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前面说了,是无分别的,是平等的,三宝的出现是众生的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啊,绝不是实的。所以比喻作海潮音,它不是实的。《楞严经》上说的更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三宝,实在讲,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众生造的罪业深重,三宝就不能出现了。深重的罪业,什么东西出现呢?妖魔鬼怪出现。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众生果报就更苦了。在这一个状况之下,极乐菩萨兴大慈悲心,他要来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帮助苦难众生,他不能用三宝的身份出现。用三宝的身份出现,众生造罪业更重,他不相信三宝,毁谤三宝,侮辱三宝,他的罪造的更重了。所以佛菩萨用同类身出现,这样权巧方便去帮助他,去感化他。
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
不以三宝的身份,但是化导众生,不离三宝的原则,不离三宝的方向,用这个方法来引导他。
遍示令解如实修行。
这是菩萨应化的目标,是帮助众生开悟。解就是开悟,帮他破迷开悟帮他离苦得乐。离苦得乐,那是人人都乐意的。
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
哪一个世界上没有三宝,
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这是解释这一首偈。观察十方世界,当然还是要与自己有缘,没有缘没有办法去示现。所以佛法非常重视缘。实在讲,世出世法离不开因果。因,缘,果,你看佛不说因,也不说果,单单说缘。缘是因与果的关键,我们只要抓住缘,没有不成就的,没有不自在的,你抓到缘就行了。这是显示出极乐菩萨无尽的悲心,也告诉我们,我们有慈悲心,我们的慈悲心不大。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家亲眷属非常关怀,我们总想帮助他。自己要没有能力,那就帮不上忙。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了,不但我们这一生的父母、眷属,过去世中生生世世我们的家亲眷属,无论他在哪个世界,无论在哪一道,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你在西方极乐世界统统见到。他有什么苦难的音声你统统听到,你就有能力去帮助他。他如果能信三宝,你就以三宝的身份为他说法。他不相信三宝也行,可以现同类身去诱导他,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引诱他入佛门。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没有这个能力了,也就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在此地,我们要明白这一层的深意。
三 观行体相
(略)
四 净入愿心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向,就是前面所讲的。前面为我们讲到“观察”,五念里面的第四。第一个是礼拜,礼拜跟诸位说过,不一定是在佛像面前每天要拜多少拜佛,不是这个意思,那是形式。我们要讲求实质的内容,实质内容是恭敬,礼拜就是恭敬的意思。我们的恭敬心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不能间断。这是天亲菩萨教给我们的。我们以真诚恭敬心念佛,以真诚恭敬心信净土,愿生净土,这是礼拜的意思。称赞就是称念,这一句佛号要常念,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要常念。凡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不需要用思考的工作,也可以念。如果用思考的,那我们就把念佛放下,认真去做事。事情做完了,这事放下,佛号就提起来。这个都是符合不间断的意思。第三个,作愿,我为什么念佛?念念当中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世间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佛法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心里向往、羡慕不要紧,但是现在要放下,一门深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学。无论学什么法门都好,到西方极乐世界保险啊。你看,第一个自己证无量寿,有的是时间;第二个修行环境好,阿弥陀佛、诸佛如来都是老师,诸大菩萨是同参道友,你说这个缘多胜!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多自在,多方便,决定成就。所以现在不要在这个世间搞多了、搞杂了,把往生给耽误掉了,那个亏就吃大了。我很喜欢《华严》,与《华严》特别有缘分,现在知道那个经太大,不学了,放下了,等我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再去学《华严》。为什么呢?怕夹杂,怕耽误往生。所以现在一心一意求往生,其他的都不求了。这些我们也都要晓得,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路应该怎么走法。这是作愿。第四是观察,观察讲的多了。观察依报庄严,讲了十七桩事,正报庄严观佛讲了八桩事情,观菩萨讲了四桩事情。这地方总结:观察庄严佛土,佛土是依报;佛、菩萨是正报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看这个注解:
