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P37

  ..續本文上一頁現,前面說了,是無分別的,是平等的,叁寶的出現是衆生的感應。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啊,絕不是實的。所以比喻作海潮音,它不是實的。《楞嚴經》上說的更好:“隨衆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叁寶,實在講,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衆生有感,他就有應。衆生造的罪業深重,叁寶就不能出現了。深重的罪業,什麼東西出現呢?妖魔鬼怪出現。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衆生果報就更苦了。在這一個狀況之下,極樂菩薩興大慈悲心,他要來幫助這些苦難衆生。幫助苦難衆生,他不能用叁寶的身份出現。用叁寶的身份出現,衆生造罪業更重,他不相信叁寶,毀謗叁寶,侮辱叁寶,他的罪造的更重了。所以佛菩薩用同類身出現,這樣權巧方便去幫助他,去感化他。

  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

  不以叁寶的身份,但是化導衆生,不離叁寶的原則,不離叁寶的方向,用這個方法來引導他。

  遍示令解如實修行。

  這是菩薩應化的目標,是幫助衆生開悟。解就是開悟,幫他破迷開悟幫他離苦得樂。離苦得樂,那是人人都樂意的。

  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

  哪一個世界上沒有叁寶,

  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這是解釋這一首偈。觀察十方世界,當然還是要與自己有緣,沒有緣沒有辦法去示現。所以佛法非常重視緣。實在講,世出世法離不開因果。因,緣,果,你看佛不說因,也不說果,單單說緣。緣是因與果的關鍵,我們只要抓住緣,沒有不成就的,沒有不自在的,你抓到緣就行了。這是顯示出極樂菩薩無盡的悲心,也告訴我們,我們有慈悲心,我們的慈悲心不大。對于自己的父母兄弟、家親眷屬非常關懷,我們總想幫助他。自己要沒有能力,那就幫不上忙。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了,不但我們這一生的父母、眷屬,過去世中生生世世我們的家親眷屬,無論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無論是什麼樣的身份,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統統見到。他有什麼苦難的音聲你統統聽到,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他如果能信叁寶,你就以叁寶的身份爲他說法。他不相信叁寶也行,可以現同類身去誘導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引誘他入佛門。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沒有這個能力了,也就沒有這個機會了。所以在此地,我們要明白這一層的深意。

  

  叁 觀行體相

  (略)

  

  四 淨入願心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向,就是前面所講的。前面爲我們講到“觀察”,五念裏面的第四。第一個是禮拜,禮拜跟諸位說過,不一定是在佛像面前每天要拜多少拜佛,不是這個意思,那是形式。我們要講求實質的內容,實質內容是恭敬,禮拜就是恭敬的意思。我們的恭敬心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能間斷。這是天親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以真誠恭敬心念佛,以真誠恭敬心信淨土,願生淨土,這是禮拜的意思。稱贊就是稱念,這一句佛號要常念,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要常念。凡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需要用思考的工作,也可以念。如果用思考的,那我們就把念佛放下,認真去做事。事情做完了,這事放下,佛號就提起來。這個都是符合不間斷的意思。第叁個,作願,我爲什麼念佛?念念當中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世間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心裏向往、羨慕不要緊,但是現在要放下,一門深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學。無論學什麼法門都好,到西方極樂世界保險啊。你看,第一個自己證無量壽,有的是時間;第二個修行環境好,阿彌陀佛、諸佛如來都是老師,諸大菩薩是同參道友,你說這個緣多勝!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多自在,多方便,決定成就。所以現在不要在這個世間搞多了、搞雜了,把往生給耽誤掉了,那個虧就吃大了。我很喜歡《華嚴》,與《華嚴》特別有緣分,現在知道那個經太大,不學了,放下了,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再去學《華嚴》。爲什麼呢?怕夾雜,怕耽誤往生。所以現在一心一意求往生,其他的都不求了。這些我們也都要曉得,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路應該怎麼走法。這是作願。第四是觀察,觀察講的多了。觀察依報莊嚴,講了十七樁事,正報莊嚴觀佛講了八樁事情,觀菩薩講了四樁事情。這地方總結:觀察莊嚴佛土,佛土是依報;佛、菩薩是正報功德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看這個注解:

