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辟支佛,超過權教菩薩,那就是入了法身大士。《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就把這個修學的標准告訴我們,所以我們修學的標准是清淨平等覺。用什麼方法修行呢?老實念佛,只要你肯老實念佛,你就能達到這個標准。達到這個標准,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那個往生的確是得大自在了。實在講,自在往生,不需要那麼高的標准。功夫成片裏面也有叁輩九品,上叁品功夫成片的功夫,就可以自在往生。在這個世間想多住幾年都可以做到,隨時想走隨時就走得了。所以像李老師這樣的功夫,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如果講得清淨心,那就不容易,不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得到的。功夫成片,上品的功夫成片,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換一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自在往來,對我們來講不是難事情,只要你認真肯幹,你對于淨土叁經,或者淨土五經的道理通達明白,方法能夠正確的運用,你就可以做到。
凡夫衆生以身口意叁業造罪。輪轉叁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嚴身口意叁業。用治衆生虛诳叁業也。
這一段是述說十方諸佛刹土六道衆生的狀況。六道衆生之所以輪回叁界,就是因爲這個叁業造罪。造罪受報,受報的時候又造罪,于是因果循環,永遠沒有出離之時,所以說“無有窮已”。那麼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給我們作一個榜樣,教導我們怎樣才能夠脫離生死輪回,所以這莊嚴叁業,像前面所講的,身業,口業,意業。這個心業就是意業。
如是等衆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衆生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叁業。
這一段敘說的這個衆生,跟阿彌陀佛有特別的因緣,如果沒有緣就遇不到。遇到了而不相信,不能夠發願念佛,那是緣不成熟。所以這個法門,雖說難信之法,這個難信裏頭緣非常重要。正如同《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我們遇到阿彌陀佛,能生信心,能歡喜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善根就不少。善根多少的標准在哪裏呢?就在《無量壽經》上。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就像阿阇世王子他們那一幫人,佛說了,過去生中無量劫裏曾經供養四百億諸佛如來,善根還沒成熟。諸位想想,供養四百億諸佛如來,這個善根沒成熟,遇到這個法門,只是動了一個念頭,希望我們自己將來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往生淨土這個願還生不起來。由此可知,遇到這個法門你真正肯發願求生淨土,就證明你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超過阿阇世王子,也就是說你過去供養諸佛如來不止四百億,一定超過,你才會有這個善根。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那是真難,不是假難。這一樁事情誰都幫不上忙,一定要過去累積深厚的善根。那麼,你遇到“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阿彌陀佛的平等光在哪裏呢?這一句就是指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叫《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無量壽經》第一次在中國翻譯,漢朝時候的譯本,經名就叫《清淨平等覺經》。所以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平等光照。我們現在得到這個會集本,更是圓滿,更是究竟,所以這個本子在這個短短的還不到十年,李老師往生之後這個本子我們才推出來,不到十年,已經弘遍全世界了。我最保守的估計,這個本子這些年來所印的應該有叁百萬冊了,流通到全世界。這是任何一部經典流通這麼快速,這樣受人歡迎,可以說過去沒有見過。我們不敢講絕後,真的是空前,過去沒有過這個現象。爲什麼有這樣殊勝的樣子呢?這決定是彌陀跟十方諸佛的加持,否則的話不可能有這樣的盛況出現。所以我們遇到這一部經,讀到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平等光照。你一天念一遍,佛光就照一次;念十遍,佛光就照十次。所以你常常念,念個叁年五載,你的業障自然消除了。佛光照著,業障可以消除,智慧可以增長啊。所以讀誦《無量壽經》的感應,非常不可思議。“若聞阿彌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衆生皆得解脫”。前面是遇,這個地方是聞,在程度上講不一樣。遇是你遇到,聞這就入進去了。契入這個字就是菩薩的叁慧:聞慧,思慧,修慧。在《無量壽經》上,得到慧解,我們一般講,或者是讀經,或者是聽經,開悟了。這個聞就是開悟的意思,聞思修叁慧,那這個阿彌陀平等意業你就得到了,所以他能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叁業”。他的身、語、意業就跟阿彌陀佛很接近。這是修行真實的利益,無比殊勝的境界。我們能不能得到呢?給諸位說,能得到,而且人人都能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如教修行。你能夠如教修行,你就能得到。得到這一個境界,往生就自在了,像前面跟諸位報告的,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就是我們常講的生死自在,可以達到這個境界。那麼,具體修法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勸一般同修,依照《無量壽經》修行,首先要把經念熟,經不熟不行,要熟透,換句話說,要能背誦,而且背的很熟,這一部經裏面每一句經文,隨時隨地都在腦海裏面能夠清清楚楚的顯示出來,要熟到這個程度。