。菩薩對于中國大乘佛教影響很深,諸位知道,中國八大宗裏面,華嚴宗是中國人非常崇敬的一個學派,華嚴宗與天親菩薩的關系就非常密切。天親菩薩,剛才說過了,他在大乘法裏造了五百部論,其中就有《華嚴經》的論,《華嚴經十地論》就是他造的。《十地論》傳到中國來之後,給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當時稱爲地論宗,以後就變成華嚴宗了。華嚴宗的前身叫地論宗,就是依這個天親菩薩的十地經論來修行的。十地經論就是《華嚴經》的一部分,就是《華嚴經》的十地品,解釋這個十地品的。十地是《華嚴經》裏面最中心,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經文。《華嚴經》與淨土宗的關系非常非常密切,這是諸位讀過《無量壽經》的人都知道的,所以雖然他是法相唯識宗的大德,到最後還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即是禮拜門。贊歎門。

  “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個就是贊歎,我們念出來就是贊歎,而真誠的一心就是恭敬。所以這個禮拜跟贊歎合在一起。末後這一句,

  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

  他一心歸命,爲什麼?這個歸命,我們說淺一點的意思,就是投靠,一心投靠阿彌陀佛,就是這個意思。“願生安樂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在南北朝那個時代,菩提留支將天親菩薩這一部論帶到中國、翻成中文,傳授給昙鸾法師,昙鸾法師對于教義是有很深入的研究,讀到這個論文,看到天親菩薩修學的態度,深爲感動。可以說,昙鸾是天親的私淑弟子。雖然沒有見過面,他的的確確是傳承這個法門,而且是真有成就的。後來繼承這個法門的,有道卓,我們在高僧傳裏面看到,道卓大師一生專講《阿彌陀經》。這個《阿彌陀經》當時稱《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也是《阿彌陀經》,是大本。專講《阿彌陀經》,一生講了兩百多遍。他不講別的經,真正做到了“一心歸命”,專修專弘。接道卓的就是唐朝的善導大師,所以善導大師修行的方法,完全是用這個五念門,都是依據這個方法來修淨土的。善導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首,下面這一首是說明他作這個偈論,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明,他爲什麼要作這個偈論。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我,是菩薩自稱;修多羅就是經典,就是指的《無量壽經》。我依《無量壽經》真實功德相。《無量壽經》爲我們說了叁個真實,這是諸位都念得很熟:一、開發真實之際,二、住真實慧,叁、惠…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