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P38

  ..续本文上一页可同”,性是一个,一个是现的体,一个是现的相。这个意思比较深,古德所举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不一不异,就是此地所说的异,但是它不能分,金跟器不能分。说同呢,一就是相同,它是一桩事情。金跟器是一桩事情,它确确实实又不一样,这个体跟相又不一样。于是佛为要把这一桩事情说清楚、说明白,那就要从“广略相入”了。略就是讲的体,广是讲的相,讲的作用。像前面所讲依报十七句、正报佛跟菩萨合起来有十二句,这是从相上说的,从作用上说的。底下这一段,要给我们从体上说,就是法性法身,要从这上说。从这上说,那就是“一”了。必须把这些事实真相彻底搞清楚,诸佛才能够自利利他。自利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是自利。利他,令一切众生得“真实利益”,这是利他。自利,利他。为这个缘故,所以佛说法有广有略。略说,底下为我们说出了:

  一法句者

  这一法句就是略,

  谓清净句。

  什么叫清净句呢?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这一句展开来,就是一部《无量寿经》,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在我们常讲的一部大藏经,展开来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归纳成一句,清净句。什么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底下有解释:

  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

  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你通达事实真相,明了事实真相,这个智慧就是真实的智慧。

  实相无相

  真相没有相,真相是无相,

  故真智无知也。

  般若经上所说,“般若无知”。般若《心经》上告诉我们,“无知亦无得”。无知无得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就是此地讲的“清净句”,也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那么这个讲出来很简单,听起来似乎也不难,实际上契入这个境界真正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心都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呢?这事实的真相我们没有明了,没有通达,所以这个清净心不能现前,真实智慧没有办法证得。

  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

  法性身没有相,所以这个身是本体的意思。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就叫做法性身,这个法性身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现象、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这一个本体变现出来的。就像前面所讲的国土十七句庄严,人物佛说了八种、菩萨说了四种,我们合起来讲依正庄严,依报正报全是从法性身变现出来的。

  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

  无不相就是有相。因为它无相,所以它能够现无量无边的相。如果有相,那就坏了,有相就不能现第二个相了。因为它无相,所以能现无量无边的相。

  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

  所以一切相好庄严,就是法身。这是什么法身呢?前面讲的方便法身。这个意思很难体会,我们还是用比喻来说明。大概一般的凡夫都会做梦,都有做梦的经验。我们同修当中,哪一个人从来没做过梦的,举手给我看一看──一个都没有。那么换一句话说,你们都曾经做过梦的。能做梦,那个梦从哪儿来的呢?一定有一个能做梦的东西。那个能做梦的东西,决定是没有相的。如果要有相,那你要做梦天天做一样的梦,不可能做第二样的梦。为什么呢?它有相嘛。正因为能做梦的那个东西没有相,所以每天晚上都做不一样的梦,甚至于一个晚上做好多梦,没有一个是相同的。我们把能做梦的比喻做法性法身,把梦中那个境界相比喻做方便法身,你从这个比喻当中就能够体会这个意思了。虽不能够得到很明了、很亲切的了解,可以比喻一个仿佛,有这么一点印象了。佛就告诉我们,法性法身就是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佛在经典里面说了几十种名词,都是说这一桩事情。这个东西能现,真心能现。因为它无相,所以它能够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这个真心本性变现的。那么我们要问了,那个真心本性,像什么样子?在哪里呀?它不现相的时候,不知道,也不晓得是在哪里。它现了相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呢?那个现的相就是嘛。离了相,哪有性!这个相是性变现的,所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体用一如。所以真正大彻大悟的人,真心在哪里?本性在哪里?随拈一法,无法不是啊。所以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在梦中境界忽然觉悟到了,佛常在经上讲,我们的真心是什么样子?这个梦境就是真心的样子。梦境是妄,全妄就是真,整个的梦境就是真心,这个真心变成了整个的梦境了。“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一如,真妄不二”,这是佛法里头最难懂的地方。因为我们一般常识里面,真决定不是妄,妄决定不是真,都把它分成两边,它不能合在一起,不是一桩事情。可是在佛法里面给我们讲,所有一切法是一桩事情,“入一法句”。所以欧阳竟无先生说,佛法不是哲学,就从这个地方说的。因为哲学里面一定分体分用,体、相、用,体相用不是一个,体是体,相是相,用是用,它不是一个。而佛法呢,无论说多少,它是一个。这是世间一切哲学的定义里面没有的,所以佛法就是佛法,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认识佛法,去体会佛法。底下解释无知。