這是第一個階段,熟透之後再第二個階段,要求解。經裏頭字字句句的意思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如果經義不清楚、不明白,我們沒法子修行。所以一定要求解,明了之後要把它做到,那叫修行。所以修行是在第叁個階段。你這個經不熟,不明白,不了解,你怎麼修法?行就是行爲,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這是行爲。我們的行爲有錯誤,前面講了,我們的行爲是造罪業。你所想的,你所思的,你所說的,你所造作的,全是罪業。今天我們要依照佛的標准,把我們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使我們自己對于宇宙人生一切的想法、看法、處事待人接物種種做法,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阿彌陀佛在哪裏呢?就在《無量壽經》上,你能夠依照經去做,經就是自己的思想行爲,自己的思想行爲就是《無量壽經》,你將來往生一定是上上品往生。爲什麼呢?你跟佛的氣氛沒有兩樣,所以你得平等叁業呀。
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
這是凡人,凡人的心有知,你知道的不少,有知,有知就有所不知。那個有知是什麼東西呢?叫妄想。不要以爲你真的有知,妄想不是真智慧呀。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衆生之所以不能成佛,那個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是什麼呢?就是有知。執著是什麼呢?執著就是有欲望。所以有知就是所知障的根源,有欲,這個欲望,就是煩惱障的根源。我們常講二障,所知障跟煩惱障這二障從哪兒來的,我們要清楚。所以諸佛菩薩,他無知,他無欲,他沒有欲望,他沒有知。無知,所知障沒有了。無欲,煩惱障沒有了。二障破了,圓成佛道。
聖心無知
聖人的心無知,所以它起作用的時候,
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
無知之知,那個知是怎麼來的呢?衆生有問題請教他,隨問隨答,這是有知。衆生要沒有問題問他,他無知。所以即使有人問他,他答複出來的話還是無知。爲什麼呢?他沒起心動念,沒有想想你這個問題問我,我該怎樣答複你,沒有這個念頭。就像我們敲這個磬一樣,敲的重它就響的大,敲的輕它就響的小。你敲下去,它沒有說想一想,我該怎麼應你,它沒有念頭。所以真心離念,聖心就是真心,凡心就是迷心,妄心。妄心裏面有知,真心裏面無知。所以世尊當年說法,在一切經裏頭《般若經》講的時間最長,二十二年講《般若》。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經》就用了二十二年。在現在收集的經典當中,《般若經》部頭最大,有六百卷。六百卷《般若》,說的什麼呢?給諸位說,只說了四個字:“無知無得”,就說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世尊說了二十二年,我們還沒搞清楚。怎麼知道沒搞清楚呢?我們還是有知,還是有得,這就是二十二年講的我們還是沒搞清楚。《心經》是大般若的綱領,大般若的綱要。《心經》末後總結,也是“無知亦無得”。那麼我們想求知,念念想求有所得,這個就是造罪業,這就是輪回的根本。只要你心裏頭有知有得,你就免不了輪回。在這個狀況之下,如何能夠了生死出叁界呢?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叫帶業往生。帶什麼業呢?帶有知有得,帶這個業往生。如果不是從修念佛法門,有知有得就決定出不了叁界,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依舊在六道之中,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像我們這種根性,這個境界達不到。達不到那就要曉得一定要依靠阿彌陀佛,一定要依靠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橫出叁界。
5,莊嚴大衆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大衆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故。
這個地方講的大衆是在莊嚴主成就裏面說的,主是阿彌陀佛,因此莊嚴大衆功德成就,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天人不動衆”這一句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往生的大衆。天人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不動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意思就是指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蒙彌陀願力加持,都是“清淨智海生”。這個清淨是彌陀的功德成就的,智海是彌陀的智慧成就的,所以是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積的功德智慧加持的,使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得平等叁業。
6,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這個上首不是別人,就是阿彌陀佛,至高無上,在西方極樂世界至高無上的首領。
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如須彌山這一句是比喻。須彌山是這個世間最高大的一座山,稱之爲王。在衆多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須彌山。每一個世界衆生業力不相同,所以這個世界粗妙不一樣,須彌山的大小也不相同。衆多世界衆多須彌山裏面最大的一座須彌山,我們就稱它做須彌山王,用這個來比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用這個來比喻。這是顯示極樂世界的導師,跟他方世界諸佛如來不一樣。“勝妙無過者”,勝是殊勝,妙是微妙,這是以阿彌陀佛跟其他諸佛比較,阿彌陀佛的殊勝微妙超過…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