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不是无因,也不是其他的因。是什么因呢?清净心,所谓是心净则土净。清净心怎么能成就呢?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的。如果不蒙佛愿加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清净心,谈何容易啊。这一桩事情,大家如果是冷静去观察,你能够明了,能够体会得出来:修行其他法门,心不容易得清净,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不容易成就三昧。唯有念佛法门容易得清净心,容易得念佛三昧。为什么容易?当然,在我们这一边来讲,是专心。参禅的人、念咒的人也专心,为什么他得的清净心没有念佛人来得这么显著呢?这个里面我们就晓得,我们是得佛力加持的,而且是得一切诸佛加持的。不是得一尊佛,是一切诸佛啊。他们学那个法门呢,充其量得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加持,不能得一切诸佛的加持,道理在此地。所以古德明白的开导我们,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其他大乘法门叫“自力法门”。自力难哪,二力容易呀。这个二力是自、他,他是一切诸佛,不是他一个人、两个人,是一切诸佛啊。这是我们要晓得,要明白的。这是清净心容易成就。清净心,最低的程度就是我们讲功夫成片,这个是“一心”之浅者,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这个功夫是什么样子,我们要晓得: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西方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外,心不缘其他了。我们常讲,念佛堂里常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的放下了,心里头再不攀缘世出世间法了,只缘阿弥陀佛,只缘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就是功夫成片的样子。烦恼没断,所以我们可以做得到。那个断见思烦恼,那是事一心不乱,我们不容易做到。这是讲功夫成片,我们只想阿弥陀佛,只想西方极乐世界。念头一起来,马上就想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不想其他的,这是功夫成片。有这样的功夫,到这个境界,你自己心里就明白了,我有资格往生了,决定有把握往生。因为与经里头所讲的往生条件统统相应了,决定没有障碍。功夫成片里头也有九品,功夫成片高段的,上品的功夫成片,给诸位说,生死就自在了,想什么时候往生就可以什么时候往生,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你想站着往生、坐着往生,没有一样不自在。上品的功夫成片,我们在本省这三、四十年当中也见到、听到不少。有预知时至,不生病的,站着走的、坐着走的,我们听到很多。这是什么功夫呢?就是功夫成片里面上等的。民国五十七八年的时候,我记不太清楚了,台南将军乡有一个老太太,站着走的。我是前几年在元亨寺提到这个事情,还有几位同修他们知道的很清楚。这在三转*轮里面,作证转。这个是像其他宗教里头,见证。这哪里是假的呢?预知时至,站着走的,所以我们晓得,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可以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他能站着往生,我为什么不能站着往生?他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真正要想这么自在的走,就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做到了。凡是临终还有一点小障碍的,也就是说你还有一点点还没放下,才有这个障碍啊。到临命终时,障碍放下,就真往生了。放不下,还要搞六道轮回。总而言之,不彻底放下不能走啊,要彻底放下才能走。早早放下,那就自在了,往生就自在了。到临终那个时候才放下,那还是有一点小苦。真放下,当然都能得生净土,都能华开见佛。所以修净宗的人,特别要着重于清净心。信、愿、持名,心净则土净。我们修行的标准,就是《无量寿经》上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就是不迷,对人对事对物不迷,是觉而不迷。既然不迷了,当然就不邪、不染,这是一定的道理。不邪就得平等心,不染就得清净心。所以清净平等觉,就是觉正净三宝,就是戒定慧三学。念佛法门也离不开大乘这一个总纲领原则。
略说入一法句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
这个广就是详细的说,在前面我们都曾经读过了。
入一法句为略。何故示现广略相入。
这底下,菩萨假设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广说又有略说?
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这是先说明,为什么有广有略,这个广略的意义何在。在这个地方,我们首先要明了的,就是两种法身。这第一种法身是本体,就是法性法身。第二种法身是用,所以有体有用,那就是方便法身。我们常说的,佛有三身:有法身,有报身,有应化身。这三身里面,法身就是讲的法性身。法性身没有形相,报身、应化身就有形相了。所以讲的方便法身,体能现相,“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这是体能现相。从所现的这个相,我们才真正明了有体,从现相当中我们明白了本体。这就是“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如果没有相,我们说实实在在的话,也没有办法体会到有一个本体存在。那么这两种身,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或者说一个是性,一个是相,它的关系非常密切。大经上常讲“不异不一”,虽然这两种不相同,但是这两种也分不开,决定不能分开,就是“异而不可分”。体、相不一样,但是不能分,就如同金与器一样。金跟器是两个,但是它不能分割。“一而不…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