  无知故能无不知。

  世间人为什么于一切法都茫然不知呢?是因为他有知。你们每一个人天天在求知识,坏了啊,有知就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佛法的教学,跟世间法教学不一样。世间法教学,是叫你有知;佛法的教学,是教你无知。真正到无知的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无所不知。为什么呢?因为无知,才入一法句。有知不能入一法句。有知跟无知,二啊。二怎么能入得进一呢?佛法教你修禅定,定是什么?定就是一,定里面没有妄念,有一个妄念那就不是禅定。所以定能开智慧,定就是无知,开智慧就是无所不知。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真实的智慧,是自性的开悟。开悟之后为什么无所不知呢?因为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你明心见性了,那哪有不知道的呢?当然知道嘛,都是从心性变现的嘛,你把心性的根源找到了,从心性流出的一切万事万法你统统都明了了,不要学都知道了。这是佛法求甚深广大智慧的方法,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求知,要用头脑去研究,去思惟,这在佛法讲,第六意识。用第六意识去求,决定求不到。第六意识的范围很有限,范围不大,而且会有许许多多错觉在里面,你把事情想错了,看错了,会错了意思,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定中去求,所以佛法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很有道理。因戒那个戒,不是指戒律。如果诸位是指戒律,那个范围就太小了,太窄小了。那个戒,是如来的教诫。如来的教诫,那个范围就广大了。所有一切经律论都是如来的教诫,你要依照佛给你讲的原理原则方法去遵守,这个叫持戒。从戒里面就能得定。像我们念佛,佛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戒。我们遵守这一个教诫,我们用净念相继的方法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得定了。一心不乱的层次有很多,通常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智慧就开了,就无所不知了。

  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

  这一切种智,就是无所不知,这个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

  智慧非作非非作。法身非色非非色。

  这个智慧不是你作意的,也不是不作意的。这个作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讲,有意思,有意。非作呢,就是没有意思。法身非色,就是没有色。非非色就是有色,有相有色。体上讲,这个非作是无知,非色是无色,无相无色。非非作,起作用了,起用的时候无所不知。非非色是法身起作用,能现一切万象,这叫清净句。那么由此可知,这个清净句境界非常之高,确确实实是如来与大菩萨的境界。像《楞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他们入了这个境界了。法身菩萨他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他有没有身呢?他没有身。正因为他没有身,所以他能够以无量无边的应化身到十方诸佛刹土去供佛闻法,去度众生,他能化身。正因为他无知,所以他无所不知,无量的智慧。我们今天犯了很大的病,我们有身了,执著这个身是我,坚固的执著,所以就不能变第二个身了。你看多可怜。假如我们不执著这个身是我,就能够化无量无边身,就能分身了。你今天为什么不能分身呢?因为执著这个身是我,除这个身之外都不是我,坚固的执著啊。佛在《华严经》上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无知无所不知,如来的德相非相非非相,他统统都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有妄想,我们的智慧没有了,被妄想盖住了。因为有执著,我们的清净身没有了,我们的法身没有了。执著害了我们的方便法身,妄想把我们的真实智慧埋没掉了。所以你真正想学佛,真正想恢复你的本能,佛法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恢复本能。一切大乘经都说这个道理,都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方法。这些方法里面,道理有深有浅,方法有难有易,不是理与方法上有差别,那个没有差别的,所谓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有一切差别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每一个人妄想执著浅深不相同,差别从这儿来的。我们俗话讲,业障重,业障太重了,这业障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呀,这妄想执著太重了。太重的人,说实在话,念佛方法最好。天亲菩萨也选择这个方法,昙鸾大德也选择这个方法。我们看底下: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一者器世间清净。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

  这个器世间,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清净。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天亲菩萨将世尊的介绍归纳十七种。

  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

  这是观西方世界人清净,佛清净,菩萨清净,居住的环境都清净。

  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

  这一法句就是清净句,这个清净句里面,这两种清净就包括一切清净了,因为一切法总不出…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