  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不是無因,也不是其他的因。是什麼因呢?清淨心,所謂是心淨則土淨。清淨心怎麼能成就呢?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如果不蒙佛願加持,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清淨心,談何容易啊。這一樁事情,大家如果是冷靜去觀察,你能夠明了,能夠體會得出來:修行其他法門,心不容易得清淨,也就是佛法裏面講的,不容易成就叁昧。唯有念佛法門容易得清淨心,容易得念佛叁昧。爲什麼容易?當然,在我們這一邊來講,是專心。參禅的人、念咒的人也專心,爲什麼他得的清淨心沒有念佛人來得這麼顯著呢?這個裏面我們就曉得,我們是得佛力加持的,而且是得一切諸佛加持的。不是得一尊佛,是一切諸佛啊。他們學那個法門呢,充其量得一佛、二佛,叁、四、五佛加持,不能得一切諸佛的加持,道理在此地。所以古德明白的開導我們,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其他大乘法門叫“自力法門”。自力難哪,二力容易呀。這個二力是自、他,他是一切諸佛,不是他一個人、兩個人,是一切諸佛啊。這是我們要曉得,要明白的。這是清淨心容易成就。清淨心,最低的程度就是我們講功夫成片,這個是“一心”之淺者,功夫成片就是念佛叁昧。這個功夫是什麼樣子,我們要曉得:心裏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外,心不緣其他了。我們常講,念佛堂裏常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的放下了,心裏頭再不攀緣世出世間法了,只緣阿彌陀佛,只緣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功夫成片的樣子。煩惱沒斷,所以我們可以做得到。那個斷見思煩惱,那是事一心不亂,我們不容易做到。這是講功夫成片,我們只想阿彌陀佛,只想西方極樂世界。念頭一起來,馬上就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不想其他的,這是功夫成片。有這樣的功夫,到這個境界,你自己心裏就明白了,我有資格往生了,決定有把握往生。因爲與經裏頭所講的往生條件統統相應了,決定沒有障礙。功夫成片裏頭也有九品,功夫成片高段的,上品的功夫成片,給諸位說,生死就自在了,想什麼時候往生就可以什麼時候往生,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你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沒有一樣不自在。上品的功夫成片,我們在本省這叁、四十年當中也見到、聽到不少。有預知時至,不生病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我們聽到很多。這是什麼功夫呢?就是功夫成片裏面上等的。民國五十七八年的時候,我記不太清楚了,臺南將軍鄉有一個老太太,站著走的。我是前幾年在元亨寺提到這個事情,還有幾位同修他們知道的很清楚。這在叁轉*輪裏面,作證轉。這個是像其他宗教裏頭,見證。這哪裏是假的呢?預知時至,站著走的,所以我們曉得,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可以做得到,我爲什麼做不到?他能站著往生,我爲什麼不能站著往生?他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真正要想這麼自在的走,就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做到了。凡是臨終還有一點小障礙的,也就是說你還有一點點還沒放下,才有這個障礙啊。到臨命終時,障礙放下,就真往生了。放不下,還要搞六道輪回。總而言之,不徹底放下不能走啊,要徹底放下才能走。早早放下,那就自在了,往生就自在了。到臨終那個時候才放下,那還是有一點小苦。真放下,當然都能得生淨土,都能華開見佛。所以修淨宗的人,特別要著重于清淨心。信、願、持名,心淨則土淨。我們修行的標准,就是《無量壽經》上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就是不迷,對人對事對物不迷,是覺而不迷。既然不迷了,當然就不邪、不染,這是一定的道理。不邪就得平等心,不染就得清淨心。所以清淨平等覺,就是覺正淨叁寶,就是戒定慧叁學。念佛法門也離不開大乘這一個總綱領原則。

  略說入一法句故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爲廣。

  這個廣就是詳細的說,在前面我們都曾經讀過了。

  入一法句爲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

  這底下,菩薩假設一個問題,爲什麼有廣說又有略說?

  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這是先說明,爲什麼有廣有略,這個廣略的意義何在。在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要明了的,就是兩種法身。這第一種法身是本體,就是法性法身。第二種法身是用,所以有體有用,那就是方便法身。我們常說的,佛有叁身:有法身,有報身,有應化身。這叁身裏面,法身就是講的法性身。法性身沒有形相,報身、應化身就有形相了。所以講的方便法身,體能現相,“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這是體能現相。從所現的這個相,我們才真正明了有體,從現相當中我們明白了本體。這就是“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如果沒有相,我們說實實在在的話,也沒有辦法體會到有一個本體存在。那麼這兩種身,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或者說一個是性,一個是相,它的關系非常密切。大經上常講“不異不一”,雖然這兩種不相同,但是這兩種也分不開,決定不能分開,就是“異而不可分”。體、相不一樣,但是不能分,就如同金與器一樣。金跟器是兩個,但是它不能分割。“一而不…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 昙注節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