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P34

  ..續本文上一頁業因,六道輪回的因緣,不再幹這些了,再幹這些這個輪回是沒完得了啊。不再搞輪回業了,要認真去念佛修淨業。淨業就是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才行。所以諸佛如來教化這些高級菩薩,已經沒有別的法門了,專門念佛。所以這個念佛法門是諸佛如來教化法身大士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所以到了最高級的佛法是什麼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最高級的佛法,沒有比這個再高了。這個我們得明了,得清楚,所以你才肯舍。舍什麼呢?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什麼呢?所有一切佛法。通通舍掉了。非法是什麼?所有一切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通通舍掉了,只留這一句最真實的法──阿彌陀佛。這是彭紹升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聽到。這是無比真實之法。“佛爲諸菩薩常轉此*輪”,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極清淨之句,沒有比這個更清淨了,這就是無垢輪。

  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

  佛教這些大菩薩,這些大菩薩輾轉教化衆生。這些大菩薩自己得到利益了,得到利益之後他又會輾轉教化一切衆生。諸位要曉得,如果不以這個法教化衆生,對不起衆生啊。衆生雖然愚癡,他現在愚癡,將來他有明白的一天,到將來明白了以後,再見面了,“你那個時候爲什麼不把這個法門教給我,叫我拐彎抹角,苦修了多少無量大劫,受多少罪。你爲什麼不告訴我”?現在就告訴你了,告訴你不接受,沒話說。到那個時候再見面,“唉!那個時候你告訴我,可惜我沒相信,走了很多冤枉路”。他自己生慚愧心,不會怪你。我們實實在在是初學佛法,不識貨,所以拐彎抹角,浪費了幾十年的光陰。老師爲我們開導,不相信嘛。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就把淨土法門介紹給我,勸我修學,而且勸的很懇切。有一天,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你就專修嘛,如果這個法門真的有問題,上當,那就上當一次,也無所謂嘛。自古以來,多少人修這個法門,他們都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有什麼關系呢?李老師對我說出這樣的話,可是我對這個法門接受、相信、修學不認真。爲什麼不認真呢?還有許多大乘經典在那裏誘惑人,我也是被誘惑啊。《華嚴》,《法華》,《楞嚴》,我在臺中是專學《楞嚴》的,跟李老師專學《楞嚴》,所以這些大乘經典我都想學,不知道這個法門這樣殊勝,不曉得。到我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我是怎樣搞清楚,搞明白的呢?講《華嚴經》的時候才開悟了。我講《華嚴》講了十七年,從《華嚴經》裏面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就把《華嚴》放下了,丟了,專講《無量壽經》。有很多人奇怪,你怎麼《華嚴經》丟掉了?我講《華嚴經》的精華啊。《華嚴經》的羅嗦我不要,我要《華嚴經》的精華。這個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所以,沒有搞清楚很不容易舍棄,真的搞清楚了,真的認識貨了,當然我要真的,不要假的了。所以相當不容易。我只感覺到,我非常幸運。爲什麼呢?還在這一大堆教理裏面找出來了。有多少人,在教理當中一生都沒有把這個最真實法找到,那才真可惜啊。

  “淤泥華”,這個偈子裏面講淤泥華,這是比喻,

  喻凡夫在煩惱泥中

  我們學佛的人,對世法不貪了,過很簡單的生活,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了,可是貪心沒放下。爲什麼呢?貪佛法。所以想一想,貪心沒去掉,換個對象而已。不貪這個貪那個,還是貪心,貪心一點也沒減少。你說有什麼用處呢?沒有用,佛是教我們斷貪嗔癡,不是換對象。我們往往把換對象想成我已經斷貪嗔癡了,其實貪嗔癡還是具足,換個對象而已,所以一點都不管用。

  爲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

  菩薩慈悲,菩薩對于衆生能觀機,知道用什麼方法來開導衆生,令一切衆生破迷開悟,令一切衆生在一生當中成無上覺。

  紹隆叁寶常使不絕

  這是菩薩的使命,菩薩的責任,一定要把佛法一代一代傳下去,發揚光大,能令一切衆生聞到正法的真實利益。這是佛的本願,是一切諸佛的願望。我們能向這一個目標方向去做,這叫報佛恩,這“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才真正做到落實在生活之中,我們把它做到了。如不這樣做,這兩句話說了也是罪過。爲什麼呢?騙自己,騙佛菩薩。每一念“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實際上把佛的恩德忘得幹幹淨淨,幫助衆生一點也沒做到。那說這兩句話,不叫打妄語嗎?每念一遍就打一次妄語。打妄語是罪過啊,天天在造罪過,還認爲自己在修行,還認爲自己有功德,那不叫笑話嗎!

  2,一念一時,遍至十方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衆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這是菩薩四種正修行功德第二種,這是解釋這一首偈。說到極樂世界的菩薩,諸位一定要曉得,與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因爲我們知道這一些狀況,明白這一些事實,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個經文,與我們的關系很密切。在這一段裏面,這是講到應化身,前面一段是講的清淨法身。經與論裏面都明白地告訴我們,生到西方,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達西方世界蒙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人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在《無量壽經》,我們在四十八願裏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的時候都是這樣說法。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天親菩薩在論裏面直截了當的爲我們說出,八地以上。這個果位不是我們自己證得的,因爲我們往生,帶業往生,煩惱迷惑一品都沒斷,這一下就得到八地菩薩的智慧、神通、道力,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所以這是他力法門。諸位要曉得,自古以來,淨宗祖師大德們給我們講的二力法門,這個二力就是自力與他力。自力是我們信願持名,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他力的加持,只要我們現前深信切願,就得到佛力的加持。這個加持的力量,與我們自己的信願,的確是成正比例。我們的願力強,加持的力量也強。我們的願力、信願薄弱,那加持的力量也顯得弱了。那個信願怎樣強法呢?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同修們既然選擇這個法門,都是希望這一生能往生。真正求往生,要如教修行。這個教,就是淨土叁經。後來祖師大德們把《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附在叁經後面,成爲淨土五經。我們必須依照這些經論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行,這才能相應。在通途法門裏面,正如同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要四個階段:信,解,行,證。而通常說教,教有四種:教,理,行,果。這個是通大小乘,通一切佛法。我們的信,要信教,要信理,要信行(這個行就是修行的方法),要信果。如教修行的果報,我們深信不疑。特別是西方境界,西方境界真的是難信之法,博地凡夫生到西方,居然就是七地、八地的境界,這個真是叫人很不容易相信。但是這個的確是事實,生到西方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裏面講阿鞞跋致,就圓證叁不退。信了以後要解,解底下也是教、理、行、果。你要了解,了解你就不會懷疑了,不會憂慮了。所以解門非常重要。解了之後要做,要做到。所以這個信、解、行,你要去實行。怎樣去實行呢?教、理、行,你要把教理行證這四個字統統要做到。淨土五經也好,叁經也好。實在說這叁經,古德稱《無量壽經》爲淨宗第一經,這個我們要重視它,是淨宗第一經。叁經我們仔細去觀察,《無量壽經》可以稱得上是淨宗概論,經文雖然不長,世尊將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爲我們說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的曆史,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性、相、理、事,面面都給我們介紹出來了。後面這兩種,《觀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可以說得上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觀經》詳細爲我們說出淨宗的理論、修行的方法,特別是叁輩九品十六觀法。這些方法,在《無量壽經》裏面只有兩品經,這個是叁輩九品。所以《觀經》裏面的十六觀跟九品,確實是這一品經的詳細說明。更要緊的,《觀經》爲我們說出了九品因果。這個是我們修淨宗不可以不知道的,修因證果。而小本《彌陀經》,是佛的徹底悲心,是一而再、再而叁、叁而四的勸勉我們要求生淨土,四番的勸告。這個在其他法門裏面我們還沒有見過,真正是徹底悲心。所以這個叁經,是一而叁,叁而一。大本《無量壽經》之所以沒有小本《彌陀經》那樣盛行,梅光羲老居士在《會集本》的序文裏面說的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是古時候經本不容易得到。《無量壽經》是一切經裏面翻譯最多的,從後漢一直到宋朝,這八百年間,總共十二次的翻譯。現在大藏經裏面傳下來的只有五種,七種失傳了。所以在當時,一個人要想把這些譯本全部都看到,幾乎是不可能。以宋朝的王龍舒居士,這個是我們淨宗的一位大德,他作了一個會集本,叫《大阿彌陀經》,實際上他只看到四種本子,唐朝《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種,他就沒見到。由此可知,那個時候能夠各種版本都見到,不容易。根據五譯本,古人得到一個結論,因爲這五種譯本裏面差別很大,決定不是一種原本。根據現在這個五種本子推測,至少有叁種不同的原本。這證明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不是講一次。講一次,就是一個梵文本,不管多少人翻,總是大同小異,不會出入很大。出入很大,必定是不同的本子,證明佛是多次宣說。這個說法很值得我們采信,于是我們明白這一部經的重要性。如果不是非常重要,佛爲什麼講很多遍呢?一切經,釋迦牟尼佛一生只講一遍,沒講過第二遍。唯獨這個經,是多次宣講,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經典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最先來。當時廬山遠公大師建蓮社,這是淨土宗第一個道場…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